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面向学科化服务的学科资源建设
范文 柴苗岭 朱 江 郑 颖
〔摘 要〕介绍了新信息环境下的资源建设工作现状,探讨E-Science环境下的资源采访工作的内涵和外延,认为当前的工作重心之一是面向学科化服务的资源组织。最后根据当前资源建设发展的大环境,提出有效可行的若干措施。
〔关键词〕学科化服务;资源建设;学科资源;E-Science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09)01-0046-03
Study on Subject Resources Construction in Subject Services
Chai Miaoling Zhu Jiang Zheng Ying
(Chengdu Branch of National Science Librar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Chengdu 610041,China)
〔Abstract〕Focused on current resources construction,the paper introduced the new information environment,discussed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resources construction in the e-science environment,then it was considered that one of the focus resources services was subject resources construction.Finally,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the article put forward some effective measures feasible to subject resources construction.
〔Key words〕subject services;resource construction;subject resources;e-science
隨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基于网络的科研环境逐步形成,图书馆的使用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统计数据表明:84%的用户使用搜索引擎开始信息检索,90%的用户对使用搜索引擎获得的信息表示满意[1]。在用户的信息获取方式、使用习惯都产生了根本性变化的今天,简单的文献获取已经不能满足科研人员的需求,用户需要更个性化、深层次的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学科化服务。学科化服务是以学科化、知识化、个性化为服务目的,以知识本体隐性知识为内容,对知识进行挖掘、重组和扩展的活动,是E-Science环境下的资源信息服务或知识服务,学科资源建设是以学科化服务为目标的资源采集方式和组织。
1 学科化服务将是图书馆的服务发展方向
随着新信息技术发展、新的信息交流理念诞生,各类信息服务机构深入参与了信息服务。过去只能由图书馆提供的服务,现在已经逐步社会化,激烈的外部竞争和E-Science环境的形成,让国内外图书馆都在探索图书馆服务的新方向。
斯坦福大学针对工程学科的信息环境和文献资源状况,建立了SEQ2图书馆,这一设施的目的旨在通过提供馆藏资源和服务为用户提供一个便于信息发现、利用、创造和管理的信息合作实验室,实现“信息启迪(information heuristic)”[2];德国马普学会(MPS)设立了马普数字图书馆(MPDL),通过与各研究所合作,向研究所提供科学信息和科学交流基础设施[3]。
我国的清华大学图书馆于1998年首先引进了“学科馆员制度”,启动了学科化服务;2006年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以学科服务和情报研究为重点积极推进面向科研一线的文献信息服务,提出建立融入科研一线的服务模式。
国内外图书馆在E-Science环境下不约而同地选择发展学科化服务,资源建设模式也正在从文献资源收集向制作学科化的信息产品,从满足文献需求向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方向发展。
2 学科化服务要求资源建设有新的内容
2.1 学科化服务的深入要求建立学科资源建设模式
学科馆员制度于1998年由清华大学引入国内,该服务形式主要是利用学科馆员的学科背景进行知识服务。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科馆员制度并未取得良好效果。其后,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对学科馆员制度做了新的定位,建立了制度化的下所机制、标准化的服务流程以及定量化的服务指标。
我国现阶段的学科馆员主要扮演着图书馆的学科“联络员”的角色,以宣传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反馈用户需求,引导图书馆资源建设与服务模式的转变,处于学科服务的初级阶段。在学科化服务的发展阶段,学科馆员的工作将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为主,图书馆的角色也随之从生产固化的信息产品转向提供个性化的新产品;从被动的让读者选择使用成品到有针对性的向用户提供咨询指导[3]转变。
图书馆原有的资源形态、资源内容不能充分满足学科化服务的需要,学科化服务的深入要求建立一个全新的资源建设模式与之配套、适应。
2.2 学科化服务对资源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E-Science和共建共享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结构和资源建设路线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过去只能由图书馆提供的服务,现在已经逐步社会化,很多机构都在提供,要在这些机构中有竞争力就要有自己的独特服务,实现资源的扩展。现代图书馆提供的不再是单纯的文献服务,而是在新的信息环境下的信息服务,是挖掘、重组和扩展文献服务基础上的“文献”服务的延伸。这种服务的增值主要表现在:由传统学科文献资源的组织转向书刊、电子资源的组织;由精美型的学科资源转向一手的科学数据和工具软件;学科知识库、机构知识库的建设;学科资源和学科情报服务的开展。
3 学科化服务中的学科资源建设构想
3.1 学科资源建设的含义
