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初探《战国策》中的讽谏艺术及其局限性
范文 摘 要:以曲折委婉的劝导为特征,讲究进谏策略和语言艺术的讽谏,是古代的一种进谏形式。《战国策》记载了许多巧言善辩、思维敏捷的名士向当权者进谏时,巧用种种机智聪明的方式打动对方,展示出了非凡的讽谏才华的故事。讽谏的艺术概括为巧用比喻、借古讽今、循循善诱、以隐喻显等。虽讽谏这种进谏方式发挥了避免君主决策失误、维护国家统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但是权力至上的君主独裁始终制约着讽谏功能的发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关键词:《战国策》 ;讽谏艺术;讽谏;局限性
据《孔子家语·辩政》中记载:“孔子曰:‘忠臣之谏君,有五义焉;一曰谲谏,二曰戆谏,三曰降谏,四曰直谏,五曰讽谏,唯度主而行之;吾其从讽谏乎。” 其中讽谏,用暗示婉转的说话方式陈述现有的问题,上级或者君王深知其意,从而解决问题。
《战国策》是一部关于战国时期纵横家智谋权变的书籍,同时记载了大量的谏诤故事。本文将以讽谏内容、讽谏艺术及其历史的局限性等问题略作分析探讨。
1 《战国策》中的讽谏内容
《战国策》重视外交、政治和军事,突出外交、军事、政治活动中的智谋韬略和权术奇策,它对智谋韬略和权术计策的崇信可以说去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因此,《战国策》中谋士的讽谏内容大多为此:
1.1 外交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外交活动异常的频繁。外交斗争错综复杂,使臣的出使或者大臣的谏言都无不涉及国家间的利益纠纷。
张仪入秦为相后致力于连横活动,为了进行有效的连横,张仪让秦王制造借口将自己罢免,为打入魏国创造机会。魏王既痛恨张仪的暗算,但是也想利用其才华帮助自己走向强盛。于是魏王迎张仪入魏。张仪入魏为官以来,先是逼走惠施,说动魏、韩和秦连横,然后又挑动齐、楚、魏三国相斗,最后利诱魏追随秦国攻打韩国。张仪的烟雾弹行动让诸侯各国忙于攻伐,顾不上远在西边的秦国。而秦国就趁此机会攻打邻国,兼并土地。张仪表面上是站在利魏国的立场,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是通过故意制造各种的事端,诱导对方制定出错误的决策,从而形成有利秦国的战略。
1.2 政治
国家政治则是决定一个国家命运的内在因素,是其他各项活动开展的基础。用人之道是政治活动的重要部分。
《战国策》中有不少进谏者告诫君王要精于知人之术,兼听明察来明辨忠奸。如在《楚策一·江乙欲恶昭奚恤于楚》中,江乙对君主如何取舍人才发表了一番精彩的见解。江乙说:“有好扬人之善者,于王何如?”楚王曰:“君子也,近之。”江乙接着发问:“有好扬人之恶者,于王何如?”楚王曰:“小人也,远之。”江乙进一步说:“则且有子杀其父,臣弑其主者,而王终己不知者,何也?以王好闻人之美而恶闻人之恶也!”楚王说:“善。寡人愿两闻之。”
江乙在这段话中明确提出国君要兼听明察。兼听是为了明察。明察跟用人是否得当、自身为政是否有得失和治国谋略的正误息息相关。
1.3 军事
战争,是战国诸雄决定胜败存亡的直接手段。但是在《战国策》中,计谋比直接拎刀上阵开战杀敌要好得多。苏秦游说齐王,战争的胜败不在于军队自身。虽然敌人有百万军队,也可败在我们运筹帷幄之中。如阖闾、吴起那些优秀的军事家,也是可以通过谋划,将其拿下的。苏秦认为制定好事关国家兴衰、统一天下的大政方略,不仅能胜于百万雄师,还能四两拨千斤,得胜于谈笑之间。
2 《战国策》的讽谏艺术
以柔软为特征的讽谏,既是王权之上的一种特殊言语行为,也是一门委婉的辩论说理艺术。《战国策》中的谏诤故事,属于讽谏的有很多,根据所用的技巧方式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2.1 巧用比喻
以委婉劝导为特征的讽谏,是讲求一定的语言技巧的。在交谈中适当运用比喻手法,巧妙地意在此而言在彼,听者有意,从而让被进谏者在不伤害脸面的前提下接受意见,达到认识自己的不当并且及时修正的效果。
