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新时代公共图书馆须由内部管理创新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
范文 | 摘 要:公共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地区差异的存在使得实现公共图书馆可持续发展有不同的路径可选。本文主要以公共图书馆内部管理创新的角度,从公共图书馆管理创新的方向、路径、措施三个方面来总结和探讨国内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以期理清公共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面。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管理创新;可持续发展 1 公共图书馆内部管理创新是通往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国家对社会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逐渐加大。全国各地兴起了兴建、改建公共图书馆的大潮,一大批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也相继开始免费对社会公众开放。喜欢阅读的人将实现快乐的可持续发展,推崇阅读的城市将更加文明优雅富有活力,热爱阅读的民族必将内外兼修自强于天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民阅读。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就提出“开展全面阅读活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一次提出“倡导全面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这已是全民阅读连续5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党的十九大报告更进一步要求“推动建设学习大国”“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大势所趋。在我国,公共图书馆从未像今天这样备受重视和推崇,图书馆员职业第一次让人倍感荣耀和自豪。然而,与公众对知识和进步如饥似渴的追求热情相对的,是许多公共图书馆内部管理不善、资源配置不精、对外服务不活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当然,这些问题在不同地区表现形式各异,但都反映出信息时代对图书馆事业更高的要求。外有政府对公共文化事业的大力支持、人民对阅读学习的高涨热情、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的保驾护航,公共图书馆应当也必须通过内部管理创新来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2 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并创新中华优秀文化,是公共图书馆管理创新的生命线 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和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在学生时代,中华优秀文化主要以学校系统教育的形式,如“春街小雨”般浸润学生的心灵。走向社会以后,由于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人们仍然需要不断的学习充电来提升自我价值,充实并不容易的人生路途。虽然这种学习目的性、功利性更强,但这毫不妨碍学习者本身追求真理和进步的精神品质。于是,公共图书馆就自然而然承担起了提升人民思想文化素质和国家文化自信这般化人以文的职责。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的说法,公共图书馆 “是指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收集、整理、保存文献信息并提供查询、借阅及相关服务,开展社会教育的公共文化设施。”[2] 在南京图书馆馆长看来,“归止文明的方向,归止至善的初心,归止做人的道德,化成天下的责任,践行‘四为的使命以及能‘依仁游艺以实践‘文以载道等构成了中华人文精神的内涵和外延。”[3]公共图书馆既是文化的传承、传播、发展之地,也是有文化和向往文化之人的聚集之地;既是国家文明的蓄水池,滋养着公众的文化气质,也是社会矛盾的缓冲带,折射着民族的心性涵养。“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传承人类文明,坚定文化自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对公共图书馆任务的最高指示。但是,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方向的指引,一种原则的确认,一种底线的界定。它要求我们在公共图书馆的资源建设中,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用党的先进理论武装头脑,在坚持中华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博采众长,汲取古今中外思想文化的精华;在对外服务中,始终站在为人民服务的立场,以积极健康的内容满足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在自我管理中,始终坚持同社会上各种腐朽落后的反动宣传作斗争,自觉净化图书馆风清气正的文化环境,为社会树立文明规范公平正义的标杆。 3 以人工智能为抓手倒逼公共图书馆服务升级,是图书馆管理创新的新路径 现如今,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正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智能机器人走进图书馆,承担起语音咨询、借还书指引、扫码找書、读者引路等服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工服务的压力,弥补人力资源短缺的不足,提高图书馆服务效率。同时,这种极具现代科技感的创新成果,还兼具唱歌、跳舞、聊天、主持等才艺,在加上其呆萌的长相,一经被引入各图书馆,就受到读者的热烈追捧,特别是青少年读者,对其宠爱有加。在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刘炜看来,机器人“上岗”只是走向智慧图书馆的缩影,“当前采用了大量信息技术的复合型图书馆正在向智慧图书馆发展,图书馆从智能建筑,到自动化管理,到智慧服务,各个环节都会大量用到大数据分析技术、个性化服务技术、机器学习技术、自动翻译及各类自动文本处理和分析技术等等,全面应用了智慧技术的图书馆最终结果是:成为一个能够提供智慧型知识服务的‘机器人”[4]。 然而,智能机器人作为新时代信息革命的重要成果,像之前任何一次科技革命一样,在引领和塑造人们新的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同时,也在颠覆和破除人们旧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从而不可避免地带来脑力劳动者的转型。对于公共图书馆来说,随着图书馆机器人馆员的逐步增加和形成规模化,之前那些从事具有重复性、机械性特征的基础业务工作的真人馆员,将不得不面临新的职业困境。让真人馆员专注于更深层更高级的读者服务,这是一条可资借鉴的职业选择。问题在于,如何是年轻馆员,这种转变可能相对容易,但是,对于那些长期扎根公共图书馆一线从事基础性业务的中年馆员来说,这种转变要更加困难。