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抗战时期四川江津酿酒业研究
范文 摘 要:民国时期,四川的酿酒业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作为传统的白酒生产地,江津拥有独特的自然条件。抗日战争期间,在国民政府的政策支持下,江津酿酒业一度繁荣昌盛。江津酿酒业的发展,为政府税收以及国防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积极推动了抗战的最终胜利。
关键词:抗战时期;四川;江津;酿酒业
1 抗战时期四川酿酒业整体发展概况
在民国时期,四川各个酒产区的生产规模得到了显着提高。据统计,民国初年,四川省每年的酒精生产量约为2亿斤(10万吨)。这是抗日战争时期四川酒产业发展的高峰期。据统计,1942年,四川酒年产量为18.44万吨。但到了1957年,四川仅生产了160,600吨酒,未突破1944年的产酒量记录。江津县作为四川省的传统产酒地,所生产的酒,除本境销二、三千缸(每缸重约三百四、五十斤)外,其余多由水道运出,上销仁怀、赤水、合江、乐山、雅安等县;卖给了涪陵,万县,宜昌,沙市等,展现了战时酿酒业的繁荣。
2 抗战时期江津县酒产量
民国以来,据现有可查资料,1920年江津全县有槽房521户,1932年有377户,l935年有575户,1945年371户。到抗战时期,江津县的酿酒行業更是取得了跳跃性到发展。据征税资料记载,1935年7月一12月,全县月产洒74万斤,年产洒891万斤。1945年6月一l2月全县月产酒136万斤,年产酒1633万斤。1935年到1945年的这十年,江津酿酒业到产量接近两倍地在增长,在战时已经成为四川境内的重要的产酒区。下表反映的是1943、1944年成渝公路沿县的糟房规模及酒产量。
从表1可看出,江津、巴县、泸县、永川的酒产量名列前四位,年产量均超1000万斤,其中又以江津名列榜首。江津县1944年白酒产量约占成渝公路沿线各县1994、1943年总产量的四分之一。由此可见,战时四川省内江津县的酿酒业发展之盛。
3 抗战时期江津酿酒业种类
江津自古产酒,酒种类繁多。除白酒外,还产广柑酒、柑桔酒、葡萄酒等品种。在抗战时期,江津地区的酿酒业生产最多的的是白酒,柑桔酒以及红茅烧。
3.1 白酒
江津县盛产白酒,早有”酒乡”之誉。解放前全县七十多个乡镇,酿造自酒的就有五十多个乡镇。各乡镇开店卖酒的,大街小巷和农村到处可见。所产白酒,本县约销30%,外销70%。上至射洪、雅安、乐山;下至涪陵、丰都、忠县、万县和嘉陵江下游各县及贵州的贵阳、赤水、桐梓,遵义等地。当时尤以白沙烧酒驰名,因白沙镇在江津县城上游90华里,滨大江南岸,镇有小溪名驴溪,经化验,系软水,宜酿造,所产白酒,清彻见底。各地酒商,均标出“白沙烧酒”的招牌,人人争相购买。
3.2 柑桔酒
江津柑桔酒,是以江津本地特产柑桔为原料,经选果去皮,破碎去籽,取汁发酵,低温陈酿,过滤澄清,勾兑调配等一系列细致工艺精制而成。江津柑桔的栽培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自秦汉时代就闻名全国。《重庆府志》载道;“江津县产桔味胜它属”。古书《锡贡》亦记载:“夔州之柚,江津之桔,扬州不能过也”。1942年,刘有光集资创办的利农农产贮造股份有限公司就生产广柑酒5万瓶,被用来招待美国副总统华莱士,得其盛赞。
3.3 红茅烧
“红茅烧”是一种发展较早的低度甜酒,是江津县独有韵地方佳酿。红茅烧酒呈瑰丽的红宝石色,且具有天然杂酒的浓郁糟香;食之味甜香醇,深受人民喜爱。抗日战争中,沦陷区大批知名文化人士来津避难,对该酒大加赞赏,更使该酒声誉鹊起,产销量与日俱增。原中央大学文学系教授胡小石曾有诗赞之。其序曰:“自沙镇出名酒,种秫酿之,号‘红茅烧土人好饮,每出辄逢醉者。"
4 抗战时期江津酿酒业发展原因
4.1 行业门槛较低
普通白酒的酿造技术,在经过酿酒工人长时间的不断探索后,已趋于成熟,酿酒时所需的设备简陋,时人均可轻易获得,于是更加降低了酿酒行业的门槛。又因为酿酒行业前期的投入少,后期收入丰厚,于是吸引了大量投资商从事该行业。这是在生产技术和物质水平均不发达的抗日战争时期,酿酒业能发展起来的重要原因之一。
4.2 酿酒原材料充足
江津县盛产白酒,故高粱用量多。据资料显示,1937年—1941年,全县每年种高粱13000公顷—16000公顷,总产17500—20000吨。抗战期间江津的高粱产量总体丰收,为白酒的酿造提供了丰富的原料。抗战期间,科技工作者对江津县柑桔进行了调查。1938年,郭益进在《江津之柑桔》一书中,举出柑桔品种14种。其中红桔、甜橙(广柑)、酸橙(枳壳)等3种已成为商品。是年10月,章文才发表了《江津甜橙选种之方法及其标准》。由此可见,抗战期间江津地区的柑橘生产品种繁多,品质优良,呈现繁荣景象。柑橘产量的稳定为江津柑桔酒的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4.3 国民政府鼓励酿酒业发展
