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基于文化传承视角的高校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新思路
范文 陈海珠++秦嘉杭++胡唐明++田伟++丁琴兰
摘要 文章以高校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现状为背景,结合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保护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调查,并针对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雕版印刷技艺展演活动”这一主题读书推广活动,进行典型案例分析和总结;提出将“非物质文化保护”融入高校经典阅读推广的对策和举措,以期为当前高校图书馆更好地开展经典阅读推广、履行文化传承职能提供借鉴。
关键词 经典阅读推广 雕版印刷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 活态传承 高校图书馆
1 引言
随着阅读推广活动在图书馆界日益广泛而深入地开展,近年来,全国各大高校图书馆已经越来越关注经典阅读推广。经典,记录了历代先贤创造的丰富知识、精辟见解,是人类几千年文明智慧的结晶,是开启心智、滋养心灵、提升境界的精品。在当下盛行快速阅读、浅阅读、碎片化阅读的时代,经典阅读所推崇的是注重思考的、注重精神内省、增强理解力的深度阅读品位与习惯,它强有力地对抗着现代科技社会盛行的纷繁与喧嚣,培养或重拾专注、耐心和谦逊等重要美德,是应优先考虑的阅读推广内容,也是传统的优秀的阅读模式在现代的继承与弘扬。实际上目前高校图书馆开展的经典阅读推广活动很多,但是效果差强人意。据有关调研表明,大部分(70%以上)学生认为其“内容和形式都比较一般,并不丰富有趣”,“很多活动的相似度、重合度太高”。这说明常规的推广手段效果并不理想,读者评价不高。高校图书馆如何才能走出经典阅读推广措施乏力的困境,产生公认度高、普及面广的创意品牌?业界同仁无论在理论上抑或实践上都展开了持续深入的思考和探索。但是,国内高校图书馆界仍然乏见具有区域性或全国性影响的经典阅读推广举措或标志性活动品牌。高校经典阅读推广期待新的、更能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内涵与本质的推广思路和活动策略。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球范围内引起持续的并不断加强的关注,带来非遗保护这一专门领域的兴起和蓬勃发展,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成为图书馆的新使命。本文以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现状为背景,结合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保护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调查,并分析和总结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近期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雕版印刷技艺展演活动”,提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融入高校经典阅读推广的对策和举措,以期为高校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创新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有益探讨和尝试。
2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典阅读推广新趋向
当某种事情被广泛认为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社会问题时,它就会成为一个专门研究的对象。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新兴领域的全球性发展、渐热充分反映了这一点。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充分发挥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作用,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专题博物馆或展示中心。”明确要求“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要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可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图书馆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促进科技知识、文化遗产的交流与传承传统使命在新形势下的自然延伸。由于地方公共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调研、宣传保护等配合政府各项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因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的实践上走在前列。