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三网融合格局下图书馆之未雨绸缪
范文 孙鹏 刘剑池
收稿日期:2011-06-11
〔摘要〕目前,我国正在试点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融合发展。在实现三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形势下,作为重要公共信息资源提供方的图书馆,有必要密切关注三网融合的发展进程,以三网融合为契机,力促图书馆数字化服务发展战略转型,为此,图书馆必须未雨绸缪,为迎接多网联合积极做好物资和人力资源等的应对准备。
〔关键词〕图书馆;三网融合;应对策略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1.08.017
〔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821(2011)08-0066-03
The Library take Precautions to Deal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hree Networks
Sun Peng Liu Jianchi
(Library,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henyang 110000,China)
〔Abstract〕At present,our country is trying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broadcast network and internet.In the condition of achieving the integration of those three networks and share the resources,the library,as an important provider of public information resources,has the necessit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integration process of these three networks and also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digital service development strategy with the help of the integration.To do this,the library must finish the material and human resources preparation positively in advance to welcom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networks.
〔Key words〕library;integration of the three networks;coping strategies
199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教授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在《数字化生存》一书的前言中提出:“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受此引发,掀起了一场网络技术革命。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融合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世界各国陆续出台相应的政策来促进三网融合。从1996年开始,很多发达国家开始启动以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为主的融合进程,直接允许广电业与电信业互相渗透,实现了形式各异、程度不同的三网融合。目前英国、新加坡、日本、加拿大通过立法明确规定融合性业务和服务的管理措施;印度、德国的电信企业已开始提供视频服务。从全球来看,三网融合已经呈现出势不可挡的潮流,成为国际信息相关产业发展的大势趋[1]。
1 三网融合的宽带革命与中国进程
“三网融合”狭义上是指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相互渗透、相互兼容、并逐步融合成为全世界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视频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在实践中,三网融合并不意味着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3种网络的物理连接,而主要是指高层业务和内容应用的融合。三网融合,需要拉1条线或无线接入即完成,融合后用户可用电视遥控器打电话,在手机上看电视剧,随需选择网络和终端,只要接入其中任何一个网络,就可以完成通信、上网、电视等应用业务。