自20世纪30年代末以来,国民政府改变了对酒产业的态度,旨在加强国防和增税。四川省政府在抗日战争初期发布公告现值抗战期间,米麦两项,于军需民食,关系重大。究应节制消耗,以资给养。凡以米麦酿酒者,应绝对禁止。惟制造曲药,及以糯米酿制仿绍酒、老酒,不在限制之列。”从中可以看出,此时主要禁止大米和小麦生产白酒,以及杂粮和糯米的生产不受限制。根据四川省政府第537次省会议决议,除高粱、青稞、糖泡、漏水四项外其余各项粮食仍一律严禁酿酒。这些文件都证明了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允许用高粱酿酒。对于与酒精厂签有专供合同的糟房,政府还免征非常时期之加征五成税。除此之外,政府为了维持酒的产量,还出台了很多措施,严格糟房停产、减产。抗战前,江津酿酒业曾因军阀割据,战祸频繁,税赋重,罚金多,糟房相继倒闭或迁往他埠。至抗战期间,适逢政府为鼓励酿酒业的发展的政策,此时江津酿酒业又蓬勃兴旺起来。1940年,全县糟房达389家。至1946年,全县生产白酒量黔约8000吨。可见,抗战时期江津酒业的异常繁荣离不开战时政府的宽松的酒政政策。
4.4 江津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江津靠近江河流域,不仅有利于取水,而且宜于原料及成品的运输。在县境上游九十里的白沙鎮,为江津第一水码头及川盐销黔要道,商业交通甚为发达。白沙镇西有驴溪河,溪水清澈见底,所含矿物质极微,酿酒质量特隆。因取水之便,酿酒者多建糟房于驴溪河畔,形成长约里许的“糟房街”。白沙正是因为有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才造就了“白沙烧酒称最"的佳话。
5 抗战时期江津酿酒业发展对社会经济的贡献
首先,江津酒业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税收,为支持抗战作出了积极贡献。国民政府成立后,将烟酒税与统税、矿产税并列,视为三大税源。抗战时期,举国之力支持抗战,酒税已经成为货物税的最大税源。据资料记载,1937年四川酒税约占全国酒税收入的四分之一,从此奠定了四川酒业大省的地位。40年代,四川酒税一度占了全国酒税的三分之二,是除关税、盐税、统税之外的第四大税源,是货物税中的最大税源。
《江津县志》(民国本)则称,“江津产酒甲于省”,江津列为川省首位,“每年全省收银,约在九十万两上下,”江津缴收银十一万两之多。“川省每年应共出酒在二万万斤以上”,江津产酒四千多万斤,无疑推动了当地酒税的增长。
通过表1可以看出,1936年至1938年四川各地酒税增长明显,但各地酒业发展不平衡。其中,江津县的收入增长明显,且两年间实现了接近两倍的增长。由此可看出,江津县的酿酒税是四川政府税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间接为抗战做出了积极贡献。
其次,战时江津酿酒业的发展还对国防作出了一定贡献。抗战发生后,中国大片国土沦陷,国统区的燃料供应日趋紧张。为了稳定后方交通运输和军工生产,增强对抗战前线的支持力,国民政府积极寻求汽油替代品,酒精成为替代品首选。以酒精代替汽油,一吨酒精大约可代替0.65吨汽油。四川系战时大后方糖料酒精工业的主要基地,于是在这一特殊时期,江津等传统产酒区的酒精工业迅速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战时所需动力燃料的匮乏。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传统酿造业成为民国时期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了重要的经济责任和国防责任,使政府高度重视。江津县虽地处四川省一隅,当地的酿酒业存在着技术落后,规模小等问题,但值得肯定的是,战争期间江津酿造业的繁荣发展为抗战的最终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江津调查[R].四川经济月刊.6卷6期,1936.17.
[2]四川省江津县县志编纂委员会.江津县志[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1995.325.
[3]刘达礼.江津县白酒生产概况[J].四川省江津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江津文史资料选辑.第5辑,99.
[4]重庆酒业调查[N].四川月报(12卷5、6合期),1938.196.
[5]财政部川康区税务局代电(1942年)”[Z].绵竹市档案馆:全宗35,案卷979.
[6]杨公庶.抗战以来后方之酒精工业[J].西南实业通讯(8卷5期),1943.8.
[7]张肖梅.四川经济参考资料[M].北京: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38.
作者简介
刘晨曦(1995-),女,汉,重庆,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华民国史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2:5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