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提升大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的对策探析 |
范文 | 摘 要:据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普及率达到55.8%,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1个百分点。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提升至97.5%。自媒体时代的迅速到来,为宣传和学习贯彻党的19大精神,提升大学生道德认知水平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同时伴随而来的也有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本文将从大学生道德认知的现状、影响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因素、问题及提升大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的对策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提升;大学生;道德认知水平;路径探析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就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教育提供了总体导向。自媒体时代的迅速到来,使各种网络信息充斥着大学生的生活和交往空间。这些网络信息,具有开放性、交互性、选择性、复杂性等特点,面对自媒体时代,如何帮助大学生培养共同的道德认知、健康的生活情趣,将是高校创新德育教育方式的一项重要课题。 1 大学生道德认知的现状 关于道德认知,在科尔伯格看来,道德认知是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并主要集中表现在道德判断能力上。道德判断能力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前提。在道德与法制双重规范作用的推动下,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表明,我国的教育是成功的,其中就包括了德育教育。 1.1 主流认知积极健康 在多方主体的共同努力下,道德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比如通过道德模范、《感动中国》、《十大校园感动人物》等评选活动,同时将这些活动通过电视、网络直播等方式传递到包括大学生个体在内的千家萬户,树立起大学生崇尚榜样的氛围。国家相关部门也积极行动起来,通过净化网络环境、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等措施来促进大学生道德认知,比如约谈今日头条、凤凰网等。同时,政府机关也借助网络资源向大众传递国家大政方针、社会主流思潮,这促进了大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的提升。孔伟在其硕士论文《大学生道德认知现状研究》中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整体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立场清楚坚定,对当今社会所倡导的基本道德规范和准则高度认可,整体思想道德观念积极健康。[1] 1.2 个性认知趋势明显 自媒体时代,网络信息充斥着大学生的生活和交往空间,同时言论也有了相对自主的权利,比如利用QQ、微信等即时聊天工具,在信息交互过程中传递着自我的观点与看法;利用微博、空间、论坛、贴吧等互动平台,来分享和记录自己的感悟与记忆;近年来,随着移动支付、网购的崛起,迅速满足了大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个性选择的权利。 1.3 多元认知大势所趋 现在社会有一种观点:自媒体时代,人们外出不怕没钱就怕没电。当智能手机还未走进大众生活的时候,大众依靠电视、报刊、书籍、民间传播等载体来获取信息,现在,大众依赖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络,来获取国际国内、天文地理、时政要闻等信息。由于信息内容的多元化,信息来源渠道的多元化,这必将导致大学生认知的多元化。由甘于奉献向追求物质利益转变,由强调集体利益向关注自身全面发展转变,在思想和行动上也越发务实。[2]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多元认知已是大势所趋。 2 影响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因素 对外开放过程中,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必然乘隙而入,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必然给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生活带来多样性。[3]通过以上对大学生道德认知现状的论述不难看出,大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的差异必然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1 社会环境因素 这里所说的社会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国际和国内环境因素。国际方面,自媒体时代,由于互联网络的开放性,国外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政治制度等信息通过网络传入国内,大学生也利用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络获取这些信息,这些信息在促进我国大学生国际化视野的同时,必然也会对其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其道德行为乃至社会风气,比如西方节日盛行、咖啡文化也走进大学生生活。国内方面,我国拥有五千多年优秀的传统文化,又是社会主义制度,奉行着集体主义,同时,我国各民族特色鲜明,必然会受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社会制度和民族文化的影响。 2.2 家庭和社区因素 在家庭因素中,首先是父母因素,父母的文化程度、道德水平、生活方式等因素,会直接对孩子的道德认识产生重要的影响,比如出生在官宦家庭和书香门第的大学生肯定与出生在普通家庭的大学生的道德认识是有差别。其次,朋辈关系因素,在父母长辈关怀下成长的大学生,在其学习生活过程中,也会给予其他人更多的理解和关爱。再次,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形成也会受到社区氛围的影响,古代就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到现今也照样适用。 2.3 学校教育因素 按照我国的教育体制,实现从学前教育至大学教育,需经历十多年的校园生活,毫不夸张的说,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形成,学校教育因素是除了家庭因素之外最为重要的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根本上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由此可见,学校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德育教育的氛围、德育教育的考核体系、师资队伍的道德素质等因素,都会在大学生道德认知形成的过程中产生重要的 影响。 