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服饰品设计》课程教学中创新性思维培养实践 |
范文 | 程素英 摘 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学校教学改革最重要的是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教育理念,实现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目标。基于“校企合作”的背景下《服饰品设计》课程引进企业的真实项目,以项目为载体进行项目化教学,是学生创新和实践理想的课程,创新,是企业产品的命脉,是市场的需求。所以,通过真实项目给学生提供创新的舞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对创新的热爱。 关键词:创新思维;创新途径;服饰品设计 为什么要培养创新性思维?习总书记说过:“坚持创新发展,就是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可见“创新”的重要性和受重视的程度。德国管理大师德鲁克说过这样的话:“对企业来讲,要么创新要么死亡。”对于课程教学来讲,如果没有创新,教学也会没有生机,教师教的死板,学生学得也无乐趣,没有乐趣,没有动力,何来高质量的教学。可见,创新,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手。 1 《服饰品设计》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 《服饰品设计》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课程。服饰品也称为装饰物、配饰物,是指除了服装以外所有附加在人体上的装饰品,比如:帽子、眼镜、项链、围巾等等服饰品。根据专业的特性以及校企合作的需要,笔者把课程的教学内容和项目放在丝巾和领带两方面进行。在本文中主要从丝巾项目的教学中论述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实践。 2 创新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在课程的学习中如果学生的创新能力越强,越独特,他所设计的作品就越新颖,越吸引人,越有可能被企业看中和采用,这些反过来又促进了学生的信心,使他更进一步主动地去拓宽思路,这样对作品的很多问题会迎刃而解。相反,创新性思维能力不强或者说根本没有创新性能力的学生,面对将要设计的作品一筹莫展,像个无头苍蝇,要么直接抄袭,要么直接搬弄元素拼凑,最后设计出来的作品就会毫无新意可言,学生不仅没有达成教师要求的“创新”,更在完成的过程中彻底体会了无趣,这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是一种潜在的打击。然后,“创新性思维”是可以通过训练来培养和获得的,在《服饰品设计》课程中我就特意通过一些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正好课程中丝巾的设计是需要学生富有创新创意,这样设计出来的丝巾才会富有趣味和新意。 3 教学中培养创新性思维的途径 3.1 赋予作品故事性的创新 过去在《服饰品設计》课程中对丝巾产品的设计,笔者只要求学生围绕设计的主题,比如,清代瓷器、珠宝系列等主题进行设计,除了设计说明没有情节没有故事等要求,最后设计出来的丝巾往往是有内容却无情感,有结构却无生气,现在想来当初不赋予故事而设计出来的丝巾与垃圾无异。现在,笔者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主题,先赋予作品一个故事,故事小孩子爱听,大人爱听,老人爱听,故事吸引着老老少少,把故事性的表现手法植入到丝巾设计中,这是让学生提起兴趣和热情的前提。学生根据自己讲述的故事的内容和情节进行各种造型元素的查询和选取,这种带着故事情感去设计出来的丝巾,开始变得有温度、深度,变得与人的情感有了联结,从而使顾客不再单纯地从色彩上选择,更会从内容和趣味上入手。 笔者曾听熊猫传媒的创始人申晨讲过一个关于好内容改变商业价值的案例,大概的内容就是:“一位做了45年收音机的老前辈,通过把几十年从事收音机工作的故事通过视频、文字等方式在互联网传播,结果两款收音机在京东众筹上卖了1350万。”现在我们还会坐在家里面听收音机吗?好像不会。那是因为什么让这么多人去购买这台收音机?是因为我们被这位老前辈45年如一日的追求感动了,我们因为爱上了他的故事,所以爱上了他的这个收音机。同样地,处在丝巾产品琳琅满目的今天,想让自己的作品获得顾客的青睐,光有性价比是不够的,还得靠内容上的故事性和趣味性。 3.2 表现材料上的创新 选择适当的材料对设计的成功作用不可小觑。创新要实践,就离不开材料的辅助,创新和实践必须循序前进,才能达成产品的满意度。笔者在本文中说的材料上的创新指的是丝巾内容表现上的材料,而不是指成品丝巾的材质,在传统的丝巾中,很少会见到丝巾上出现黏贴、镶嵌、刺绣等手法,为了拓宽学生的表现手法以及对材料的应用,我要求学生把在《服饰手工艺》《绣品设计与制作》课上学到的工艺手法应用到丝巾内容的表现上,比如,有学生设计了一幅《凤凰呈祥》主题的丝巾,成品出来后,学生就用亮片装饰了凤凰的尾巴。比如,有学生把丝巾的四个角缝制上珍珠,除了装饰的同时增加丝巾的垂感。当然,在对表现材料进行创新的同时也要考虑到顾客佩戴时候的舒适度,这些是在实践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反复去尝试和体验的,经验总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目的,让学生去尝试更多材料表现的可行性,它是多样性而不是单一性的。 3.3 完成项目方式的创新 过去在《服饰品设计》课程中,学生都是独立完成一款丝巾的设计,这导致在整个设计的进程中,学生之间没有关于问题的讨论和碰撞,没有体现出职业素养中关于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要求。现在每次课程开始之初,我就要求学生找好搭档分好组,在接下来的课程任务进展中都会以组的形式进行。大体操作过程:接收任务——讨论内容——头脑风暴——讨论方案——汇报——确定后执行,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坚守不随意打断学生思路的原则,而是当学生需要教师的时候再进行指导。方案的确定是关键,所以会要求学生在方案确定的阶段以组为单位进行一次汇报,以监控学生的设计质量。采取这种方式完成项目的目的:增加学生之间关于项目的交流切磋机会,营造“工作”氛围,使每个队员都有一种归属感,使得每个队员感到自己在为团队努力的同时也是在为自己的目标努力,这种为团队努力的荣誉感会在心头油然而生,从而激发起更强的学习动机,这样的学习效率会比独立完成要高。再则,集思广益,每个队员都有自己的独特想法,因为有不同的想法,所以会决策出更理想的方案。由此带来的另一个好处是,因为班级人数多,解决了教师逐一指导的困难,分组后只要以组为单位进行指导。 3.4 采用鼓励性教学的创新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中提到:“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过去笔者在课程中很少对学生的良好思想行为作出肯定和赞许,只是对较好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给予表扬,后来受育儿经验的启发,意识到教学中对学生鼓励的重要性。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中提到“感觉好,才能做得好。”学生在被教师接纳和认可的同时还能被鼓励,肯定会产生愉快的心情,也会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在接受教师布置的任务和项目过程中,会迸发出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优点,哪怕这优点不足以闪闪发光,也要不吝啬地对优点进行肯定和鼓励, 假设这优点是百分之四十大小,在肯定和鼓励中会不知不觉地变成百分百,这会让学生也更多地看到自己的优点,以自信的心态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 4 结语 上述是对《服饰品设计》课程中创新性思维培养途径探讨的基本内容。因为长期从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以及对设计项目的实践,熟知创新对一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对专业对行业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在今后教学中,我会一如既往地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培养的过程中争取发掘更多能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1]简·尼尔森.正面管教[M].京华出版社,2009. [2]第斯多惠,袁一安.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