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Web of Science的开放获取论文分析 |
范文 | 邱凤鸣 陈惠兰 收稿日期:2011-06-08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Web of Science检索平台上1995-2010年间信息科学和图书馆科学学科的开放获取论文进行了发表时间和国家研究实力的分析,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开放获取近来研究热点、多年来研究主题变化轨迹进行了分析。勾勒出1995-2010年间开放获取研究的发展历程和当前的研究重点,给国内该领域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开放获取;文献计量学;内容分析法;Web of Science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1.08.028 〔中图分类号〕G255.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1)08-0115-04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Articles on Open Access Based on Web of Science Qiu Fengming Chen Huilan (Library,Donghua University,Shanghai 200051,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web of science,this paper analyzed research literatures with the topic of open access in INFORMATION SCIENCE & LIBRARY SCIENCE and researched the sides of paper published time and research ability of different countries by the method of bibliometrics.The authors also studied open access research focus in recent years and open access research topic change process during these years by content analysis.The purpose was to draw the outline of open access research course and study key stone,in order to provide a beneficial reference for further research in relevant fields. 〔Key words〕open access;bibliometrics;content analysis;web of science 开放存取(open Access)是在网络环境中发展起来的新型学术交流理念和交流机制,它突破了传统学术期刊出版体制的藩篱,是促进科研信息交流、沟通学术界与大众的有效途径。随着Internet的迅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开放存取作为一种新的出版模式和学术交流模式,正在引起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对开放获取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借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我们可以对开放获取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弄清其发展的脉络,掌握其研究特点并对未来发展趋势作出预测,喻丽[1]、刘锦宏[2]和陈红勤等[3]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国内开放存取的研究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对我国开放存取研究发展现状做出了客观公正的评价。但是开放获取在国际上的发展状况、我国在开放获取研究领域中的地位,却没有相关计量文献问世。本文意欲弥补此项空白,利用文献计量学和内容分析法勾勒国际开放获取研究的发展态势和研究热点,使中国开放获取研究者对国际上相关领域研究状况有一个量的判断,多一些思维空间,多一种观察视角。 1 数据收集策略 检索工具SCI(科学引文索引)、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和A&HCI;(艺术人文引文索引)是美国科技情报所(ISI)出版的系列引文索引,1997年借助于新兴的互联网技术,ISI公司推出了三大引文索引的网络整合版Web of Science。Web of Science共收录了9 000多种世界范围内最有影响力的、经过同行专家评审的高质量的期刊并且做到每周更新。可以说,三大引文索引中收录的文献代表了其学科领域的最高水平。 1.1 检索策略和结果 以open access为主题,检索得到结果4 159条记录。对检索结果4 159条记录进行学科分类分析,结果发现者4 159条记录遍及218个学科类别,其中INFORMATION SCIENCE & LIBRARY SCIENCE有526条记录,2011年有6条记录,本文只对1995-2010年间的520条记录进行分析。选定INFORMATION SCIENCE & LIBRARY SCIENCE这一学科的文献,是因为其他学科的关于“open access”主题的文献与本文所研究的开放获取主题不一致。限制检索的起始年为1995年,是因为1995年之前在信息科学和图书馆科学领域没有检索到开放获取的相关文献,1991年12月1~2日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提出“布达佩斯开放获取计划”,世人才第一次了解开放获取的概念,之后随着一系列开放获取活动的蓬勃开展,各国研究者才开始松散、零星的探索性研究,1995年开始有相关研究成果公开发表。 2 开放获取论文年代分析 利用SCI的“结果分析”工具,可以很清楚地将开放获取1995-2010年发表论文数。笔者用折线图将结果,以便直观地显现国际开放获取学术研究的发展趋势。 研究论文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学科的研究水平和发展速度。