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刍议通识教育视角下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重构
范文 摘 要:当前,在全球教育界,通识教育已成为一项国际化议题,中国教育界对此也高度重视。尤其是高等教育阶段,加大对通识教育的力度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在通识教育的理念下推进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重构是大学英语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中外通识教育的理念和大学英语课程体系重构的必要性,重点探讨了通识教育视角下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重构路径。
关键词:通识教育;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第二课堂
1 什么是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Liberal Studies)又称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自由教育、博雅教育等,中外对通识教育有着很多研究和讨论。中国通识教育的思想在古代已然存在,《易经》中主张:“君子多识前言往行”;《淮南子》中说“通智得而不劳”。《论衡》中言道:“博览古今为通人”、 “通人胸中怀百家之言”。西方通识教育起源于欧洲,形成发展于美国。目前,通识教育已广泛融入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之中。近年来,在我国通识教育也开始为人们所重视。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首先指的是一种教育理念,重在“育”而非“教”。它的终极目标是要“孕育”出真正的“人”。做为一种人文教育思想,
它不注重功利性和实用性,而更多的注重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的增强,学生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提高,最终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
当前,在大学课堂上加大通识教育力度势在必行。首先,大学通识教育能够解决全球化趋势所带来的多元文化之间的冲突碰撞问题。其次,高校目前的教学模式也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教育,即通识教育的出现。最后,应试教育导致了大学生“有知识,没文化”等现象,而通识教育可以解决这一棘手问题。
大学英语如何实行通识教育?首先要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大学英语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语言理论和技能,还应当培养学生较高的思维方法和语言学术品质,使学生在通识课程中体验与感受异域语言文化,领会人类文明的精髓。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思想的提出,各高等院校都在注重符合时代发展的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通识教育则是最好的桥梁,这也成为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
2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体系重构的必要性
当前,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引起了广泛关注。原因有二。其一,因其重要性,即受众多,影响大,关乎高等教育的质量。其二,因其不适应性,即不能满足学生群体的期待和社会的需要。大学英语是全国各高校普遍开设的语言类基础课程,受应试型教育理念的影响,它往往以大学英语四、六级、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等各种英语考试为主要教学目标,不注重人文知识和文化教育,这势必造成了学生语言素质低下,从而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笔者认为,在通识教育的理念下,创新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构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是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应富有科学性、系统性、个性化特点。科学性是指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要符合教育规律,特别是外语教育规律;系统性是指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内的各课程之间既要保持独立,又要相互联系,共同组成一个完整、互为有效补充的体系;个性化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性,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需要。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是否富有科学性、系统性、个性化特点。笔者认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通识教育理念,构建一个更加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需要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3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体系重构路径
笔者认为,各高等院校应根据自身的教学资源、学生入学水平以及所面临的社会需求等,结合本校实际,制订出一个科学、系统和个性化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应包括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大学英语专业课程、大学英语选修课程和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四个模块。各模块之间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共同构建大学英语课程新体系。各模块所占比重、课程等可以由各学校根据自己的生源、师资和办学条件自行
设置。
第一,应继续坚持以“大学英语”为公共基础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和通识文化课大学英语,大学英语开设至今,褒贬不一。然而我们不能因其存在弊病而全盘否定之。存在即为合理,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发展至今,对于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听说读写等技能方面,功不可没。因此,我们应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在提升学生英语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积极作用。
第二,各专业适时开设一至两门相关专业英语课。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不断推进,国外的一些教育理念和前沿科技不断引入。在高校各非英语专业中开设相关的专业英语课程,以学习国外尤其是英美国家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科技,势在必行。然而,目前专业英语课程普遍存在教材缺乏和专业教师不足的问题。这就要求各高校在专业英语教材和专业英语教师上下功夫。目前,我国各高校开设的非英语专业课程,大同小异。因此,对于相关专业英语教材的编订和使用便于统一。笔者建议,专业英语教材的选定应与相关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本专业的教学目标相一致。授课教师的选定应以本专业教师为主,原因有二,一者本专业教师对于专业知识熟识,因其大都为硕士或博士生,英语水平虽不如英语专业教师,但讲授专业知识尚可;二者隔行如隔山,英语专业教师对于非英语专业的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容易误导学生,即使再学习也尚需时日。
第三,适当合理地设置英语选修课。对于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说,单纯的大学英语公共课程难以满足其对外语学习的需要,因此,针对这部分学生适当合理地开设大学英语选修课非常必要,这不仅保证了学生学习语言基础课程,又能让学生根自身的英语水平和兴趣选择性的学习。选修课教材内容的编写应突出人文特色、与时俱进。笔者建议可以开设如下外语选修课:英美概况、英美文学选读、圣经解读、西方宗教历史、英语原声电影赏析等。考虑到学生学业压力以及教师队伍数量,外语选修课的内容不宜过多,不宜过深。
第四,开辟英语学习的第二课堂,作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创建有利于大学英语教学的校园文化,将英语学习引向深入。如举办英语专题讲座,邀请中外名人参与交流,讲座内容力图包罗万象,英语国家的人文、地理、宗教具可涵盖。如每周可定期两至三次进行外语晨读。俗话说,一天之计在于晨。大学之前学生们都有晨读的習惯,而大学期间往往由于种种原因疏于晨读。重拾晨读,尤其是英语晨读对于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势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开展英语社会实践活动、文化交流月活动等。学以致用,英语的学习也是为了更好地进行交流和其他领域的拓展。比如外企参观访问、跨文化交流调查等。开辟英语学习第二课堂,把课内模拟练习的英语情景交际应用于第二课堂活动中,定期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并组织各种英语讲座、竞赛和娱乐活动,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之外更多地了解世界各地文化,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文化修养。
4 结语
当前,我国高校综合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通识教育视角下的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育创新恰逢良时,其为大势所趋,然任重道远。大学英语教师应在通识教育理念下,深挖内潜,勇于创新,重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以大学英语基础课程为主,以专业英语课程和英语选修课程为两翼,以第二课堂为有效补充,为培养适应时代和国家需要的国际化人才提供智力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章黉.从通识教育视角探讨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D].上海交通大学,2007,1.
[2]何利莎.通识教育视角下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2,2.
[3]韩雅君.通识教育视角下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3.
作者简介
李海龙(1983-),男,山东聊城人,聊城大学东昌学院教师,讲师,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改。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5:3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