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培养
范文 周继红 官若楚
摘 要:在多民族国家中,必然存在着某一地区主流文化与客体文化的碰撞与融合问题,于是,如何促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异域文化环境中积极生活、减少疏离行为、获得认同感与满足感,实现良好的心理适应,顺利度过大学学习生活,就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 文化认同 社会支持 心理适应
基金项目:2017年度黄河科技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编号,(项目编号:KYSZ201706)。
如何让少数民族学生在异域环境中积极生活、锻炼才干、减少疏离行为、获得认同与满足感,实现良好的心理适应,是学校管理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及民族教育工作者一直关注的问题。
一、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适应的研究
从研究呈现的内容上看,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适应过程中展现的特点主要有:对本民族有着强烈的热爱之情,但有的学生有狭隘的民族意识;文化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强烈的自尊心;不时流露出的自卑感;封闭式心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逆反心理等。就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不适应问题归纳了四个方面,即语言交际、生活习俗、背离本民族文化背景的思维方式、情感表达及行为导向与主流文化中的新要求不适应,而产生心理冲突的体验。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冲突主要表现在:(1)文化传统局限性的影响与现代教育要求之间的冲突;(2)传统认知方式与科学认知结构的冲突;(3)本民族传统习俗与新环境的诸多不适应引起的心理矛盾;(4)强烈的民族意识与渴望与他人交往、融入新环境的矛盾心理。
研究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调适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进行民族政策教育;(2)塑造健全人格,培养良好心理素质;(3)顺应其心理上形成的、与本民族社会文化背景相一致的动力定型结构;(4)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及冲突,及时消除所出现的心理问题;(5加强信念教育;(6)加強艰苦创业精神教育。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适应问题
(一)环境适应问题
1、地域环境的变化导致心理适应问题。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来自偏远闭塞、交通不便的山区、半山区,相当一部分学生来源地系少、边、穷为一体,生活环境相对封闭,当他们来到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社会生活环境相对开放的中心城市时,这种地域环境的明显变化必然会使部分学生无所适从,产生心理适应问题。
2、文化环境的改变导致心理适应问题。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其土生土长的特殊文化背景下,受本民族固有的宗教信仰、文化习俗、行为准则等方面的影响,因而形成独特的思维方式,在某些方面会与变化后所处的文化环境发生冲突和矛盾,这必然带来文化冲突方面的心理体验。
3、比较群体的改变导致心理适应问题。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中学时代,可能都是班上的佼佼者,优越感和自尊感较强,而到了人才聚集的大学,大部分同学以前的学习优势逐渐淡化或消失,这种落差往往使不少人产生失落感和自卑感。由此引发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个体主观上的消极体验,产生心理适应问题。
(二)人际适应问题
1、语言差异导致人际适应问题。
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绝大部分都有自己的语言。对于一些学习、掌握汉语程度相对较差的学生,由于两种语言的差异,在交往过程中往往出现语言使用和表达障碍,从而使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交往范围受到局限,自觉或不自觉地封闭在特定的民族文化圈内,限制了自己与其他同学的交往,人际交往压力增大。
2、家庭贫困导致人际适应问题。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却因贫困而感到自卑,特别是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学生,容易形成自卑心理。这些同学在学生群体中沉默寡言,不愿意参加社交活动,这在无形中限制了他们的交往范围,久而久之就可能出现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表现为孤独离群、丧失自信心、悲观、忧伤,或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对别人的言谈举止特别敏感,远离同学和集体。
3、缺乏交往技巧导致人际适应问题。他们由于受到生长环境的社会关系的制约,与外界交往少,人际关系单纯、面窄,社会他们具有极强的自尊心和独立感,不愿被别人小看或轻视,有难处不敢倾诉。这导致了他们容易产生自卑、封闭的心理,并对他们社会交往带来负面影响。
(三)学习适应问题
1、教学方式的适应问题。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由于教学方式和学习模式的变化,常常会出现学习适应困难。大学的学习活动不再是满堂贯,学生有很多自主学习的时间,部分学生不会利用这部分时间,很多在中学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到大学以后变得成绩平平,甚至成为差生,这常常会使他们丧失积极进取的精神,产生厌学心理。
2、管理方式的适应问题。大学的管理制度较为宽松,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在学习科目、时间支配、生活安排等方面的自由空间相对较多。这样会导致自律性比较差的同学放纵自己,不会合理安排时间,不能正确处理学习和生活的关系,导致心理适应不良。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培养
(一)改革入学教育模式,加强新生适应性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新生是学生适应性心理调整的重要开始阶段,其适应状态会直接影响他们以后在大学阶段的发展程度。因此,有必要改革、探索并制定适合少数民族大学生新生适应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入学教育模式。例如:开设新生心理适应性教育课程,促使大学生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以保证大学教育全过程有一个良好的适应状态;组织品学兼优的高年级学生深入到新生班级、宿舍中,帮助新生解决入学阶段的适应性困惑问题,使新生从高年级学生中吸收并借鉴有益的经验,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二)全面发展自我能力
1.发展能力。在大学期间,大学生应增进和发展多方面的能力,包括智力、体力、社交能力等,有能力是树立自信心的基础。2.管理情绪。大学生们每天面对许多来自学习、人际关系、家庭、生活等方面的挑战,从而产生种种积极的和消极的情绪,大学生要充分了解、认识自己的情绪,并以恰当的方式来处理自己的情绪。 3.相互帮助。4.发展成熟的人际关系。建立成熟的人际关系十分重要:一是要容忍和欣赏别人与自己的不同;二是要有能力与别人发展融洽的关系。维持这样一种亲切融洽的关系需要自我认识、自信心及沟通技巧等。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应对挫折的能力
学校可通过报纸、墙报、校园广播、大学生网站等宣传方式,加大心理健康宣传力度,以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有效地了解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从中发现需要重点关注、帮助的对象,便于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对有心理问题的同学,主动联系进行个别咨询,使他们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调节以适应新的环境,为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加强团体心理辅导。对于学生中带有较为普遍性的问题,团体心理辅导不仅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还可以融洽同学间的人际关系,增进同学的相互了解。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可为学生提供科学的帮助和心理支持,帮助学生助人自助,从而避免极端问题和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贾晓波.心理适应的本质与机制.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9-23.
[2]崔运武.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概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1:1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