而如何通过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在创新公共图书馆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的基础上,拓宽服务渠道、提升服务水平,实现真人馆员服务的人性化和机器人馆员服务的智能化之间的优势互补,是新时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创新的重要突破口。 4 “引进来”与“走出去”的良性互动,是公共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 2011年,文化部、财政部出台《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规定2011年年底前,国家级、省级美术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以2017年为例,“全国3153個公共图书馆年借阅6.6亿人次;全国44497个群众文化机构提供文化服务183.97万次,惠及5.79亿人次。”[5]这是公共图书馆发展史上的大事件,也是公共图书馆基本职能的回归。从此,公共图书馆再也无法像过去那样“独善其身”。网络科技的普及、公众阅读需求的释放、政府对全民阅读的推动,使得公共图书馆必须开始不断反思并果断推动自身管理体制的变革。 4.1 “馆店合作”迈开“走出去”的坚实步伐 在此,“馆店合作”指的是通过“图书馆+书店”的合作模式,为读者提供更多的阅读途径,从而实现图书馆与书店之间的优势互补,共同提升二者的服务价值,从而开创服务公共文化建设的新篇章。今年5月下旬,四川省图书馆与四川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签署了《图书馆、书店融合发展联盟宣言》,宣言明确了二者将在以后工作中发挥各自资源、品牌和专业优势,加强沟通协作,创新服务模式,共建“智慧、开放、绿色、共享”的阅读文化生态,为城市创造更多传播文化的载体和平台。这是近年国内关于“馆店合作”优秀经验的总结,也将在更高水平和更大范围内促进“馆店合作”模式在全国的推广和应用。 除了“馆店合作”,还有“馆银合作”(山西省图书馆与光大银行山西分行合作建立分馆)、“馆企合作”等多种模式。“丝绸之路国际图书馆联盟”的成立,更是将图书馆合作的视野扩展到国际的舞台。总之,图书馆“走出去”的步伐,遍及行业内外、系统内外、国家内外。它像一张巨大的网,既囊括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国家和民族,也连接着祖国大地上贫穷落后地区的千家万户,在扩张中发展,在延展中创新,以文献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珍贵文明成果的保护与研究、数字阅读的推广与普及,为沿线各国多民族的文化交流和相互信任作出积极贡献,为提升我国人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和传承优秀中华文化,不断努力前行。 4.2 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参与办馆为公共图书馆发展注入新动力 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质使得它为社会公共文化建设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但是,又由于公共图书馆自身在人力资源管理和财政支出方面的诸多限制,导致其在管理实践中出现了诸多问题,最典型和常见的就是服务效率较低。“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自筹资金设立公共图书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政策扶持。”[6]“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引导社会力量、社会资本通过兴办实体、捐资捐物、自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备等形式参与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捐赠人激励机制,综合采取多项激励措施。鼓励文化基金会、民办非企业文化单位等文化非盈利组织明确功能定位、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增加公共文化服务效能。”[7]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办馆,为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曙光。经济发达地区的相关示范区建设给全国的同行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全国各地公共图书馆也在因地制宜,不断探索适合本地的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的社会化管理模式。 4.3 必须坚持公益性质基础上的管理体制变革 相比于公共图书馆业务“走出去”的实践探索,对社会力量“走进来”所带来问题的诸多疑虑,一直萦绕于国内图书馆行业的相关讨论中。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相关社会化管理组织的专业背景、运营资质的质疑,主张政府在必要时帮助培育公共文化承接主体,重点探索如何将政府购买服务和社会有效参与与群众需求相吻合,从而确保公共文化安全。第二,图书馆和企业之间的性质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政府成本和企业利润的边界问题,以及政府对企业的监管和评估问题。第三,企业的盈利逻辑与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之间的协调问题。 我们可以看出,公共图书馆社会化参与所有问题的焦点在于“公共”二字。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我国社会性质对公共图书馆服务最本质的要求。在数字时代,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发展不断变革者人们知识的获取途径和阅读方式,但是,公共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不能改变。公共图书馆管理创新所面对的关系纷繁错综、问题层出不穷、矛盾复杂多变,这注定是一条并不平坦的变革之路,但也是一条无上光荣的向善之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身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美好时代,我们年轻一代只有砥砺前行,才能无愧于国家和人们赋予的光荣使命。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p4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P3. [3]徐小跃.图书馆与人文精神[N].图书馆报,2018-3-2(2). [4]张炜.机器人“上岗”只是走向智慧图书馆的一个缩影[N].图书馆报,2018-3-2(3). [5]东方网.公共文化设施要健康运作不能仅止于免费开放[OL].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DILO3SPH0514R9O6.html,2018-5-25/2018-6-11. [6]《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P3. [7]“十二五”时期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状况分析[M].2016文化发展统计分析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编.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8,P33. 作者简介 贺利花(1987-),女,硕士,山西省图书馆助理馆员。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