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新媒体信息碎片化对政府监督的危机与转机 |
范文 | 徐顽强+杨敏 〔摘要〕政府的高效运行迫切的需要公民的监督,这既是实现公民政治参与权的需要,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需要,在新时代,新媒体异军突起,为政府监督的重要力量,新媒体信息碎片化有利于督促政府追求真理、扩大舆论场域、推动公民参与式治理,但是碎片化也带来了碎片信息孤立无援、过度娱乐化、去中心化的困境,我们要培育公民意识、利用信息技术和加强信息监管来克服碎片化信息对政府监督的阻碍,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关键词〕新媒体;信息;碎片化;政府监督 〔中图分类号〕G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4)06-0048-04 现阶段,新媒体是一支新兴的、异常活跃的政治力量,它作为后起之秀的舆论工具,以其独特的行为方式和运行机制参与并影响政治活动,对政府活动进行监督就是重要方式之一,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新媒体监督政府是民主制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然而,信息碎片化已成为新媒体的鲜明特征,给其对政府的监督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打破信息碎片化的限制已成当务之急。 1新媒体信息碎片化的表现特征 新媒体“快准全易”(信息传播速度快、准确、全面、易得)的特点使得追求信息的轰动性、新颖性、时效性是其终极使命,海量的信息借助新媒体的平台铺天盖地袭来,情报爆炸必将导致信息碎片化,新媒体中信息发布渠道四通八达,分散化的信息来源导致用户获得的信息极其不完整,尤其在网络环境下,原有的知识体系日渐崩裂,新的信息体系尚在排列组合中,两者的碰撞使得新媒体信息走向碎片化。这种碎片化从多维度上体现出来: 1.1言论模式的碎片化 1.1.1言论主体方面:泛 新媒体是一个大杂烩,各种料在其中爆炒形成一锅鲜,其信息涉及社会领域的方方面面,言论主体覆盖面广,新媒体的无障碍言论自由使得公众在付出极小的成本的情况下自由参与,言论主体的年龄、学历、职业、收入情况参差不齐(见图1),广泛的社会主体参与使其话题丰富多变,新媒体中有致力于各领域的专业网站,以特色著称,也有包罗万象的综合网站,以全面赢得点击率;新媒体多样化的表达渠道(微信、微博、人人网、腾讯、博客、论坛等)使得公众多途径地发表言论,言论主体的广泛导致了话题的碎片化:参与话题主体多样化、话题内容广泛化、舆论导向多元化。 2言论表达方面:薄 追求轰动效应的新媒体在一个话题引起关注之后往往很少进行深入的后续报道,取而代之的是寻找新的报道点,因为人们对于一个新的信息的接收呈“驼峰式”发展过程,一个轰动信息在刚报到时会引起极高的关注度,但人们往往不重视深入挖掘影藏在其背后深刻的意义,仅就事实本身津津乐道,信息热度到达小高峰后便划至冰点,媒体为迎合信息发展特点不得不蜻蜓点水。为迎合用户需求,媒体大多采用娱乐化、口语化的言论表达方式,随意性增强,其包含的信息元素下降,信息量大质低是言论表达浅显的重要体现形式。浅信息在哲学意义上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1],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易引起错觉。 1.1.3言论构成方面:杂 新媒体是由事实性信息和评价性信息共同组成,由于新媒体参与主体来自不同领域、不同背景,有着不同的教育经历和人生阅历,其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思维方式亦会有所不同,在对待事实性信息时他们会将自己的情感态度糅合其中,意见相左相冲突的评论会充斥网络,而网络以内容为主导,用户通过内容展示自我,是信息传播的起点[2],这就会造成网络信息鱼龙混杂。更有甚者,由于网络的低门槛,别有用心的个人会肆意渲染个人意愿,其他用户为达到话语平衡会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造成网络信息混乱,碎片满天飞。此外,中国网站数量众多(见图2),不同的网站有其各自的吸附人群,使言论构成更加复杂。 