在《秦策三·范睢曰》范睢游说秦昭王时,分析了秦国的情况,论述了太后、泾阳君、华阳君、穰侯“四贵”把持国家大权对国家的危害。他说:“臣未尝闻指大于臂,臂大于股,若有此,则病必甚。”而同样强调大权不可旁落的重要性,在《秦策三·应侯谓昭王曰》里,应侯运用神丛和少年博弈作比喻,说明大权不可旁落,希望秦王有所警觉。深受四贵擅权之苦的秦昭王被范睢打动,毅然废除四贵的权力。范睢在此次进谏之后,即取代了穰侯,成为了秦相。
诸如此类的寓言进谏,运用得十分生动贴切,直切问题的本质,极富有说服力,都无一不展示了《战国策》纵横家们的高超讽谏艺术。
2.2 借古讽今
夏、商、周历史在一脉相承之下积累了雄厚的文化根基,并且培养成了以史为鉴的习惯。纵横家们习惯性地从历史中寻求支持,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引经据典、迂回曲折地讽谏君主改正错失。
如《楚策一·威王问于莫敖子华曰》中的楚威王听从莫敖子华的谏言,而坚定了君王诚心好贤招揽人才的心念。
楚威王问莫敖子华:“自从先君文王以至不榖之身,亦有不为爵劝、不为禄勉,以忧社稷者乎?”针对威王的发问,子华列举了五种类型的“社稷之臣”。这五个典型例子都是春秋时期楚国人,因而楚威王叹息道:“此古之人也。今人,焉能有之耶?”莫敖子华却认为不是没有,而是更多,关键在于君王的发现。
为了说明这个道理,莫敖子华又举了两个例子,第一个是先君楚灵王好细腰,宫中宁受饥饿,也要追求苗条;第二个是国君好射箭,周围的人也竞相学习射箭。从而引导楚威王明白这结论:“若君王诚好贤,此五臣者,皆可得而致之。”
正是这种求贤若渴的君王在,战国时期像苏秦、张仪、公孙衍、鲁仲连、范睢、白起、王翦、信陵君、春申君等等这些杰出人物多得不胜枚举。以遥隔时空中楚王好细腰這些反面例子来激发了楚威王要避免走歪路、诚心招揽人才的信念。
2.3 循循善诱
权贵们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会拒绝听游说者的言语,或虽允许游说者献策,但是始终固执己见。在这样的情况,聪明机智的进谏者会适时地采用循循善诱的办法,让被进谏者顺着自己的思路慢慢地接近主题。
《赵策四·赵太后新用事》中触詟游说赵太后采用的就是循循善诱的迂回策略。正当赵太后刚上台之时,秦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对此的回应是要用长安君作为人质,方可出兵援助。长安君是太后的爱子,怎么肯让他去做人质?赵太后强硬地拒绝任何人的进言。面对这样的情形,说服赵太后成为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为了赵国的利益,老臣触詟采取了迂回进谏:
首先,他没有开门见山地表达来意,而是不紧不慢地从琐事以及对太后的关心入手,问候太后身体安康否。这种极有人情味的问候使赵太后降低了戒备之心。其次,触詟以自己的小儿子谋事为话题,使赵太后对爱子的话题有兴趣,吐露心声,贴近谈话主题。接着,触詟讲到了赵太后爱女儿超过了儿子长安君,话题已入正轨,引导赵太后认识自己的错误。最后,以历史经验,讲“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劝赵太后同意送出长安君于齐国为质。
触詟能在赵太后盛怒拒谏的情况下,循循善诱,让赵太后幡然醒悟,接受了谏言,同意把长安君送入齐国为质子,等来了齐军的救援。这足以看出触詟的迂回进谏手段的高明。
2.4 以隐喻显
“隐”指的是隐语,不直说本意而借别的词语来暗示的话。进谏者用隐语进谏,一可以调节缓和紧张凝滞的气氛。二是以旁敲侧击的方式对君主尊长进行劝谏,顾全上级面子的同时,更加能达到劝谏的效果。
淳于髡曾屡次使用隐言讽谏齐威王采纳谏言,革新政务,打理国家。其中他的三次进谏表现,充分地体现出了淳于髡善于以隐显喻,巧言善辩的高超讽谏技艺。
第一次进谏:齐威王当政之初,国家政事一片狼藉混乱不堪,大臣都不敢进谏。而淳于髡针对齐威王好隐语的特点,对齐威王说:“国家有一只鸟,停在大王的王宫里,三年里面既不飞又不鸣叫,不知道这只鸟想怎么样呢?”这个隐语警醒了齊王。齐威王悟出他的用意,回答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一扫颓势,重振朝纲,出兵收复国土。
