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视觉文化背景下的影像魅力与影视造型研究 |
范文 | 孙浩 摘 要:本文就基于視觉文化背景下的影像魅力与影视造型,围绕四点进行分析:影像魅力与文学思维,“叙事电影”与“景观电影”,影视艺术造型与艺术感染力,“意象造境”与传统文化魅力。 关键词:视觉文化;影像魅力;影视造型;意象造型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文化形式逐渐发生变化,由传统的语言文化逐渐转变为视觉文化。视觉文化时代的我们,正好处于文化中心,并且已经成为主流。其中影像对人们的影响十分巨大,它不仅传播着独具特色的时尚文化,同时还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观念。视觉文化主要包含着图像和各种影像,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被人们接受,已经成为目前世界文化发展主要趋势。本文就视觉背景下的影像魅力与影视造型进行探讨。 1 影像魅力与文学思维 视觉文化以影视的方式呈现出来,但是视觉文化不同于影视文化。就影视艺术角度而言,人影视作品中人物和语言的描述更加能够体现影视魅力,而若想将视觉文化更好的呈现出来,离不开文学思维的支持[1]。在我国有一些喜剧可以很好体现出影响魅力与文学思维的结合,如《家有儿女》、《武林外传》等,这些剧情人们百看不厌,并且每次的观看体验都非常愉快,由此可以看出语言在人们生活中的意义。此外,在我国有大量经典作品,都是以文学作品为主然后进行改变的作品,如,《西游记》、《京华烟云》等等,这些影视作品充分体现出文学作品的重要性。 视像,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比较直观,是反应当下一些情况,但是与语言文学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语言文学是展示图像的魅力重要途径,就视觉作品角度来讲,人们通过对整体图像掌握不同剧情,以此欣赏影视作品,通过对整体影像的观看,对未来发生的故事充满期待,将不可预料的故事作为欣赏的主要乐趣。而创造者则是根据人们的认识规律完成影像构图,若在创造过程中仅仅依靠视觉文化是不够的,需要结合文学思维,才能够将画面完整的呈现出来。 影视文化应该结合文学思维,以此促进影视文化健康发展。目前,我们面临越来越多的视像,这时不应以排斥的心理去面对,而是将视觉审美融入其中,在文学思维中欣赏影视作品。只有将文学思维融入到视觉文化中,才能够促进视觉文化发展与进步。 2 “叙事电影”与“景观电影” 视觉文化主要分是语言和形象两种,我们可以根据此将影视作品分为叙事电影、景观电影,两者通过不同的表现方式形成两种视觉文化。叙事电影,主要以语言为主,对电影故事情节,人物语言描写多一些,这种类型的电影也有一些画面内容,但是并不是依靠画面为观赏者带来冲击,而是通过对语言的描写,突出电影主题[2]。而景观电影则是以画面为主,在电影情节中,对人物语言的描写和情节的叙述较少,其主要通过画面刺激欣赏者的视觉。在电影制作中,语言和画面是必不可少的工具,若我们通过这一角度来欣赏中国电影,则发现语言和场面在电影中占主要部分。就我国电影制作来看,《满城尽带黄金甲》、《红高粱》等电影,景观化倾向较重,具有代表性。因此,我国电影也出现了“倒错现象”,从前,我国电影主要依靠作家或者文学作品,而现在,则是文学作品根据电影的质量,借电影的势来提高观众对其认识。 视觉文化在我国的发展提高电影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很多文学作品,通过电影的播放被大家所熟知,文学作品作者也因此获得了在文学解不曾有过的关注度。但是作家对电影景观化趋势似乎并不了解,不仅希望有更多文学作品在电影中播放,同时还衍生出很多新作家来进行这件事情。实际上,若将叙事类电影文学以景观电影模式呈现,那么文学思维的发展将会受到极大限制。目前,我们生活中,图像无处不再,电影中的图像可以利用高科技来完成,不需要在寻找生活中各个景象,在这种状况下,叙事电影的发展将会受到景观电影冲击,这对于影视发展非常不利。 