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爱国主义教育的审美路径探析
范文 夏俊慧 邓银银
摘 要: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中永恒的主题。囿于教育方式上忽视主体性,教育原则上漠视情感性,教育内容上无视形象性,教学效果上慢视道德性等反审美现象,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不尽如人意。因此,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路径的选择要符合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审美诉求,真正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审美;路径
基金项目:本文系池州市社科联2018年度非资助立项创新课题“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极其在安徽的发展路径”(项目编号:B201606)阶段性成果。
当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并不明显,爱国主义教育开展虽被提上日程,但却难抵学生内心深处。首先,大学生对爱国的理性认识不足,不知“为何爱国”、“何为爱国”。当前很多独生子女大学生,从小生长于优越的家庭环境,不太容易关心理解他人,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爱国只是停留在语言上,很难付诸行动。其次,大学生的价值观极易受外界的熏染。面对不良思潮的冲击,大学生易做出错误的价值判断,甚至对国家民族的前途信心不足。究其原因在于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在教育方式、原则、内容、效果等方面存在反审美现象,导致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弱化。
1 爱国主义教育弱化的美育反思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但是当今高校在这片主阵地上的表现略微差强人意。从横向上看,首先,高校对爱国主义的重视程度不够,忽视了思想理论课教师的主体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就业压力的增加,一些高校在课程的设置上持“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原则,将教学的重点转到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上来,加大考级考证等的力度,思想理论课成为不得已而开设的形式主义。此举弱化了思想理论课教学,削弱了从事理论课教学工作的教师的教学信心,也必然影响到教学效果。其次,高校爱国主义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慢视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道德责任性。高校现今所谓的科学评价,判断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准,偏重教师课堂教学传授的好不好,而不是学生学得好不好、爱国主义思想能否积极贯穿影响学生一生,因此,不能全面反映爱国主义教育质量和效果,反而固化了爱国主义教育效果评价,弱化回避了其所应肩负的道德责任。
从纵向上反观思想理论课教学,首先,当今高校进行教学的主要方式还是“一言堂”,教育者仍是以教学主体地位自居,忽视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与教育对象的探究心理相冲突,易诱发学生的抵抗情绪和逆反心理;其次,当今高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论课教学仍是采取灌输原则,意识形态性明显,漠视了教育对象的情感性,教育者一味照本宣科,降低了教育对象的心里接受度;再次,理论教学内容滞后、不具有及时性和完备性,无视形象性,不能把握学生求知欲的心理动向,无法调动学生的爱国主义情绪。
大学生步入大学校园即加速向社会人的蜕变,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日渐成型,含有强制性质的道德说教不仅乏味、收效甚微,甚至会令学生反感从而引发逆反心。正如马斯洛于1954年间在《激励与个性》中所探讨的,尊重需要之上还有“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新时代大学生们的“思想情操趋于理性化,有‘美的生活境界追求的需要,具有审美化的人格超越特征”,求索真理和审美的需求应为“自我实现需要的精髓所在”。①是以,当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实施必须认识到这一现实情况。
2 爱国主义教育的审美路径
2.1 课程优化——提高教育双方的主体美
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各門课程的教学之中。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教育,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全过程。马克思曾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②是以,要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下,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之中。同时,坚持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各门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当中。要求高校全体专业课教师在积极引导学生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将各门学科蕴含的爱国思想渗透给学生,从而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感,树立以优良成绩和扎实本领来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如在自然科学的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在讲解基本内容基础上,可以旁征博引科学家、发明家的爱国献身事迹,如,物理老师将原子弹研发过程,可以提及钱学森不畏美国当局百般阻挠迫害,坚持回到祖国怀抱的事迹,要教育学生“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国籍的”。这类渗透性的教育,专业课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较为渊博的理论知识,还需具有一定的教学艺术。③
学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进行课程优化,对爱国主义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双方主体美的提高起着间接但必不可少的促进作用。首先,学校对爱国主义教育的课程优化设置,将从根本上重视理论教学教师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拓展其发展空间,调动其教学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其理论水平、审美素质、人格魅力的提升,有助于教育对象对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内化。其次,课程设置的优化,转变传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倡导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必然需要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反向促进学生的审美生成,形成合乎时代主流的审美标准,作出恰当的审美判断,将内化的爱国情感理性的外化,将主体美又一次升华。