学科资源建设是以学科为线索,揭示知识本体隐性知识的组织形式。按资源提供者可以把学科资源建设划分为3个类型:第一,出版商出版发行的传统文献,如连续出版物。这部分需求对资源建设的要求主要是广度和精度。第二,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如各类数据、指标等,这部分可以由出版商提供,也可由图书馆提供。第三个层次的资源是对知识本体的知识组织,可细分为文本收集(如研究人员的文献、成果、专利等);数据收集,如实验室基础数据;软件工具的收集;研究主体的信息组织等等。
以上3个类型的资源都属于学科资源建设的内容。第一和第二层次的资源组织在现阶段基本可以达到,而面向学科资源建设在操作意义上倾向第三类的资源组织,即揭示机构的学科隐性知识。
3.2 学科资源建设的构想
为充分满足用户需求,做好学科化服务中的学科资源建设,拟从3个方面实现学科资源的组织:学科化服务环境下的用户需求分析、学科综合科技信息组织、学科资源保障能力与使用效果的评估。
3.2.1 面向学科化服务环境下的用户需求分析
不同知识本体对学科资源的需求有差异,对服务对象的个性化分析是学科服务深化的基础。在传统的书刊、电子资源需求基本得到满足的情况下,用户对学科资源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各类科学数据。以中科院成都分院的研究所为例,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所对科学数据的需求主要集中在遥感遥测数据、地质地貌数据、地质灾害历史数据等;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的需求以各类光电工程、光电系统的技术指标为主。面对各所需求不一的情况,图书馆要对服务个体进行有针对的分析。
分析内容可从以下4个方面展开:
(1)知识本体的分析。了解研究所的学科范围、学科重点、在研项目。通过学科调查掌握研究所的现实需求、潜在需求和长远需求,分析研究所的需求走势,形成具体的资源需求,指导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方向。
(2)研究所自有文献的分析。完成研究所的文献服务的资源储备情况、资源需求情况的调查,有效防止资源的重复,节约经费,增强图书馆与研究所的互动。
(3)图书馆在对应学科中的资源分析。这部分的分析主要是学科资源的自我分析,进行自有资源学科服务能力的判断。
(4)知识本体所属学科中前沿发展趋势和主要竞争对手的分析。作为信息服务机构,在紧跟研究所的需求之外,应利用情报分析能力的优势,向研究所提供当前学科发展的背景、态势,并以提升用户科研能力为己任,向研究所提供竞争对手/合作伙伴的情况,辅助研究所提升研究能力,达到学科战略咨询的高度。
3.2.2 组织综合科技信息资源,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1)图书馆外部信息环境的资源组织。图书馆工作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服务,新技术的发展对服务的方式、内容都起着重要作用,收集和分析图书馆外部信息环境的发展可以改变图书馆被动改革的局面。这部分的资源组织主要是信息服务商提供的最新服务、信息前沿技术、分析软件、科研软件的收集和分析上。
(2)图书馆自有资源的开发和共享。收集图书馆的自有资源,整合历年查新咨询、情报研究成果,形成三次文献。
(3)知识本体的资源挖掘。这部分可分为4个层次。第一,收集基础信息。如知识本体的研究人员论文、重大项目、当前课题及进展等灰色文献、数据,并建立相应机构的学科资源信息库、机构信息库和专题库,并入信息共享平台中。其次抽取其中数据分析形成自有资源参与数据控制,形成用户分析报告,实现专题的跟踪。第三整合知识本体的学科信息资源、机构信息创建或协助建设机构知识库(Institute Repositories)。第四,组织研究所的合作伙伴进行信息研究。了解竞争对手的业务发展情况,帮助研究所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环境,扬长避短,综合研究所内外的情况制定战略方案,选择科研项目或方向,实现图书馆参与学科发展战略决策咨询。
(4)信息集成服务。鉴于信息来源的多元化、类型的多样化,建议这部分由3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基于文献的信息集成。包括基于文献的科学数据加工与抽取、文献聚合分析。第二,建立在开放获取资源上的信息集成,如OPEN ACCESS数据库,获取各学科的开放资源。第三,集成研究所的科研资源。如实验室、标本馆、野外站台的信息数据,为科研人员建立协同数字科研环境。
(5)拓展图书馆的生存空间和核心竞争力。现代图书馆以信息资源的集藏、整序、提供服务为基础,面向社会需求,把图书馆的功能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开发智力资源、传递适用信息、开发信息产品、提供信息娱乐[4],甚至利用自有资源优势,参与跨界的行业竞争。
3.2.3 保障能力与使用效果評估
保障能力与使用效果评估是判断图书馆资源是否适应用户需求、能否提高文献保障率和增强服务能力的重要手段。
(1)保障能力主要从跟踪用户需求、用户目标的迁移、保持学科资源建设的连续性3方面实现。
(2)使用效果评估则可从以下3个方面评价。第一,图书馆资源价值评价。这部分评价是对自有资源的评估,可使用的数据是图书馆占有的学科资源在某学科中的比率,用户需求的学科资源占有率;其次,用户需求满意度方面可由原文传递的满足率、准确率,资源推荐的增长率,电子资源的使用率来测评。第三方面,信息商业化程度的评估是评价图书馆跨界服务能力的方法。通过对社会信息服务的广度、深度的评估可以考察图书馆服务社会化的能力和发展潜力。
4 结 语
E-Science和共建共享环境下,图书馆需要建立新的资源建设模式,这种模式是基于用户需求分析和学科化服务的资源组织形式,是新的资源建设模式,具体的组织方式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College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a report to the OCLC membership[EB].http:∥www.oclc.org/asiapacific/zhcn/reports/pdfs/studentperceptions.pdf
[2]斯坦福大学图书馆.斯坦福大学SEQ2图书馆愿景:信息实验室(上)[J].李莉,译.图书情报工作动态,2007,(1):2-7.
[3]马普学会图书馆.德国马普学会数字图书馆建设构想.李忠霞,译.
[4]杨广锋.核心竞争力研究的基础:图书馆竞争力分析[J].图书馆杂志,2007,(3):2-6.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5: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