就笔者所知,江苏省南京博物院和泰州市图书馆就通过文献资料、图片、实物、音视频技术、模型制作、传承人现场表演等丰富多样的展览与演示活动,对广大读者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高校图书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和可行性的讨论也越来越多,有的图书馆已经悄然开始行动,就地取材进行非遗文化活态传承与保护。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经典阅读结合成图书馆服务形式的,目前高校馆鲜见,但在公共图书馆确已有了可喜的范例。例如2013年寒假,大连图书馆青少部联合本地一小学举办“文心雕龙凤,诗情话剪纸”活动,由馆员讲解诗词,特邀中华剪纸学会会员、民间艺术传承人教剪纸来促进学生对古代诗词的阅读鉴赏,收效良好。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从这个定义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的遗产,其重要载体是传承人,具有不同于以文献为载体的记录了精华知识的文化遗产的特点,但是我们不能否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的文献遗产一样(而稍具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携带”着丰富的经典文献著述),也是经典,“活”的经典,是我们图书馆需要大力保护、宣扬与促进文化传承的对象。因此,对于大学图书馆来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宣传,不仅是时代对图书馆提出的新的要求、新的价值体现,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创新经典阅读推广活动形式、提升经典阅读推广活动效果的新思路。
3 实践案例:雕版印刷技艺展演暨馆藏雕版图书阅读推广
雕版印刷技艺是我国传统的印刷技艺,迄今己有1300多年的历史,它开创了人类复制技术的先河,承载了难以计量的历史文化信息,是我国文化遗产的优秀代表作。2006年5月20日,该印刷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30日,国内三家雕版技艺保存的单位——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南京金陵刻经处、四川德格印经院代表中国申报的雕版印刷技艺正式人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是国内唯一保存全套古老雕版印刷工艺的保护单位,拥有陈义时等国家级雕版印刷技艺非遗传承人。解放后广陵古籍刻印社不仅整理和保存了大量的古籍版片,同时又雕刻了大量的新版片。《楚辞集注》、《西厢记》、《杜诗言志》、《里堂道听录》等的刊印,都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笔者在此介绍的雕版印刷技艺展演,就是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与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合作开展的活动。
近几年来,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自主策划,通过上半年的“读书节”和下半年的“兰台新韵”文化节,以每年两期的活动力度,将各种即将流失、面临传承危机的文化习俗融入到阅读推广活动中来,先后举办了邮票展、火花展、剪纸艺术、年画、灯谜等一系列文化艺术展览,获得了学校各个方面的好评,取得了初步成果。2014年4-5月“读书节”,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雕版印刷技艺展演活动”为主题开展的读书活动,是本馆在阅读推广活动策划上的大胆尝试,更是在多年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取得的实践经验基础上的理性总结与提高。这项活动获得了校内外读者与同行的高度赞赏,在提升图书馆自身形象和地位的同时,也为图书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职能与阅读推广结合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总结起来,本次活动的实践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3.1 精心筹划,多方合作
雕版印刷术虽然是我国人所共知的传统文化,但除了专门研究印刷史、科技史的人士,普通师生读者了解不深。因此为了筹办好这次活动,图书馆领导高度重视,“内外兼修”,下足功夫。对内,准备各种宣传材料:古籍知识介绍展板、雕版非遗多媒体资料、图书、宣传册等。例如印制“雕版印刷简史”宣传小册子,从隋唐一直讲到新中国,内容简明,特别是民国和新中国部分,系馆长深入考证研究的成果。宣传册免费发放,让读者对雕版印刷史有一个概要性的认知。另外,在筹备雕版图书展的过程中,对涉及的重点图书进行梳理,缺藏的部分由采访部多方访求,进行补充。对外,联合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书法名家等单位和个人,与他们进行雕版刻印技艺展演以及书法写样(雕版印刷工艺流程中重要一环)等不同层面的支持合作。本校领导也给予积极支持,副校长莅临活动开幕式宣布开幕,学校党委书记亲临展演现场观摩助阵。学生社团更是全程热情参与。
3.2 活动形式丰富,读者参与度高
(1)物化资料展览纷呈