1995年以来,国际开放获取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95-2002,8年共发表了25篇论文,每年的论文数量都在10篇以下,2001年没有相关论文发表,由此看出,此时的开放获取研究处于起始阶段,这一时期,开放获取的概念才被提出不久,正处在开放获取运动的倡议和试验阶段,开放获取还没引起多数研究者的关注。随着一系列关于开放获取的宣言和声明的发表[4]、一些重要的开放获取项目的立项[5]、支持开放获取的重要技术的发布[6]以及开放期刊的规模化出版[7],开放获取的影响力在不断提升,这逐渐引起了广大科研、学术领域研究者对开放获取的关注,围绕OA运动展开的讨论和研究也日益深入,开放获取研究进入了硕果累累的第二个阶段,论文数量呈直线上升的2003至今,这一时期开放获取的研究成果快速增长,2008年一年就发表了205篇论文,达到这一时期的最高点,2009年和2010年论文数量稍有下降,但论文量有所回落,并不表示开放获取已不再被人们关注,相反,论文量暂时的回落或许孕育着学科新的增长点。这一时期开放获取进入全面推广阶段,机构实施开放获取的具体做法,对文化遗产的开放获取、科学数据的开放获取,作者对开放获取的态度,发展中国家开放获取的战略与实施,开放获取运营模式等新问题吸引了一大批学者对开放获取课题的研究。 3 主要国家开放获取论文数、被引频次、篇均被引次数、h指数和发表论文的时间分布比较 以发文量作为遴选标准,将1995-2010年间开放获取论文数排名前15位的国家挑选出来,比较它们的各年发表论文量、被引频次、篇均被引次数、h指数和发表论文的时间分布,以此考察和分析这些国家在开放获取研究中的科研实力、国际影响力和在该领域研究历程。 美国论文数量和被引频次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在图书馆信息开放获取领域有着他国难以比拟的研究实力,英国虽然论文总数和被引频次比不上美国,但是其篇均被引频次和H指数均高于美国,彰显了其在该领域深远的学术影响力和一流的科研水平,且从论文发表的分布时间来看,这两个国家在该领域的研究历史要比其他国家长,在1995-2010年间,两国一直致力于图书馆信息开放获取研究。伊朗的论文总数虽然排在第六,但其论文的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和h指数却名列第三,其论文发表时间集中于2005-2010年,起步虽然较晚,但科研影响力和学术水平却丝毫不逊色于德国、西班牙和加拿大等发文量较多的国家。除美国、英国和伊朗外,其他国家的论文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和h指数都不高,这一点应当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在注重论文数量的同时,着力提高科研水平。从各国论文发表的时间来看,美国、英国、加拿大和中国在开放获取领域都有长达十多年的研究历史,而其他国家,多在2003年后才纷纷涉足该领域研究。中国虽然涉足该领域研究较早,但1999-2005年间都没有文献发表,研究处于断断续续的状态,该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和科研水平还有待提高。 4 开放获取论文主题分析 对开放获取论文进行主题分析,明晰15年来国际开放获取研究的发展脉络,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国际开放获取研究方向和热点,从而对该领域的研究有一个比较准确、全面的把握。内容分析法是国内外学者广泛用于描述和揭示某学科领域的研究状况与研究重点的一种比较成熟的方法,其目的是弄清或测验文献中本质性的事实和趋势,揭示文献所含有的隐性情报内容,对事物发展作情报预测。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描述与分析方法,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情报分析方法[8]。本文利用内容分析法,对15年间国际开放获取研究论文主题进行分析。本文采用的内容分析法是基于研究论文的标题与摘要基础上,选取被引频率居前的论文进行内容分析,因为被引频次是衡量研究成果被同行关注程度的重要指标。有学者将被引频次比作同行评议的投票。由于科学研究始终是处在失败与成功并存的状态,不管是正面引用,还是批评性地引用,都属于科学探索范围[9]。可以说,被引频次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表征着论文的热点程度。 4.1 国际开放获取研究方向和热点 选取1995-2010间被引频率居前10篇论文,通过分析这些对国际开放获取研究者产生深远影响的研究成果的研究内容,把握国际开放获取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研究方向。 从研究的方法上看,这10篇最富影响力的文章中有9篇文章采用了实证研究法,其中6篇通过统计不同来源、不同学科的开放获取与非开放获取文章的被引次数,分析研究开放获取文章的影响力,分析非开放获取文章和开放获取文章、不同期刊或网络来源、不同学科文章被引频次不同的原因,得出结论:开放获取能提高文章的被引频次,扩大研究成果的影响力,暗示开放获取是未来信息交流的发展方向。另外3篇采用实证研究的文章,有一篇与开放获取研究主题的关系不大,是研究Google Scholar收录覆盖范围及存在缺陷的,Google Scholar中包含一个开放获取数据库。另2篇虽然统计的不是文章的被引频次,但也与文章被引有关,一篇通过作者对于文章是否发表到开放获取期刊上的考虑因素调查分析,得知作者愿意选择开放获取方式主要是希望自己的成果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更深的影响力;另一篇是通过对网络引用的开放获取图书馆和信息科学文章的学术性与否、语种、是否是全文以及是否是HTML格式等方面的调查,分析网络引用的动机。除了这9篇实证研究的论文,还有一篇较有影响力的综述。该文回顾了2000-2006年信息计量学的发展历程,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开放获取和引文分析是信息计量学的研究前沿。 4.2 国际开放获取研究的轨迹 选取1995-2010年间每年被引频次最高的论文,通过内容分析法研究每一年的研究热点,把握国际上开放获取研究的轨迹。 各年的高影响力的文章也映射出开放获取运动的发展历程,1995-2003年,开放获取的概念才提出不久,此时的文章多为探索性研究,被引频次始终徘徊在低位,产生的影响力也不够深远。这期间的文章多围绕开放获取这一新的信息获取方式,政府、科研机构、互联网、作者如何应对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1999年和2002年的文章与开放获取研究主题关系不大,2001年没有检索到相关文献,这些都说明此时的开放获取研究还处于松散、零星的探索性研究阶段。