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口述历史档案的价值探究 |
范文 | 摘 要:口述历史档案是历史档案的其中一种类型,在中国史学界是一种新型的历史材料。因口述历史档案所形成的特殊过程,它具有主体性、主观性、丰富性、佐证性等特性,口述历史档案对史学研究具有填补历史的空白或弥补了历史的断层、变革现实、丰富了档案馆馆藏、凭证、证据等价值。 关键词:口述;历史档案;特性;价值价值 口述历史档案也叫做“口述档案”、“口述历史”。是通过采访人物,记录其口头叙述的历史而形成的文字材料档案,即对过去某个事件、某一阶段或某一课题的亲身经历者进行采访,或某一人物进行采访,对其口述的东西加以记录、整理,形成关于历史材料的档案。口述历史档案有其特有性质,对于研究以前人物生活的年代生活场景、某事件、或其思想观念等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1 口述历史档案的特性 1.1 个体性和大众化 口述历史档案是采访一个个的人所形成的调查记录材料,采访对象很大众化。以大众个人的视角,叙述个人的人生经历、个人所见所闻,个人所感受到的东西。比如同样经历了“1919年五四运动”的不同的人,对这同一事件定有不同的经历,所看见的、所听见的亦有所不同,这对于我们认识同一个事件提供了不同的视角,也拓宽了我们看一个历史事件的思路,促进人们对一历史事件了解更全面。 1.2 主观性 口述历史档案都是以个人的叙述,记录、整理而形成的历史材料,因此,具有很大的主观性。每个人囿于自身的环境、自身的文化水平、所处角度等的不同,对同一个客观存在的事件,就会有不同的说法。 1.3 丰富性 传统的历史研究材料基于历史档案、日记、书信、电报等,但这些材料都是以当时官方记录,有些日记或笔记习惯的文人雅士所记录下来的,甚至都是出于大人物之手。历史事件是错综复杂的,虽然这些大人物在看问题深度和角度上比较完善,但终究不能代表人民大众的看法。口述历史档案采访的人各个身份、各个环境、各个文化水平等人都有,对于同一事件就会有不同的视角,这更加的丰富了历史,新增了历史视角,更趋近于历史真相,更加活化了历史。 1.4 纠正性 历史材料大多都是官方或大人物所记录下来的,有一些官方记录为了某一特定目的,掩盖事实真相,有些大人物私人记录也存在自己的私心。如《胡适日记》就是在“我的日记以后将会视于后人”的心理下记录的,这在记录某一事件时就会有所隐瞒或夸一些官方或大人物的历史材料相互佐证,还原更真实的历史。 2 口述历史档案的价值 2.1 口述历史档案填补了历史的空白或弥补了历史的断层 首先,传统的历史档案本身就是某一个时期的统治阶级所记录的恶材料,所反映的也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各学者们在进行历史研究的时候就不足自觉地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来讨论历史事实,这对历史研究就会有一定的片面性。其次,历史上连绵不断的战争、自然灾害、一些个人的人为破坏等,如秦始皇的焚书坑儒,项羽一把火烧掉的阿房宫,文化大革命为了身家性命而毁坏的各种历史记录等等。虽然如秦汉等早期的历史已经无法再去做口述历史档案,但吸取教训,就近的近现代史上可做大量的口述史档案。由于口述历史档案的个体性、丰富性、佐证性,可以为很多历史上的空白的部分或缺失的部分提供丰富的、多角度的历史研究材料。 2.2 口述历史档案促进历史研究方向的多样化 口述历史档案具有大众化和个体性的特质,采访对象较为大众化,如果按阶层划分的话,可以是当时社会底层的百姓、工人等大众,也可以是中层的工薪人民,亦可以是高层领导人。除了以现有的官方档案、大人物历史材料为主要历史研究材料外,通过搜集、采访、整理口述历史,为主要历史事实研究新增了很多的新颖的、独一无二的历史材料。为历史研究者们提供了灵感,多样化了历史的研究方向。 2.3 口述歷史档案保存了大众文化 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作为单独个体的人,都拥有自己的一份记忆,这些记忆是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个人记忆里记录着丰富多彩的世界,有错综复杂是事件,有形形色色的人物,有个人艰难困苦的历程等等。如民国国民党统治时期,我们在历史教科书上所关注的全都是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虎视眈眈,国内的各个党派和团体派别意气风发的活动,国民党一党专政统治政府的分崩离析等,但历史同样是由一个个的人,一天天的生活构建起来的。但历史同样是由一个个的人,一天天的生活构建起来的。口述历史档案记录了当时学习、家庭、工作、交通、物价等,促进了历史研究者们面向现实大众生活方方面面。例如“杭州市萧山区档案局内部编印的《口述档案—〔建次萧然记忆文集》,其内容是萧山最基层百姓对自己亲身经历的回忆,这些民间记忆以萧山方言为记录方式,真实而又质朴地反映了地域文化的热爱”[1]。 2.4 口述历史档案生动地再现历史、佐证历史 与传统的历史资料不同,口口述历史档案除了具有个体性、大众化特点外、还具有平民化的特点。以往我们所了解到的都是精英的历史,知识文化水平低的平民就被排除在了历史之外。而口述历史档案容纳了不识字的平民大众的历史、普通的个体人的历史。并且口述历史通过对口述人的采访,讲述人通过回忆、生动的讲述,再以除了文字之外的声音、图片、视频等载体记载下来,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同时也为历史研究增添了平民化的色彩,让历史研究也符合今天的“接地气”的风尚。此外,“口述历史档案内容反映的均是当事人的亲历、亲见和亲闻,应该具有原始性”[2]。这种由当事人亲自经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具有原始性的历史资料,可以与官方和大人物所留下的历史资料相互佐证。 2.5 口述历史档案丰富了档案馆馆藏、完善了档案馆藏结构 在此之前,除了各地小型档案馆之外,甚至省级、国家级档案馆所搜集、馆藏的档案大部分都是统治阶级、党政机关的文书类型的档案,档案材料显得僵硬没有特色没有活力。而口述历史档案首先在档案类型上新增了一种档案类型,其次,口述历史档案所记录的东西是 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当时的衣食住行、科学技术、民俗文化、及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且记录形式多样除了文字还有声音、图像、视频等,丰富了档案馆的馆藏资源。 虽然口述历史档案对历史研究有很大的史学研究价值,但口述历史档案也存在其局限性,需要历史研究者们在利用口述历史档案的注意到其局限性,更大程度的还原历史的真实性。如客观性不足,有些不够准确的局限性。 受到采访的讲述着,尽管有其丰富的经历,能够挖掘到很多有价值的材料,但囿于其记忆力会随时间变得模糊,自己的主观情感因素,以及某一个触及到自己内心的事件会产生或喜或悲的情绪,会有所隐瞒,会遗漏掉,或将一些事件时间顺序搞混淆,或者会讲错一些东西等。正如位学者所描述的,“由于口述历史是建立在回忆的基础之上,而回忆是难以确保准确的,既包含着事实,也包含着想象。”[3]因此,在利用口述历史档案做历史研究时,应注意甄别、佐证,再加以利用。 参考文献 [1]徐洁萌.问渠哪得清如许源头活水在民间记王建欢同志和他的口述档案[J].浙江档案,2006(5). [2]潘玉民.认识与行动:再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建设[J].档案学通讯,2012,(1):101~104. [3]杨祥银.“档案学家与口述历史”刍议[J].档案与建设,2000,(10):4~6. 作者简介 王唯宁(1984-),女,汉族,陕西子州人,硕士,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档案、历史。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