我国早在1998年3月就开始了“三网合一”和“三网融合”的讨论,之前也曾出现过电信部门和广电部门因为业务范围交叉出现的争执。1999年9月,国家相关管理机构叫停这一讨论,进一步明确两大部门的业务,并确定重点发展广播电视网络。2001年3月,在“十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三网融合,促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2006年3月,“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再度提出积极推进三网融合,构建下一代网络标准,促进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2008年1月,国家六部委联合发布文件,各电信、网络、有线电视部门正式开始三网融合的前期准备工作。经过多年政策上的三令五申与部门之间的协调磨合,三网融合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通过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的新政策,提出5年内全面实现三网融合,并为这一蓝图勾画出一条务实的路径,明确提出了推进三网融合的阶段性目标和推进三网融合的五项重点工作。由于三网融合试点地区会得到政策、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各省、市政府对此事非常积极。此次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共有25个城市上报申请,2010年7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对外公布了第一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名单:北京、上海、大连、哈尔滨、南京、杭州、厦门、青岛、武汉等12个城市入围。
由此可见,5年内全面实现三网融合已指日可待[2]。
我国政府之所以积极推进“三网融合”,是因为这一工程具有很大的优越性。第一,三网融合可以将现有资源合理有效整合、互联互通,实现网络资源共享,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和带宽的闲置浪费,形成资源适应性广、易于维护、工程造价低、高速的多媒体基础平台;第二,三网融合有利于技术上的趋同,网络层上实现无缝覆盖与互联互通,业务层面相互交叉和渗透,应用层上争取使用统一的标准协议;第三,三网融合有利于形成新的服务和运营机制,在经营上互相竞争、互相合作,朝着向人类提供全媒体化、多样化、个性化服务的共同目标逐渐交汇,行业政策和管理制度也逐渐趋向统一,有利于信息产业结构的优化组合和良性发展。全面实行三网融合后,手机可以看电视、上网,电视可以打电话、上网,电脑也可以打电话、看电视,归结起来就是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获得任何业务,以个人可以承受的经济能力享受信息社会所提供的普遍、方便的信息服务,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要事业,其发展趋势锐不可挡。
2 三网融合格局下图书馆的服务转型
2.1 享用网络融合,推进三网图书馆
图书馆是利用网络的大用户。网络由1.0到2.0(甚至3.0)的发展,也不断影响着图书馆管理服务的运作模式,使传统的图书馆逐步地转向现代化的图书馆,即由Library 1.0逐渐发展为Library 2.0。随着我国三网融合的不断推进,图书馆应积极面对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新局面,利用好互联网、移动通信和数字电视新媒体,传播图书馆数字资源,为更多的社会用户提供服务,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三网融合有助于图书馆服务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因此图书馆必须顺应三网融合的新趋势,建立三网融合的运营理念,率先接受并实践三网融合服务,才能满足不同用户的信息需求,这是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
2.2 与网络高度融合,打造网络图书馆
网络的深度发展使得图书馆的信息更多以网络为介质进行传播和利用,图书馆作为全社会的文化阵地,通过与网络的高度融合,可以为更多用户提供更加丰富和便于获取的资源信息,网络图书馆同时也是用户最容易接受、资源基础最好的形式,通过与现有发达的互联网融合,采用新的运营理念和网络技术,就可以打造优秀的网络图书馆。同时,网络图书馆不应局限于本馆的资源,还应利用云计算技术,联合多家图书馆构建图书馆信息集群,建立有效的数字化运行机制与管理机制。此外,也可以借用下一代互联网的平台战略,用“饵”的方式捕捉无限需求,用无限生产满足无限需求[3],萃取其中优秀的学科信息,形成高品质的动态信息单元,再将其融入图书馆的网络平台,从而构建开放、丰富、特色化的图书馆资源体系。
2.3 依托有线电视网,创立电视图书馆
有线电视网在中国起步较早,再经过1998年广电部门对省级、国家级主干网的强化建设,现在已经成为覆盖范围最广、受众最多的传播平台[4],如果将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融入其中,一定会为图书馆带来更多的用户,也会让更多的用户通过电视了解、利用图书馆,扩大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社会层面和本身的文化影响力,潜移默化中提升民众的文化品味,也使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实现价值的最大化。电视图书馆意味着用户可以通过电视接入图书馆,享用图书馆的资源,观看图书馆的数字图书与期刊,还可以在电视上观看视频、课件、教程等,甚至在远程电视屏幕上完成图书的续借、预约等操作,这对于计算机水平不太熟练的年长用户或老年读者而言,是一种非常好的图书馆应用解决方案。
2.4 利用移动通信技术,构建手机图书馆
手机是当前最普及的通讯工具,大学校园中学生和教师的手机拥有率在95%以上,如果通过手机网来发布信息或开展服务,受众是非常多的,收效也会很好。手机图书馆意味着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完成与图书馆的交互活动,如图书馆馆藏书目文献的检索,图书的预约或续借,电子资源的远程阅读或下载,图书馆服务业务的个性化订制、修改等。在三网融合的实践中,无论是网络、电视或手机图书馆,在部署其资源时,都要遵循标准规范和协议,虽然信息服务的传导途径不同,但为用户提供的内容具有一致性、同步性,在三网融合环境下,图书馆应主动介入三网开启新的阅读生活,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3 三网融合格局下图书馆的应对策略