2.4 网络道德环境因素 进入自媒体时代后,自媒体的快捷、交互、开放的特征,多元化的网络参与主体、污化的德育环境,快餐式、碎片化的信息传播特点,打破了传统媒体时代的时空的限制,使德育教育的参与主体、活动场所、信息表现形式都得了极大的提升、丰富和拓展,使自媒体参与主体随时都能活动在社会热点的前沿,比如网络使“冰桶挑战”游戏一夜之间风靡全球,网络上也出现过诋毁社会主义制度和辱没民族英雄的言论等。 3 当前大学生道德认知出现的问题 我们的教育提倡道德认知的个性化和多元化,在践行个性化和多元化的过程中,呈现出主流思想积极健康,少部分腐化堕落的现象。 3.1 道德认知出现西化现象 西方的言论、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借助网络传入国内势必会对活动在社会热点前沿的大学生的道德认知产生影响,进而利用西方标准来对我国社会现象进行认知和判断,从而导致认知和判断上的误差,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西方国家都好,我们国家各方面都比不上西方。曾经在网络上出现过这样的言论:“我们的国家真难,既要与美国比高科技,也要与德国比汽车,还要与日本比家电。”拿自己之短去比别人之长,得出的结论可想而知。殊不知,西方社会是历经几百年发展的结果,我国改革开放还不到四十年时间。 3.2 道德认知出现知行不一现象 关于道德出现知行不一的问题,很多学者已经对此做过详细的调查,比如孔伟在其硕士论文《大学生道德认知现状研究》中关于职业道德认知方面的调查,认同考试作弊不道德与优秀的集体建设离不开集体中每一位成员的共同努力的同学分别占据80%和92.7%,再看行为,从不帮好友作弊的只有9.3%,从不缺席班集体事务的只占22%。从观念上看,一方面认同孝顺父母、勤俭节约是我国的传统美德,行动上却满目攀比消费。从社会现象看,学校德育理论教育与实践背道而驰,比如学校会以“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来教导学生,现实中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却有“宽以待己,严已律人”的现象。 3.3 以自身好恶为标准进行道德判断 对善恶标准的个性把握因人而异,大学生在面对道德判断、进行道德选择的时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大学生对道德事件不同的理解层面。[4]在道德两难情境和假设生活情境中都有表现,在对一个道德事件的判断上,都是从自身的感性判断作为切入点,而自身的道德判断是否符合社会的价值取向却是因人而异的,有时候自身的判断标准比较主观,甚至会偏离社会价值取向。比如大学寝室成员都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尽量不打扰他人学习或休息,而个别大学生却大半夜还大声喧哗、视频聊天、打电话等现象。 4 提升大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的对策 自媒体时代,影响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因素更趋于复杂化,在大学生道德认知形成的过程中,有来自社会和学校影响,也有来自社区和家庭的影响,还有来自网络道德环境的冲击。由于以上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在现实中才出现了很多问题,因此,本节将国家和社会,学校及家庭层面对上述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4.1 利用网络传播“四个自信” 中华文明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没有断过流的文明,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华文明拥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也具有无比强大生命力。国家层面,第一,扩大对外开放,让广大大学生意识到,中国道路才是最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西方取得的成就,我们国家也终将实现“弯道超车”;第二,“因势利导,正反结合”管理网络环境,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流意识;另一方面,净化网络环境,坚持“依法治网”,加强网络舆情监控。 4.2 积极搭建道德实践平台 学校层面,第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德育教育体系中,同时加强校园隐形教育氛围建设,学校党政及教师队伍以身作则,形成”以上率下”的浓厚德育氛围;第二、学生工作部门,应为学生志愿者组织提供支持和指导,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第三,学校团委,应广泛开展大学生道德模范评选活动,让尽可能多的大学生都能参与进来。第四、学校教学部门,应更加重视创新德育教育的考核形式,注重师资队伍素质的提高,加强对教师和大学生“讲政治、守规矩、讲纪律”的教育。 4.3 注重大學生个体教育 劳伦斯·科尔伯格,美国著名的道德心理学家,他对道德教育最为重要的贡献就是将道德发展归纳为“三水平六阶段”。大学生道德判断往往来源于自身感性判断,因此来自不同背景的大学生对同一道德事件往往会有截然不同的道德判断。因此,进行大学生个体教育,首先必须通过表现来客观分析其目前所处的水平和阶段,尊重道德发展的规律,从大学生个体实际出发进行道德教育;其次,重视社会公德教育,积极引导其认同社会价值取向,摒弃以自身好恶来进行价值判断;最后,重视心理干预和疏导,对个别大学生做出不符合社会价值取向的道德判断,必须及时纠正,并进行心理疏导。 5 总结 本文对大学生大学生道德认知水平、影响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因素、当前大学生道德认知出现的问题、提升大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的对策等四个进行了论述,希望通过以上分析,能够让国家和社会、学校及家庭四方力量,在大学生道德认知提升方面形成强大的合力。同时,每位大学生也应当以“提升自我”为目标,从自身实际出发,勤奋学习,强化修养,使“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形成“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力量”良好的道德认知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孔伟.大学生道德认知现状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5:21 [2]尹寒.大学生道德认知现状调查及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20 [3]戎永青.当代大学生思想发展变化及其特点研究 [Z].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06-04 [4]毛春英.大学生道德认知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22 作者简介 何康(1989-),男,土家族,重庆市酉阳县,重庆工商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专业。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