第二次进谏:楚国加兵于齐国。齐威王命淳于髡带“黄金千镒,白璧十双,车马百驷”求援,淳于髡自知凭着这点薄礼去求赵国援助,很难完成君王的使命。于是就用隐语“今者臣从东方来,见道傍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祝曰:‘瓯窭满篝,污邪满车,五谷蕃熟,穰穰满家。”使齐威王明白“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的道理。最后淳于髡成功迎来了赵国的援兵。
第三次进谏:齐威王高兴,在后宫摆宴庆贺胜利。当嗜酒如命的齐威王问淳于髡能饮几杯酒时,淳于髡趁机讽谏说:“酒极则乱,乐极生悲,万事尽然”。在觥筹交错、和乐融融的酒席中,齐威王乐于接受了淳于髡的进谏,一改之前的淫靡之风。
淳于髡在以上的进谏中都抓住了齐威王的喜好隐语的特征,采用隐言微语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从而让君王易于接受自己的建议。这样既能够顾全了君王的颜面,同时又能运用隐语解决问题。
3 《战国策》讽谏艺术的局限性
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讽谏在大到在防止君王决策失误和维护国家利益方面,小到约束君王的生活小节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在战国这个君王集行政、用人、立法等权力于一体,权力并没有其他力量与之抗衡的体制逐步形成的情势之下,讽谏功能的发挥也受到极大的限制。
3.1 讽谏仅仅是君王统治的补充
在中国漫长的古代社会中,“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君王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绝对的权力。最高统治集团把立法、司法、行政以及招贤用人等权力都集于一身,王权至高无上。在君权强化的大环境下,没有任何进谏者能够越过君王,而使得自身的想法直接推行下去。要想推行成功,必须得到君王的支持。因此而言,讽谏或者其他形式的进谏方式都只是君王统治的补充,而非必需。
说到底,劝谏是否起效,都取决于君王。正如《战国策·赵策三·魏魁谓建信君曰》里面将“伴君如伴虎”这个成语形象化。魏魁用虎怒而决蹯,不会因为爱惜小小的爪子就伤害到自己的性命,从而来比喻建信君难以长期得到赵王的宠幸。君主在听进谏者进谏的时候都会权衡得失、轻重。若是进谏者的谏言冒犯了君王或者牵扯到了君王的切身利益,这断不可采纳,甚至会或者杀身之祸。
3.2 君王的个性因素决定了讽谏的效果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讽谏效果最终是否起效,还是由被谏者的情感、性格、素质等个性因素起决定作用的。
3.2.1 谏言有可能被采纳的前提是,取信于国君
《韩非子·说难》中提到“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有憎于主,则智不当见罪而加疏。故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靖郭君在齐威王死后与当权者齐宣王的关系相处并不融洽,于是郁郁寡欢地回到自己的封地。而齐貌辨挺身而出,为靖郭君面见齐宣王,并进谏劝说齐王留靖郭君于国内。齐貌辨提出了靖郭君的两项功劳。一是由于靖郭君的力挺而稳定了太子之位。二是靖郭君封薛地时,楚怀王挥君东指,兵临齐境,提出用数倍的土地交换封地,靖郭君没有同意。前者稳定了齐宣王的王位,后者维护了国家的安全。齐宣王听见后,深受感动,连忙把靖郭君召回,并让让重掌齐权。
齐貌辨仅仅是靖郭君的谋士罢了。若齐宣王内心不曾信任过靖郭君的话,根本不会给机会让靖郭君的谋士到自己的跟前说如此多话。因此,齐貌辨的进谏之所以被采纳,正是唤起了齐宣王对靖郭君功劳的记忆,使他的爱憎有了变化。
因而可见,君王对进谏者信任与否,直接关系到自己的谏言是否被采纳。
3.2.2 进谏者能否进谏成功,在于准确地揣摩君王的心思
君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同时并没有与之相牵制的政治力量,因此君王的喜好爱憎变化会直接影响整个国家事务的运行。进谏者面对着形色不一、性格心态各异的国君权贵,要想讽谏成功,就必须要熟知他们个性,务必一击即中。