2.2 隐性渗透——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情感美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史籍学习。我国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遵循的主要原则多是“灌输原则”,意识形态性明显直白,缺少美感。往往让学生在还未开始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前,就已经产生抵触心理,更难以将老师灌输的爱国理念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行为准则。藉此应积极借鉴国外爱国主义教育“隐秘渗透”的原则。应积极从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中提取素材,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等历史课程,让大学生在学习研究中华文明的过程中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
“中国梦”引领公民教育。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高校应引导大学生自觉、主动地将“个人梦”与实现“中国梦”结合起来。而一个爱国者首先应该是一个对自己、对社会负责任的公民,否则爱国就很容易成为空谈主义。因此,应加强公民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普及仪式教育,国歌国旗使用常态化。国类高校使用国旗国歌的频率过低,除了重大活动,很少有人进行诸如升国旗、唱国歌类的仪式,大大降低了国旗国歌的爱国主义效果。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指出,反复吟唱国歌能够使人更加爱国,刺激正能量的生成。我们应普及国旗国歌的使用,让爱国情感借助仪式习惯成自然。
2.3 寓教于乐——促进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美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兼具意识形态宣传的方向性与艺术性,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现实性与时代性。时代在发展,只有与时俱进的教育内容才容易为信息更新迅速的教育对象所接受,而一些高校选择的文艺宣传作品,常以塑造的“高”“大”“全”的革命英雄形象和直白粗浅的教学意图而令受教育者嗤之以鼻。④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努力发掘审美领域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和爱国主义本身所包含的审美因素。
参观文博场所,陶冶爱国情感。把握传统的节日、铭记历史的纪念日、重特大灾难事件以及国内外重大新闻等契机,组织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遗址、教育基地等文博场所,将祖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鲜活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深刻地见证、感受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责任感。
文艺作品熏陶,育爱国情感与无形中。欣赏文艺作品是多数大学生课外休闲的主要方式。根据青年学生这一兴趣点,校方可以经常性的邀请一些专家学者来校举行文艺作品的讲座,比如赏析文学名著、评析精品电影,并向教师与学生双方推荐优秀的文艺作品,共同领略经典;同时引导学生成立各种文艺沙龙、读书交流会以及话剧社,综合提升学生的阅读品味和审美能力,让学生在欣赏文艺精品的过程中陶冶爱国主义情操。
2.4 实践养成——创建爱国主义教育环境美
环境美,包括人生存的自然风光之美和人文环境之美,其中凝聚着人们的审美情操,所以能够产生积极的审美效应。应努力创造美好的校园环境,具有美感的校园环境能够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集体荣誉感,更容易培养深厚的爱国情;加强创建和谐的人际环境,和谐的人际环境能给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以审美意境,从中获得美感,滋养心灵;积极创设健康的媒介环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抢占校园网络宣传阵地,能够把握不良网络信息对学生的侵袭,净化爱国主义教育的网络环境。⑤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我们还应把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寓于学校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去。
以大学生社团为依托,展开青年志愿者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是各高校促进大学生养成服务社会、热爱祖国等美好品格的重要路径。我国大学生参与青年志愿者活动人数较少,志愿者服务组织的频率较低,志愿者服务持续的时间短,存在功利、作秀的现象。而大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和凝聚学生力量方面,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我们应结合学校社团,如通过思想政治理论教师亲自指导学生社团,帮助学生社团制定活动计划,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通过服务社会养成公民意识、培育爱国情感。从而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中,延续爱国主义教育精神,担当起爱国主义教育所肩负的社会道德责任。
注释
①韩永利.高职院校德育审美化[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1(01).
②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③胡玉辉.探究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选择[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03).
④瞿津津,赵平.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谈美国爱国主义影片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2(06).
⑤徐绍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解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11).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4.
[3]王培強.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研究与实践[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8.
[4]张伟宏.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弱化原因及应对策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弱化原因[J].长江大学学报,2014(03).
[5]韩永利.高职院校德育审美化[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1(01).
[6]胡玉辉.探究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选择[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03).
[7]瞿津津,赵平.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谈美国爱国主义影片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2(06).
[8]徐绍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解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11).
作者简介
夏俊慧(1991-),女,汉族,安徽合肥人,安徽卫生健康职业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法学硕士,助教,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邓银银(1988-),女,汉族,安徽庐江人,合肥共达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3:4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