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发展数学思考的问题策略
范文

    黄顶松

    

    摘 要:数学思考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重要的内容之一,而问题又是引发数学思考的重要途径。在学习过程中,数学问题能不断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让学生从中体验数学思考。其中,数学问题为数学思考提供空间和广度,活问题为数学思考提供活性,深问题为数学思考提供深度。笔者在此基础上对数学问题策略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考;问题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关于“数学思考”中强调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在認识活动中,人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从而产生一种疑惑、焦虑、期待解决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心理不断促使个体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由此可见,问题意识是发展学生“数学思考”的重要途径。问题的出现是数学思考的前提,数学思考又是解决问题的必经之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的问题情境,引导了学生数学思考的方向。方向在哪?目的地在哪?过程中能获得哪些知识或能力?已经从问题的提出便开始埋下伏笔。那么,教师如何设计一个问题情境,设计一个怎样的问题情境来引导课堂的走向就成了问题的关键。

    一、大问题,大思维

    著名特级教师黄爱华老师曾说:“问题有多大,思维空间就有多大。”从学生普遍的反应来看,一次性问出一个大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让学生提出多个小问题,对于学生把握学习目标是非常有帮助的。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数字编码”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

    师:为了方便对全校学生进行学籍管理,学校要给全校每位同学都编上号码,大家试想一下,在编学籍时,我们要注意什么?会有哪些疑问?

    生1:编学籍时,我们要编进哪些信息?

    生2:编学籍时,是不是也有数字占位呢?

    生3:老师,我想到应该把年龄编进学籍中,但是我们每一年年龄都在变,那怎么办呢?

    师:同学们都非常会思考问题,这几位同学的疑问也正是我们应该注意的,请掌声鼓励。接下来小组讨论编学籍的方法。

    学生交流:全班同学的编号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对于一个情境,学生在思考后提出自己的问题,又通过同学的质疑引发深思,互相启发后,在小组讨论中最后成功解决了问题。最初的三个问题非常关键,在学生提出后,其他学生的思维已高度集中于该问题,由此,思维的方向与空间的大小已确立,在小组讨论交流中方法渐渐明晰。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中,教师适时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进行评价也至关重要。

    二、活问题,活思维

    “课堂因错误而精彩!”在课堂上,教师要做的不是避免学生出错,而应充分暴露学生的错误,让学生在激烈的思维碰撞中,产生疑问,引发思考,激发学生思维的活性。聪明的学生往往能够预见课堂接下来的内容,一堂课倘若都是学生能预见的,那这堂课对学生来说已经失去了意义。因此,课堂上需要“活”的问题。例如,执教“长方形的面积”的教学片断:

    师:信封里有一个图形,它的面积是3平方分米,猜猜它是什么图形?

    生:长方形。

    生:这个长方形长3分米,宽1分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这个长方形是由3个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组成,横着放长是3分米,宽是1分米。

    师:(出示 ? ?)你们猜对了吗?

    生:没有,我们都猜是长方形。

    师:那它的面积是3平方分米吗?

    生:是,因为它是由3个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组成的。

    师: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是不是长方形都可以分成这样几个正方形呢?

    师:问得太好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数学教给学生的并不是一系列抽象的知识,而是一种数学思维。在这堂课中学生想当然地认为“能计算面积的都是长方形”,教师通过设计课堂“意外”,让学生借助特征深刻理解不同图形之间的关系,打破学生的思维牢笼,强化学生的深刻认识。之后,学生在思维冲突中产生疑问:是不是长方形都可以分成这样几个正方形呢?由学生的问题引入课程,不仅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深问题,深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最基本的目标就是使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发展数学思维。一堂数学课如果仅浮在数学表面进行教学,那这堂课是无法引发学生思考的。课堂上应去除形式上的热闹和表面上的花哨,抓住学生对数学的思考点,引发学生深度思考,让学生探究数学学习的本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揣摩教材编写的意图

    数学教材的编写是严谨科学的,它结合了数学学习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已具备了最基本猜测教材编写意图的能力,不断挖掘这部分能力,学生的思维将更有深度。

    比如在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时,在完成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后,教师提问:二年级我们学了两位数乘一位数,三年级学了两位数乘两位数,四年级学三位数乘两位数,五年级、六年级为什么就不用再学三位数乘三位数或者四位数乘三位数了呢?

    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二年级到四年级不断加强学生乘法计算的强度,为什么在四年级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后就不再继续往后学了呢?借此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会发现不是后面的学习用不到了,而是通过这几节课,后面的计算已可以通过前面的方法来迁移解决。这样,学生就能体会到学习的重点已不完全在知识上,而是在对方法的理解上。

    (二)理解数学的原理

    数学上有很多原理,比如“估计一般是采取四舍五入”“讨论倍数和因数默认不考虑0”等。正是这许多数学原理搭起了数学的托盘,教师们就在这些托盘上进行教学。但这些原理的来由是怎样的,教师本身没有考虑过这些原理背后的原因,习惯于在规则上进行教学。倘若学生问这些规则产生的来由,教师都会想:这有什么好问的,并回答“就是这样规定的”。久而久之,学生不敢再提问,往往不懂装懂,无法理解其根源。其实让学生理解数学上的原理并不难,且理解后更能让学生懂得数学是讲道理的,即使学生无法找出原由,其探索的过程也让学生受用无穷。

    例如,教儿童从一数到十,如果继续往下数,数到十九后,他有可能会把下一个数说成“十十”。其实,这是学生对知识的迁移,是一个了不起的过程。但是为什么十九后是二十,而不是十十呢?就如教学四年级《大数的认识》时,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万、十万、百万、千万后不是万万呢?学生肯定会说:“这是原理!”“为什么原理是这样定呢?”学生反而无所适从。细想:有万万吗?语文课文中有一句“四万万人民团结起来了”,电视剧里也有“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这种为增强语气有用“万万”的说法。那为什么要把万万写成亿呢?在学生讨论时,适时引导部分学生往后说计数单位,会发现这其实是为了计数的方便。

    一切数学的原理都有它的原因所在,有时候让学生思考这些原理背后的原因,更有利于发散他们的数学思维。

    (三)了解数学发展史

    数学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断衍生出新知识。数学知识有它出现的原因,让学生思考获知数学知识的来由,更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同时也是对数学知识网的一种巩固,更是从另一个角度深化学生的数学思维。

    例如,在执教“百分数”时,师提问:“百分数是分数吗?”从学生的实际反馈来看,认为百分数不是分数的学生占大半以上。借此让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得出“百分数是分数”的结论。接着教师提问:“分数可以表示关系和具体的量,百分数只能表示关系,既然百分数的功能分数也有,为什么还要出现百分数呢?”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最先记住知识。久而久之,如果没有其他知识作支撑,学生很容易遗忘前面所学。为学生编制数学知识网,让学生思考数学的发展史是一个非常好的解决途径。

    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质量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思维形式、认知规律和逻辑要求,既不能太难又不能太简单。有效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的,有效的提问可以提高课堂的效率,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随机应变,应对学生的各种提问,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学生的思维特点,这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基础。

    总之,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知识,这些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坚持不懈地进行渗透、培养。学生有问题,才会思考;学会质疑,才有创新。讓数学问题为学生提供广度、深度和活度,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考才是有支撑、有目标的。

    参考文献

    [1]李其维,谭和平.再论思维的可训练性[J].心理科学,2005(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罗鸣亮,林琳.在讲理中沟通联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片断赏析[J].小学数学教师,2015(10).

    [4]罗鸣亮.道理,在渐行渐悟中明晰——“长方形的面积”教学思考[J].小学数学教师,2015(10).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2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