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语文课堂影响教师有效倾听的因素分析 |
范文 | 郭保红 摘 要:教师的倾听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行为,是获取新的教学资源的基本途径。有效倾听是小学语文教师专业要求的重要内容,影响小学语文教师有效倾听的因素有传统教育观、教师倾听素养以及倾听氛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倾听素养:树立倾听理念、提高教学能力、完善教学预设、了解学生、吃透教材,不断提高倾听能力,学会发现、启发和等待,创造倾听的班级文化环境和语文学习环境。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倾听 基金项目:本文为鹤壁市教育科研课题“小学语文课堂教师倾听行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一个平等有效的课堂教学,除了教师有效讲授和有效提问之外,还要有教师良好的倾听习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倡的对话教学中更是强调教师在讲授的同时要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倾听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个性化阅读体验,倾听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多元化解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影响教师有效倾听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 1 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影响有效倾听 由于教学理念偏差导致有些教师在课堂上无法真诚有效地倾听学生,有些教师不理解倾听,认为倾听就是简单的听,认为课堂上需要倾听的内容只是学生对所提问题的答案,而倾听的目的只是简单的判断正误,忽视了倾听在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回应学生方面的价值。有些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讲授主义教学观的影响,认为教师是绝对的正确,是唯一真理,而学生只是“ 知识的容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有的教师以强硬刻板的言语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唯恐倾听会耽误了教学的进度,完不成规定的教学计划和课堂任务。有教师对小学生存在偏见,认为小学生的社会经验、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都比较有限,说不出来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因而常常漠视他们的差异性性和创造性。尤其是在小学的低年级段,有些教师认为孩子不具备表达能力,而不给孩子表达的机会或者拒绝倾听,压抑了儿童表达想法的欲望与需求,错过了培养儿童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期。有些教师受“分数至上”的教学考核评价的影响,认为考试成绩是评判学生能力、教学好坏的标尺,不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和能力为目标,把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知识点的讲授和灌输上,而忽视了倾听理解的意义。 2 教师的教学能力影响有效倾听 由于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不足,致使倾听行为缺失是影响教师有效倾听的又一原因。有些教师并不是不想倾听,只是在面对学生的回答时,常常感到无从下手,不能完全理解孩子们的心理世界,无法全面地理解学生的回答,发现孩子们潜在的想法与情感, 有些教师没有掌握倾听技巧,在师范院校及其他业务学习的课程中也没有得到相关方面的技能培训,许多刚刚走上讲台的教师发现自己只会讲不会听,有些教师在倾听的时候缺少与学生之间的目光交流,缺少移情式和欣赏式的倾听,并且在倾听过程中和倾听之后不知道该如何插话、如何回应和评价。教师在课堂上的倾听属于倾听现场,教师在倾听单个学生发言时,不仅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发言的学生身上,同时还要时刻观察其他学生的反应和情绪状态,考虑接下来的教学步骤,要想全面掌控课堂上这个倾听现场必须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和应变能力,有些教师不能合理地分配注意力,常常会顾此失彼,甚至会遗忘了倾听,转而去关注其他,教师的有效倾听既是一种教学能力,也是一门教学艺术,它的艺术性就体现在对学生心理和情感的揣摩上,体现在对学生发言内容的机智评价和“应对如流”中。有些教师因为缺乏课堂教学经验、相关知識的储备和积淀不够深厚,面对学生给出的五花八门的非期待答案,无所适从,不能做出个性化的评价阐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进而影响了课堂效果。 3 教学预设影响有效倾听 影响教师课堂有效倾听的教学预设,包括对教师提问的预设和对学生回答的预设。有些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喜欢提问封闭式的问题,比如“懂了吗”、“明白了么”“对不对”、“是不是”,学生只需要整齐、干脆地随声附和就可以,教师的倾听也就更简单容易。教师通过选择这种简单封闭式的提问方式,来严格控制教学过程,减少了学生非期待答案的次数,使有效倾听变得更难。有些教师则往往不敢提问开放式的问题,担心课堂上不能应对孩子们天马行空的回答,害怕放开了收不回来,主动放弃了教学中开放式问题的提问,无形中就减少了教师自身锻炼移情式倾听的机会。另外,有些教师缺乏对学生回答的预设,积极有效的倾听应该是有准备的倾听,因此有效倾听的第一步就是要预测讲话人或回答者会说什么,课堂上教师的有效倾听也需要在备课过程中预设好学生的回答。有些教师因为缺乏教学经验,课前备课中的预设很难做到尽善尽美,课堂上一旦出现预设之外的回答或突发情况,就会影响到他们的教学情绪,从而进一步影响教师的有效倾听和讲解。有些教师只对事先预设的回答保持敏感和兴趣,有选择地倾听学生的回答,对预设以外的答案不予理会,这不仅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个性表达,也不利于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4 教材的限制影响教师倾听 教材作为师生相互对话的载体,也会影响教师能否有良好的倾听效果,比如,有些教材的内容脱离生活实际,小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还不够强,如果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些选文脱离了儿童的生活实际,就会导致小学生们对课文不感兴趣、不理解,不能产生共鸣,也就无法在阅读的内容与自身的生活经验之间建立起相似或相对的联系,出现出不知所云、无话可说的状态。遇到这种情况,有时候教师就不得不放弃对话和交流,转为独白式的教学,也就没有了良好的倾听。再比如,有些教材中所选的课文侧重于说教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在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等各种语文能力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提高审美情趣与品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高尚情操不能仅仅依靠简单的说教灌输,某种意义上,“任何人都不能被灌输或施加条件来诚实地讲话或公正地判决因为实施这些美德都要求一种自觉意识和自由选择的品质”。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道德说教的方式,通过认真有效的倾听学生对教材中文本的情感体验,来把握和洞悉孩子们的道德困惑、激发他们的道德信念。这同时也就要求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本必须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使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道德情感的洗礼,而不应该有太多空洞的说教。但是,现在有些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往往文学性不强、充斥浓郁的说教色彩,引不起孩子们学习的兴趣,难以产生共鸣,对话时也无话可说,难以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艺术基础在于教师能够在很多程度上开始理解和感受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开始研究孩子的思想、感情、性格、意志和兴趣。”要想更好的更加深入的了解学生,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必须运用好倾听这一手段,长期以来我们都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学生才是学习和阅读的主体,是对话交流的中心。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从教学理念、教学能力、教学预设、引导学生和教材处理等方面不断调整和提高自己,不断克服影响有效倾听的因素,主动倾听学生个人的体验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 参考文献 [1]裴娣娜著.教学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2]冯新芝.倾听—教师教学的一门艺术》[J].现代教育科学,2013.5. [3]李如密.课堂教学倾听艺术探微》[J].课程教材教法,2016.3. [4]罗秋明.倾听的教育价值的实现》[J].教育评论,2015.10. [5]周杰.倾听教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