3.1 加强现有基础设施建设
图书馆实现三网融合后,多媒体信息将占据数字资源的绝大部分,这部分资源对存储介质容量和传输带宽的要求肯定很高。首先,存储介质容量可以通过联合多个图书馆搭建云服务平台来解决,这样既可以减轻每个图书馆的负担,又能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数据意外丢失的风险。云服务的支撑对传输带宽要求很高,这就需要各图书馆积极拓展外网出口带宽,同时改善内网的传输介质,通过光纤来提高数据传输速度。其次,手机图书馆是三网融合后最重要的图书馆形式,它使图书馆的资源在被用户利用时不再受地点、时间和范围的制约,可以让用户在任何时间或地点获取、处理和发送信息,也为用户依托手持式移动设备和无线网络获取数字图书馆的文献和知识、传递知识信息提供了可能。这些都要求图书馆对于三网融合未雨绸缪,在网络设施建设时考虑到三网融合的到来,为图书馆实现三网联合打下良好基础。
3.2 打造过硬专业技术团队
进入三网融合的时代,图书馆要依托三网提供信息资源与服务,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服务将成为图书馆服务的主要方式之一。为了顺利开展和运行服务工作,从现在起就要全员提高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普遍提高知识发现和知识服务的能力,构建知识库,促进知识共享,通过多种途径从根本上提高馆员的业务素质,让每位馆员都能了解并融入到三网融合的大环境中。最重要的是必须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让现有青年专业技术馆员参加进修培训,进而组建专业技术团队,让团队中的专业技术精英充分了解并掌握三网的业内技术标准和关键技术,深度掌握三网的工作原理和核心技术,提高技术支持水平,能够灵活部署并优化资源服务体系中的服务单元或信息通道,基于三网开展的增值服务和扩展服务等,这样才能使人才资源很好的应对三网融合,并为三网融合下的图书馆服务保驾护航。
3.3 整合资源部局与服务内容
三网融合后,图书馆需要重新组织并部署资源,同时还要据此转变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在资源部署上,要加强学科化、特色化的资源建设,形成图书馆的特色资源,增强图书馆在特色学科、专业方面的资源保障能力,建成区域性学科数字资源中心[5]。要深入拓展网络服务途径,考虑到各种终端用户的使用特点,将网络图书馆、电视图书馆和手机图书馆有效融合,为用户提供同步、实时的服务。可以通过任一方式与用户建立服务通道,并在最短时间内回应用户的各种需求。对手机用户可以为其提供简短、即时的实用信息;对网络用户可以为其提供详细、具体的解决方案;对电视用户可以为其提供多媒体形式的信息资源。与此同时,图书馆还可以结合用户的特点,主动提供信息推送服务,提高信息服务的层次和水平,以适应用户在新环境下的需求。
3.4 构建新型三网融合信息服务链
在三网融合后的服务模式中,用户选择的是各种业务,而不是网络。用一个网络就可以承载视频、宽带等不同的服务,服务商或图书馆只需将自己的信息服务推送到网络上即可,而至于使用哪种业务,就由读者自己来选择。发展地面无线和移动通信相结合的新业务,通过一个舞台,图书馆如何去展现自己的创新思想尤为重要。图书馆应营造综合文化信息服务的广阔市场,加快构建新型三网融合信息服务链,实施一批三网融合的图书馆数字化示范项目,努力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众文化生活需求的改善。图书馆要充分借助外力,利用专家或者专业智囊机构对复杂情况和问题进行研究,创造三网融合的技术业务、服务模式和良好环境。通过业务创新和终端研发,图书馆将成为三网融合文化服务的主力之一,为全社会开启新的阅读生活。
4 结 语
“三网融合”是全球性的技术革命风暴,其发展趋势将“地球村”全面带入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数字化生存成为“村民”未来的重要生活方式。中国也毫不例外,现在政策制定,思路清晰,目标明确,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正式运行之中。三网融合是一种全新的服务模式,也是拉动多方资源整合、提升产业竞争优势的内在动力,旨在通过多种途径为各类用户提供一致性的信息资源与服务。三网融合的过程是漫长的、持续性的,积极参与三网融合,建立“三网图书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图书馆数字化服务工作不容忽视的新课题,让我们未雨绸缪,迎接三网融通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借鉴国外三网融合经验探究我国三网融合发展策略[EB].http://www.ctiforum.com/forum/2010/11/forum10z1151.htm,2011-04-09.
[2]谷虹,黄升民.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全战略”反思与平台化趋势[J].现代传播,2010,(9):6-10.
[3]冷冬梅,苏杨.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图书馆未来发展趋势[J].晋图学刊,2010,(6):6-8,55.
[4]周婉萍.三网融合背景下图书馆的应对策略[J].图书馆学研究,2010,(7):36-38.
[5]王丽华.三网融合对数字图书馆发展的影响[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7):13-14.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1:0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