3 影视艺术造型与艺术感染力 影视是一门涉及内容较多的艺术,将叙事与景观结合在一起,这对于影视美术师提出较高要求,需要饮食美术师利用自身的思维能力来发挥和定义电影中形象,制造银幕世界。银幕世界中,人物形象和空间背景设计十分重要,是体现整个电影内容重要的环节。由此可见影视美术师在银幕世界中作用。银幕世界视觉造型包括空间造型、人物造型、语言造型、空间环境等等,影视美术设计师在设计银幕世界时,应将人物的妆发、空间结构等各个方面统一起来,通过服装、背景设计等形成一幅良好的背景,从而发挥造型的作用。 影视美术不仅需要将作品的内容,人物性格等刻画出来,还需要将电影作品的风格呈现出来。因此在进行影视美术时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第一,保证艺术空间的整体性。第二,时空的连续性,使整部电影作品以完整的方式呈现出来。影视剧本和风格时影响电影总体造型重要因素,在设计整体艺术造型时,应结合剧本特点及风格,进行设计,以此发挥造型在影视文化中的作用。 在人们传统观念中认为电影作为物质还原一种东西,这种观念在我国历史片中体现比较明显。电影整体艺术造型让观众都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将观众带入到剧情中。通过景观刺激观众的视觉,使观众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以此提升观众审美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将电影中人物真实化,这体现出影视美术对某种造型的执着与追求。银幕世界中的造型并不是一味的粘贴复制,而是在此之上对造型艺术进行升华,进行创造和完善,刺激刺激观众的视觉,提升观众的审美。 4 “意象造型”与传统文化魅力 在我国中华传统文化中,意象造型有悠久历史记录,古人通过对自然观看、描绘,所形成的一种意象世界[3]。这种思维在我国被认为是一种哲学思想。中国电影中美术艺术以传统文化意象造型为基础,将此深升华并且应用在电影的美术造型中,以此提高电影造型的艺术文化。 在我国电影作品中,造型语言逐渐被重视,已经成为影片最主要的视觉语言。通过造型语言,将影片中人物、环境等情景再现,以此突出电影题材主题,写出人物情感。如《大红灯笼高高挂起》这一影片,利用意象造型,环境背景以绿、白、红、黑等为主要颜色,描述一个=女大学生在传统的家庭中生活状况,电影开始利用冷色调描述宅子,其中有红色灯笼渲染气氛,然后利用绿白两色渲染空间背景。利用色彩,营造了一种悲凉氛围,同时也引导观众随着色彩的变化进行更深一步的思考,将整部影片的艺术境界提高。再如,《黄土地》中,对土地描述,裸露的黄土,罕见的绿色植物,沟壑交纵,如老农民布满皱纹的面庞,对黄土地的描述占据影片很大部分,通过环境描写,突出人们的当时一种状况,贫穷、勤劳。 意象造型,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地位,同时为我国电影行业背景创造提供很多意境素材。将意境造型应用在电影美术中,不仅促进视觉文化发展,同时弘扬了我国传统文化。这两者的结合,改变人们的传统的认知,提升人们审美水平,促进我国传统文学发展与进步。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视觉文化背景下,影视魅力与影视造型得到发展,通过结合文学思维,提高了影视魅力,将艺术感染力与影视艺术造型结合在一起,提高影视艺术造型在电影中的作用。因此在实际中应该重视影像魅力与影视造型的研究,以此推动我国电影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许阳,赵鹤.人物形象塑造对影视作品的影响[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4(02):96+93. [2]孙小平.论影视造型艺术与审美特性[J].电影评介,2012(08):45-46. [3]文俊鸿.视觉文化背景下的影像魅力与影视造型研究[J].电影文学,2010(03):110-11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