雕版印刷技艺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表现具有无形、口传心授的特点,但是在漫长的流传历史中,雕版印刷出版的以及围绕着雕版刻印记录下来大量的文献和图书资料是重要的物化资料。这些资料对于宣传与保护雕版印刷技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本次活动展示了馆藏雕版印刷实物80多种(部分老师也提供了收藏的古籍文献),配以代表性的雕版图书、著名刻书家及作品、非遗传承单位和雕版技艺大师介绍。另外,与雕版印刷相关的图书资料100多种,主要涉及古籍版本学、印刷史和刻书考、藏书家、书话、古籍书影等领域。由于我馆雕版古籍数量较少,为了让同学们更多地了解古籍,图书馆补缺订购了不少书影类图书和中华再造善本丛书,涵盖宋、明、清和民国的代表性雕版图书,让大家可以初窥各个时期雕版文字的变化。特别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中文善本书志》(16开精装,全六册)中的书影是彩色印刷,不但能够领略古书的雕版文字之美,还可以大致了解历经数百年古籍纸张的变化韵味。供展的图书中,有不少是绝版或市场罕见的珍品,例如图书馆珍藏的1902年由严复翻译,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译书院出版的《原富》(后译名为《国富论》),是国富论的第一个中文译本。对财经类高校的学生来说,看到其原本尤有意义。雕版刷印的《杜诗言志》和排印的版本并排展示,让师生通过对比,了解雕版印书的魅力。各种版本的《红楼梦》影印本也同台展示,展示中国经典文化的丰富多彩。
(2)雕版印刷技艺活态展演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的文化表现形式,其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传承人,让读者认知非遗的最佳途径就是传承人现场操作、展示。本次活动中,雕版印刷技艺传承人现场展演是一项核心的内容。在展演活动中,广陵古籍刻印社书记带队,专门派员工(刻工1人,刷工1人)现场“刀刻行走”,演示他们的精湛雕版技艺。图书馆为展演活动专门设计了以校训、校徽,以及“墨润梨枣刷千载,书汇兰台述万贤”活动主题对联为内容的书板,对联由南京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朱德玲书写,由广陵刻印社雕版师专门雕版。在活动现场,同学们踊跃参与,还亲手体验刷印过程,刷印的书页约300张赠送给同学们。展演中还配有现场串讲和影视资料,使得学生和老师对古籍知识、雕版印书的各个环节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3)活动花絮
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前来参观学习,认识传统雕版印刷技艺的价值,图书馆还设计了一些新鲜互动环节,增加读者的参与性和活动的趣味性。例如图书馆邀请南京邮政局在展会大厅设立移动服务点,为读者提供“个性化印制明信片”业务。读者可以用雕版印刷技艺活动现场拍摄的照片,通过智能手机扫二维码加微信关注,就能连通服务点的电脑和打印机,很快打印出个性化明信片,并当场盖上南京财经大学风景戳。这项活动吸引了许多学生驻足参与,不少老师也饶有兴趣地参加。活动展演现场的画面也随着明信片的传播和收藏留下了印迹。
3.3 后续活动
活动举办后两个月,正值暑假,南京财经大学“寻找墨韵”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扬州,参观走访了雕版印刷单位,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问题。大学生们来到广陵书社、广陵古籍刻印社和双博馆,了解雕版印刷的历史与现状,观看雕版印刷流程,并采访了国家级雕版印刷大师陈义时,观摩了雕版传习所教学活动。大学生们还进行了问卷调查。他们表示,4天的所见所闻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建议进一步扩大雕版印刷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让传统技艺与现代社会相融合,更适应现代人的价值取向和需求。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以“南京学子来扬调查雕版印刷技艺传承——让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生活”为标题,见载于2014年7月17日《扬州日报》。
4 关于雕版印刷等非遗保护与经典阅读推广相结合的进一步思考
4.1 结合先进科技手段,促进“数字经典”阅读
雕版印刷曾经是中华古籍的主要印刷、复制技术,而当今市场上出版的古籍大量为影印本或排印本,少量由几家仅存的雕版印刷技艺传承单位翻刻、修复。其中,影印古籍由于其偏重于古籍本身的复现,一度被业界认为是保护和利用古籍的最佳出版技术选择。然而,影印本古籍由于受影印技术和原始印本保存状况的影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失真甚至缺漏、讹误等现象。因此,仅靠印刷本古籍开展典籍文化的阅读、传承是不够的。目前由于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世人在数字化和保存经典图书方面进行的大量努力,向我们展示了古籍阅读研究的崭新前景。比如,3D数字复原技术。此外,采用TEIXML在线出版经典图书的项目越来越多,这种在线格式版本的经典被称为“数字典籍”。“数字典籍”是近年来兴起的“数字人文”的主要内容之一,其较早的著名代表是“珀修斯数字图书馆”。现在出现的新的技术趋势是将TEI文本编码和RDF关联数据整合起来,从而使得古籍文本中被抽取的信息可以和其他相关的文本(比如其他版本的文本、文本的注释本、校勘本等)、图片等各种信息关联进一个可以互相操作的概念网络空间,用户和研究人员可以在此环境中以全新的方式理解、处理、分析经典文本。因此,大学图书馆必须密切关注“数字经典”领域的最新技术,为读者提供接触“数字经典”的渠道,促进经典在全新的人文社区网络环境下突破时空局限,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4.2 结合读者兴趣特点,加强经典“体验式阅读”