1.2传递过程的碎片化 1.2.1传递速度方面:快 新媒体追求信息的时效性,在获得一手信息后为了以最快的速度通过互联网发布出去,新媒体会以最简洁最快速的表达方式组织语言结构,信息传播过程中会依据基准表达超幅震荡,在对事件施加持续影响诉求的驱动下,原有的碎片化信息相互碰撞,再引入新的信息,不同信息之间不断融汇组合,碎片化信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滚动传播。危机管理类政务信息的时效性和紧急性更强,所以,在许多情况下政府机关对政务信息收集、知晓、上报、发布的时间有严格的要求[3]。 1.2.2传递区间方面:紧 新媒体信息碎片化特征显著,但媒体较强的召唤结构(如社区、论坛等)鼓励用户将自己的感想表达出来,碎片化信息能够在花费较短时间成本的情况下汇聚起来,某主题的信息具有其特有的传递区间,公共领域理论认为,虚拟社区是凭借虚拟身份在新媒体中开创的一个由志趣相投的群体组成的公共领域,该领域在某些条件具有开放、平等、兼容、服务的特点,成为形成公共舆论的重要手段,信息易交流沟通,通过公共领域“逼视单个话题传播区间,其完整的信息发布整合过程相当紧凑,运动周期越来越短”[4],如果以整个新媒体信息进程的动态过程来考察这种态势,新媒体就是由数量巨大的、交错重叠的、传递区间紧凑的碎片化的信息聚集起来的。 1.2.3传递主体方面:变 在传统媒体时代,用户只是被动性接受向自己推送的信息,担任着受众的角色,大众传媒在信息传递过程中起着中坚作用,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用户逐渐由信息受众角色转为信息推送主体,用户只需注册便可在新媒体中发布原生态信息,得到了在新场域信息传递权利部分让渡,言论自由权受到尊重与保护,信息传递主体由传统媒体过渡到新媒体用户。此外,新媒体的无障碍进入使得任何阶层、任何背景的用户都可接近,不再是精英阶层的标志,传递主体由精英阶层扩展到草根平民,主体的扩散多变使得信息的传递更具弹性和包容性。 新媒体信息言论模式和传递过程的碎片化,会导致信息表象化、信息可靠性不确定、信息非对称的后果。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决定了对信息的认识层次不能停留在显性层,应培养多维度分析思维,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对事物全面客观的分析才是可靠的信息,碎片化的噪音干扰会影响真实判断;信息传递主体分散化导致在博弈过程中信息不对称,新媒体信息碎片化的连锁反应会对其给政府监督带来机遇和挑战。 2信息碎片化对政府监督的转机:新媒体时代公民政治参与生态公民政治参与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民主的重要尺度,也是公民表达自己政治意愿诉求的需要,公民参与式管理已成为政治生态,新媒体的发展打破了以往客观条件的阻碍,冲击了仅凭单一“人民代表”形式参与政治的狭隘路径,普通大众透过新媒体也逐渐向政治领域渗透,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治决策,影响重大政治事件,进行政治监督,新媒体的碎片化对其政治监督拓宽了渠道,提高了效用。 2.1净化信息空间、高举真理旗帜的催化剂 新媒体信息碎片化的重要表征之一就是话语主体的泛化,无论对高学历高技术高收入的精英阶层抑或打工族的草根平民都有更强的接近性,政府通过新媒体推送给受众的信息会不断地通过各种途径分享传播,受众会根据现有的知识以及逻辑推理思维对扑面而来的信息进行判断,各领域的权威无时无刻不在对政府信息的真实性进行监督,这就使得政府在发布信息时迫于压力要保证其真实性并且谦逊听从专家学者建议,而不是以权威者的姿态凌驾于事实之上,中央电视台的《看见》、《新闻调查》等栏目就是寻求真理的过程,新媒体话语主体的泛化对政府信息的真实性进行了监督。 2.2扩大舆论领域、增强监督力度的助燃器 新媒体信息碎片化从另一个维度反映出信息覆盖面广泛,新媒体用户来自各领域,对政府进行全方位监督,使得政府官员公开透明成为一种必要,藏污纳垢也会在新媒体信息碎片化下无生还之地,2012年陕西省安监局原局长杨达才由于在事故现场露出不合时宜的微笑,被网民围观,继而被扒出佩戴多款价值不菲的名表,又因回应言辞欠妥陷入诚信危机,再因眼镜、皮带等昂贵饰物被接力曝光催生腐败疑云,直至因涉嫌严重违纪被撤职——短短27天,杨达才的落马让社会各界再次目睹了新媒体信息碎片化反腐的威力。2011年的郭美美事件也是因为一个普通女孩在网上炫富遭网友围观而发展演变成对红十字会资金运作流程的质疑。由于舆论场域的广泛性,政府官员的蛛丝马迹都会被网络群体碎片化信息淹没窒息。 