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议小学多文本读写结合策略 |
范文 | 杨昶玲 语文学习的根本任务是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学习语文,离不开形象生动的语言文字,离不开文质兼美的文章、课例,更离不开触景生情的写作。叶圣陶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教”、张志公的“带着写的问题上阅读课”等观点都精辟地阐述了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一、体会文本的表达方法 在多文本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在表达方法上的特点、作用和效果,这有利于学生积累一些表达方面的知识,促进他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在多文本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融入写作常识,能使学生少走弯路,提高写作能力。从中年级开始,结合多文本阅读教学,让学生逐步领悟掌握的作文常识有:先总写后分写、先概括后具体等;按时间顺序写、按事情发展顺序写、按观察顺序写等常见的文章结构方式;顺叙、倒叙、插叙等常用的叙事顺序;记事要将时间、地点、事件、经过、结果等因素交代清楚;要通过行动、语言、外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写景要抓住特点,按一定顺序进行静态、动态描写;文章常见的开头、结尾、过渡和照应方式等。同时,教师应结合多文本阅读和习作实践,使学生感悟、掌握作文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如习作前如何收集、整理材料;如何确定要表达的意思;如何选择材料、组织材料和拟定习作提綱;如何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等。二、重视语言品味 品味语言能将理解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融为一体,一箭双雕,实质是“工具”与“人文”共舞,“语文形式”与“语文内容”兼得。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指出的:“语文教学所当着眼的不应只是故事的开端、发展和结尾,应是生字难句的理解和文章方法的摄取。”他还指出:“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 很多文本的选材很有特点,教师引导得法对学生有启发作用。一方面要引导他们通过品读感悟、摘记积累等方式进行内化,一方面又要及时地给学生创设活用语言的情境,让他们在语言运用的实践中逐步提高语言驾驭能力。三、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 “仿写”是指导学生依照课文的写作方法,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同时达到训练作文的目的,顺利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对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咀嚼”外,还应巧妙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精妙处让学生进行仿写。 仿写是小学生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要求学生在丰富的语感积淀下,“依样画葫芦”操练语言,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片段描写,是作文的一个重点。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片段用了特殊句式,学生完全可以仿写。许多文章的立意独具匠心,值得学生模仿学习。教师要相机地引导学生模仿课文作者确定主题和表达中心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立意能力。四、向文本借“生花妙笔” 教师启发学生向文本借“题目”,教会他们自主命题;启发学生向文本借“选材”,擦亮学生发现素材的眼睛。不少学生平时积累了一些素材,可一到习作时就感到“无米下锅”,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还缺乏发现素材的眼睛。教师在课堂上作精彩的讲读分析,给学生作课外阅读示范,指导学生运用迁移规律,把课内所掌握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之中;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抄一抄,写一写,每读过一本课外书后,让学生练练笔,开展读书活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等,从而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读是写的基础,而写则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表达方法。这样,我们在多文本阅读的过程中,必须有效地设计写的训练。在多文本阅读课上,写的训练有多种,续写、补白、改写、扩写等,只要行之有效,好多形式都可以用。 总之,小学多文本读写结合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我们应该结合自己的语文课堂深入思考,用心琢磨,争取让“读写”结合达到最高境界。 (本文系2018年河南省中小学多文本阅读实践研究专项课题“小学多文本读写结合探究”研究成果,立项编号:dwbyd1802130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