有关阅读推广调查说明,文艺类、社会实践类活动受男女大学生的欢迎程度明显高于体育类、科技类活动。国外图书馆已经出现一种令人侧目的新的服务:搬走大量的印本图书资料以腾出空间改造成各种手工操作的实验室。例如,2011年,美国纽约的费耶特维尔图书馆首建实验室,在实验室里,配备了激光切割机、3D打印机、电子工具包、车间工具、树莓派以及一系列的缝纫机。仿效它的查塔努加图书馆,开辟了整个四楼作为制造实验室,在这里,读者可以做许多读书之外的事情,例如设计、编程、写作、视频剪辑以及网站建设等11]。在实验室里,不仅可以进行人与知识的交流,更可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这种新的活动空间向人们展示了图书馆全新的活力。像雕版印刷技艺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适合在类似实验室或者“体验馆”中开展手工操作,通过强化读者的感性认识达到深刻领会文化遗产的无形内涵和魅力的作用,这无疑应该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经典文化活态传承的值得首推的途径。如果不具备建立实验室或者“体验馆”的条件,关注并引进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经典著述方面题材的游戏软件,让读者置身于3D虚拟环境中进行模拟操作,也能收到仅进行纸本阅读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4.3 以非遗保护融入阅读推广活动为契机,建立特色馆藏
长期以来,“特色馆藏”是大学图书馆馆藏建设的一个热点。不过,有关研究表明,许多图书馆的特色馆藏“特藏不特”,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内容表现形式与载体单一;地域文化特色资源内容稀少。非物质文化是在漫长的人类文明进程中逐渐发展起来,具有悠久的历史性、地区性和传承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中,将会形成大量的地方文献资料,是图书馆开展立档、收集和整理的极佳特藏。过去图书馆特藏偏重于与本地有关的具有文史价值的书籍等纸质文献的采集,现在由于信息记录和保存手段的革新,采用录音、照片、动态图像、数码文件等多样手段记录和记载文化遗产的资源日趋增加,也要为它们建立完备的档案管理体系。通过全面采集不同类型、不同载体形式的资料档案,建立起从文字到数字、从实物到虚拟的一体化特色资源品牌,对用户进行多途径的宣传和教育,使之成为读者了解本地历史文化的窗口,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可见度。每一种类型的文献采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代变迁、社会转型、传媒手段的发展等原因,逐渐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和条件。如不及时加以采集、记录,将面临流失、失传的危机。就我馆这次展览中的雕版图书来说,许多都不是通过常规渠道获取的,如华岩寺志、德格的藏纸经书,整个图书市场都没有,后来联系到重庆华岩寺、德格印经院才购得。
4.4 探索更广阔的文化战略意义上的经典阅读推广机制
目前全国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经形成一股热潮,就江苏省来说,最近已经公布通过审核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已达488项。但是,除了早已广为人知的少数几项得到较好的宣传与弘扬外(如南京云锦织造、苏州刺绣、宜兴紫砂陶制艺以及雕版印刷技艺等),绝大部分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待挖掘状态。当然,这正好给予图书馆等文化收藏管理机构足够多的开展选择性保护传承的机会。大学图书馆应该根据自身的任务和条件,充分利用身边资源、借助社会各界力量,形成传承保护体系。如在宣传保护工作方面,可以联手文化馆、博物馆、档案馆等各文化单位,共同举办展览表演活动,建立多功能传播中心,充实保存历史资料等;也可以联合校内教学实验等相关部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学校、进课堂、进实验室,在学生中传播普及相关知识,不断培养新一代传承者;还可以与民间组织、企业、代表性传承人等合作,取得非物质文化传承保护与经典阅读推广相结合的组合效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宗旨,是留存人类优秀文化、劳动创造的记忆,最大限度地实现其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因此,大学图书馆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动经典阅读的过程中,还应当在加强地方性文化传承保护、提升当地民众自尊与自信的同时,促进社会包容,培养青年读者尊重其他地区的乡邦文化,学会兼收并蓄,摒弃地域偏见,涵养广阔胸襟和人文情怀。只有这样,才能将大学图书馆的经典阅读推广活动纳入更广阔的社会文化战略层面,提高其价值能见度。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14: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