2.3增强主动意识、推动“参与式治理” 新媒体信息碎片化使得网民可以无障碍无负担的分享自己的感想,点滴随想都可以借助博客、微博、社区等平台发送出去,对舆论造势贡献力量,这也是间接地参与政治互动的实践方式,网民从微观领域入手,是对自己政治认知和政治参与能力的培养,借助高技术平台可以培养公民主动参政意识,胡锦涛在讲话中就曾经指出,要把新媒体碎片化信息看作民意的放大器和思想的集散地,网民在新媒体中碎片化信息呼吁政府财政公开,经过几年的努力,也成为现实,碎片化的信息日积月累也具有强大的爆发力。 3信息碎片化对政府监督的危机:信息冗杂与散乱漏洞新媒体的信息碎片化有力地保障了政府追求真理,公民微观的政治参与,但是,信息碎片化带来的信息表象化、信息不确定、信息非对称的特点对其政府监督带来了危机。信息碎片化使民众对于政府监督具有这样的特征:信息总量很大但单个信息源力量有限;民众热情很高但受体制牵制凸显无力感;碎片化信息激情澎湃但倾向于个体极化。 3.1碎片化信息孤立无援,被操控打压风险高 碎片化信息势单力薄,经常被淹没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除了信息本身具有高度的吸引特质或者强大势力集团操控舆论,碎片化信息通常无人问津,也极易被操控打压。一些具有高点击率的碎片信息也通常遭到是“噱头”的质疑,再者,也会被强大的政府势力打压,对政府的监督也只能成为泡沫。“沉默的螺旋理论”的限制,信息在扩散的过程中,由于人害怕被孤立的心理,一方的声音会越来越强,而另一方的声音会越来越弱,即使不受打压,碎片化信息也会自行减少直至消失。福建交通厅厅长LDJ手戴5万元雷达镶钻手表,腰系万余元爱马仕皮带,原本云南都市时报欲报道《福建“表叔厅长”来了》,稿件已完成,但遇到跨省销毁并遭删帖。腐败由于权利保护伞的支撑,碎片化信息无以揭露。 3.2碎片化信息过度娱乐化,凸显无力感 新媒体时代,公民网络参与的广泛性导致信息碎片化特征凸显,公民高度的政治参与热情是部分建立在插科打诨的基础上,他们评论性的意见大多带有过度娱乐化的色彩,是以看客的身份关注事态的进程,就其中的爆点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仅对权威进行消极抗争,这也是民众对公权力长期抵抗后感到的深深无力感。现阶段,网络曝光官员贪污腐败已见怪不怪,然而,这种令百姓痛彻心扉的事件报道却越来越娱乐化,人们乐此不疲的流连在网络中关于官员的艳情,如某某局长的日记,某某厅长的“艳照门”事件,没有对事件背后本质性的东西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批判,这除了给人们带来短暂的视觉刺激和饭后话题,对政府监督民众还是深深的无力感。互联网使民主和人权等概念深入人心,网络争议性事件骤然增多,但微博、社交网站等新媒体运营商(如新浪、腾讯等)始终代表着私有资本:“他们将媒体行业更多视为资本游戏的前沿阵地,而非社会传播与文化表达的重要场所”,这就为信息的娱乐化提供了平台和环境。部分媒体不加选择地转载他人的新闻,就会以讹传讹,愚弄受众,影响传媒的公信力[5]。 3.3碎片化信息混乱去中心化,个体极化泛滥 新媒体的低门槛进入使得不同立场、不同背景、不同职业的公民都可在其中实现自由表达权,但由于个人的阶级立场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对事件的看法心态亦会有所不同,世上不会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各不相同的碎片化信息袭来,致使为大多数人所普遍接受的中心信息被覆盖。随着网络上危机事件的传播,持相近观点的人易聚集并发展成独立的派系[6],群体极化的碎片信息因其不可接受性而受关注,但其不能代表舆论走向,更无法形成合力以强化政府监督,更有甚者,个别对社会抱有仇恨情绪的个体发布的极端碎片化信息也会引起舆论场域混乱,剥夺了关注中心信息的精力。 4困境中的重构:提升新媒体信息碎片化对政府监督的效用新媒体信息碎片处于孤立无援、过度娱乐化和去中心化的状态,碎片之间混乱无规则、松散不紧凑,信息碎片对于政府监督陷入困境,有效的排列管理碎片化信息是当务之急。 4.1增强公民意识,培育主流信息消费风尚 随着新媒体发展的风起云涌,公民通过网络参与政治的热情高涨,碎片化程度也加深,无论是精英阶层还是草根网民都可通过互联网这个虚拟社区实现由信息受众者向信息传播者角色的转变,对网民发布信息监督的缺失导致信息质量参差不齐,网民牢牢掌控舆论主导权,在人人都可以发声的网络潮流中,信息碎片化使整个信息传播动态过程凸显去中心化,边界模糊化,人人都随心所欲毫无顾忌地发表言论,由于利益不同,这些言论往往相互矛盾,再者,信息碎片化导致主流信息缺失,网民极易受外界干扰,缺乏自身判断,盲目的转帖、分享、评论,信息资源被大量不合理占用和浪费。