如在司马熹说赵王一事中,充分展示了揣摩君王心态的作用。司马熹前后三次出任中山的相国,中山君的宠妃阴姬很忌恨他。他采纳了田简的建议:要么极力劝说中山君把阴姬送给赵王,断绝内患;要么劝说中山君立阴姬为后,使阴姬感激不再忌恨自己。因此,司马熹一开始就以赵国如今无美女来引发赵王对此话题的兴趣,然后又说自己去过了很多地方,从没见过像中山王的阴姬那么漂亮的美女。“其容貌颜色,固已过绝人矣。彼乃帝王之后,非诸侯之姬也。”冲着这番对阴姬美貌的形容,司马熹说得赵王春心荡漾。司马熹回到中山国之后,以赵王欲娶阴姬为诱饵,使中山王脸色不悦,从而“王立为后,以绝赵王之意。”
司马熹准确地揣摩了两个人的心思,利用趙王好色的心理,巧妙地暗示赵王可收归于宫中。而中山王方面,利用中山王怕自己的爱妃被娶走的心理,司马熹暗示中山君立阴姬为后即无后患。
但对君王而言,荣华富贵唾手可得,堕落容易上进难,更何况自古忠言逆耳。讽谏能有成效是有着极大的偶然性,无论再高明的进谏者如何费尽心思揣摩君王心思,运用再高超的讽谏艺术都奈不了何。
3.3 把握讽谏的度
与强硬、咄咄逼人的直谏相比,讽谏之所以大受推崇。但是,讽谏自身的局限性也不可忽视。
首先讽谏本身要讲求时机。其中《宋卫策·卫人娶新妇》就用了卫国人迎娶新妇的例子来说明进谏者们说话要注意时间、场合等因素。有卫国人迎娶新娘。新娘上车后问:“两旁骖马,是谁的马?”驾车人说:“借的。”新娘对仆人说:“击打骖马,但不要鞭笞中间驾辕的马。”车到家门口,新娘由人扶下车说:“把家中灶火熄灭,以免失火。”当新娘走进房间时,看到捣米臼又说:“把它移到窗下,以免妨碍行人往来。”主人嘲笑她。这三句话都是很中肯很实在的话,但不免被人嘲笑,就因为她说话并没有选择恰当的时机。
进谏者进谏亦然。为了达到游说的目的,在游说中获得胜利,进谏者就必须要了解事态,把握事件的发展趋势。倘若进谏者像卫人之新妇如此乱发议论,臆揣献策,势必碰壁而归。
综上所言,讽谏是指进谏者用含蓄婉转的言语,讲究进谏策略和语言技巧,对国君的表现提出异议和劝诫。这种劝谏方式既能劝谏君王、让君王乐于接受,达成劝谏目的之外,劝谏者还能明哲保身,能够躲避君王的迁怒。虽然讽谏这一种形式有着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但是在当世,进谏者的讽谏艺术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及借鉴。
参考文献
[1]张涛.孔子家语注译.[M].三秦出版社.1998年.
[2]缪文远.缪伟.罗永莲.战国策.全二册[M].中华书局.2012年.
[3]王晓洪.《战国策》说辞研究[D].烟台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4]袁礼华.王华兰.论讽谏艺术及其历史局限性[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5期。
[5]杜亚鹏.“说服”的构成性规则和策略性规则--以《触龙说赵太后》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5期.
[6]郭慧.《歧路灯》隐语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6.
[7]司马迁.史记.[M].北方文艺出版社,2007.
[8]王茜子.滑稽人物形象的共同特征及其意义[J].语文学刊.2016年12期.
[9]张维振.先秦两汉隐语类诗文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3.
[10]伏俊琏.淳于髡及其论辩体杂赋[J].齐鲁学刊.2010年2期.
[11]陈雪军.谏术:中国古代语言传播中的讽谏理论[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5期.
[12]师帅.《史记》中的讽谏艺术及其历史局限性[J].渭南师范学院报.2016.
作者简介
欧梅馨(1994—)女,广东省中山市,在读硕士,学科教学(语文)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3: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