2004-2008年,这期间文章的被引频次都很高,涌现了一批学术精品,此时的开放获取运动也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越来越多的期刊、网络、出版社选择了开放获取,越来越多的文章发表在开放获取期刊上,通过引文分析开放获取文章的影响力也就成为可能。2004年、2005年、2007年最有影响力的文章通过统计文章的被引频次,分析比较了不同学科、不同来源的开放获取与非开放获取文章的影响力不同的原因,证明了开放获取文章具有较高的影响力,这从一个侧面促进了开放获取运动向纵深发展。2006年文章是将Google Scholar与其他47个数据库的内容比较,归纳出其收录特色。2008年回顾了2000-2006年信息计量学的发展:网络计量学、知识地图、可视化、开放获取、不同数据库的被引用比较。2006年和2008年的文章中都涉及了开放获取的概念,但非针对开放获取的研究,对本文的参考意义不大。2009-2010年,此时的文章被引频次不高,与鼎盛的2004年77次的被引频次相比落差很大,这一方面是因为论文的被引频次是一个积累的数据,2009年和2010年发表的论文,因为发表时间不长而导致被引频次不高,另一方面说明前期的论文依旧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研究大多是对以前研究的传承,鲜有创新的学术精品问世,这一点从研究内容上也得到证明。2009年的文章也是采用前些年影响较广的引文分析法,通过统计期刊文章的被引频次来证明开放获取文章能获得更高的被引频次,产生更深的影响,但与此前的文章不同的是,2009年文章首次发现,2007年与2004年相比,开放获取能提升文章的影响力,但提升的程度有所下降。2010年的文章与以上文章的研究角度不同,该文透过目前科研论文获取的高费用现象,呼吁开放获取在科研领域的推广实施。 5 结 论 开放获取运动经过近20年的发展,吸引了各国研究者不少关注的目光,相关研究成果数量大幅增长,1995-2010年间,国际开放获取研究经过了1995-2002年缓慢发展和2003-2010年的快速发展阶段,在开放获取刚刚提出时,世人对这一新事物经历了从犹豫、争议到认识、接受的过程,随后就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鼎盛时期,研究成果也呈直线上升,开放获取成为国内外研究者竞相追逐的研究热点。但是近三年,即2008-2010年,国际信息开放获取领域的研究成果数量有所下降,且鲜有创新的学术精品问世,该领域研究进入衰落期还是在孕育着新的突破?值得我们继续关注和思考。 随着开放获取运动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开放获取,参与开放获取,研究开放获取。开放获取研究实力较强的国家中,美国的科研实力最为雄厚,英国和德国紧随其后,他们也是开放获取运动的发起国、倡导国和积极实践国家,在该领域研究历史长,对开放获取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有一些后起之秀,涉足该领域时间不长,却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相比之下,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水平和国际影响力还存在较大差距。值得注意的是,多数国家的信息开放获取论文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和h指数都偏低,这应引起广大研究者的重视。 开放获取较有影响力的文章发表于2004-2008年之间,美国和英国的研究成果较为突出。目前国际开放获取研究的热点集中在采用引文分析法,对开放获取文章的影响力进行实证研究,证明其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的动力,而纯理论研究较少。研究者在传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时,应另辟蹊径,寻求新的突破方向,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开放获取理论,促进开放获取发展。 每年最有影响力的文章的研究主题与开放获取发展的步调非常一致,1995-2003年的开放获取运动之初,文章主题多是介绍、综述等探索性研究,此时文章的影响力也不高,进入2004-2008年的开放获取蓬勃发展期,研究的主题也深入到具体的实证研究,文章的影响力显著提高。2009-2010年,文章的影响力有所下降,上文年代分析也得出这一时间段文章数量下降的结论,且2009年的文章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了耐人寻味的结论:开放获取确实能提高被引频次,提高文章的影响力,但是2007年与2004年相比,开放获取这一影响已经有所下降。开放获取在快速发展之后是否遭遇发展瓶颈? 参考文献 [1]喻丽.我国开放获取研究现状分析[J].图书馆,2008,(6):47-49. [2]刘锦宏,徐丽芳.我国开放获取研究论文计量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09,132(11):108-114. [3]陈红勤,朱宁.2003-2007年我国开放存取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J].情报科学,2008,26(9):1317-1322. [4]Berlin declaration on open access to knowledge in the sciences and humanities[EB].http://oa.mpg.de/lang/en-uk/berlin-prozess/berliner-erklarung/ [5]Project RoMeo[EB].http://www.lboro.ac.uk/departments/ls/disresearch/romeo/index.html [6]EPrints for digital repositories[EB].http://www.eprints.org/ [7]BMC open access charter[EB].http://www.biomedcentral.com/info/about/charter [8]王曰芬.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的综合研究(玉)——综合方法研究的可行性、思路与原则[J].情报学报,2009,(5):745-752. [9]陈峰,梁战平.竞争情报与战略管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8-18.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