增强公民意识,培育主流信息消费风尚迫在眉睫,政府可以宣传文明上网风气,扬正气促和谐,抵制在网上制造舆论事端,加强网络舆论阵地建设,发挥重点网站在信息传播中的标杆示范和网上舆论引导的主力军作用[7],同时,应该鼓励版主等引导舆论走向,让网民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舆论对政府的监督才更有力量。 4.2利用信息技术,整合碎片信息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使得信息散布权力从少数权威手中扩散到广大网民群体,在碎片化环境下,富有个性的网民不断涌现,他们会提供差异化、新颖性的内容,这虽然更符合现代网民的价值需求,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必须对这些碎片进行整合、提炼、加工。把其中最有价值最核心的精华通过专栏等形式全面呈现给网民。我们可以把搜索到的感性的碎片化信息罗列出来,通过信息技术将其整合到一起,同时运用科学的认识论对信息进行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再从宏观整体的维度把握信息之间的规律。在加工整合信息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首先就要彻底摆脱信息推送的传递模式,继续改进信息拉送技术,让网民根据个人喜好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减少碎片性信息袭击,避免网民对漫天飘来的信息形成视觉疲劳,其次,可以利用维基百科等设定一个主题,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见解自由的对其进行补充更正,利用信息碎片打造一个知识共享平台,有效的引导碎片化信息并加以利用。 4.3加强信息监管,提升信息政府监督力度 新媒体以信息开放、信息自由、信息共享为发展使命,越来越多用户使用新媒体,在媒体“匿名性”的庇佑下,网民可以摘下生活中的面具,在其中发表任何碎片性的评论,这些评论大多不受伦理约束,仅仅为了一泄私愤,海量的碎片性评论把其中最有价值的评论给覆盖,就会造成政府监督空白,加强网络信息监管立法建设,倡导文明发帖,并采用信息技术封杀一些明显违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帖子,让每个碎片化信息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至少不能干扰有价值信息的作用发挥。网络信息监管立法对公民具有强制约束性,并没有剥夺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只是创造一个自主、自觉、文明的发言平台。 4.4加强传统媒体的辅助跟进报道 新媒体的碎片化以其信息传播迅速丰富著称,但是信息碎片去中心化的特征使得其对政府监督力度降低,这时很有必要借助传统媒体对信息碎片中丢失的权威性和中心信息进行补充,传统媒体在深入报道与权威报道方面优于新媒体,传统媒体对新媒体的信息碎片进行整合后深入挖掘事件的本质,进行权威性报道,有效弥补了新媒体的过度娱乐化和权威性的缺失,抨击了新媒体中碎片性揭露的政府腐败行为,使其突出强化,传统媒体对社会思潮的深度传播具有显著效果,各种社会思潮传播者也都注重传统媒体形式的运用[8],必要时借助中国传统报刊的权威性很有意义。 新媒体信息日益丰富,碎片化倾向明显,为我们带来个性满足的同时,获取有价值信息越来越困难,碎片化的信息去中心化、过度娱乐化,也孤立无援,公民政治参与诉求得不到保障,面对这种现状,对碎片化信息整合利用刻不容缓,网民更应合理规范自己的行为,以更好地实现政治参与权利和履行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王永红.情报分析中的不完全信息现象及其对策[J].情报杂志,2007,(6):54-56. [2]李爱勤,翟羽佳,刘文云.我国社交网站信息传播特征分析[J].现代情报,2013,33(1):78-81. [3]赵云合,娄策群.政务信息生态位的维度与宽度[J].情报科学,2014,32(3):12-17. [4]赵文晶,刘军宏.碎片化:旨在分享与赋权的新型传播观[J].中国软科学,2013,(3):158-165. [5]高建国.“新闻再造”:网络媒体信息传播的创意思维[J].中州学刊,2013,(1):172-176. [6]张星,钱晶,郑重,等.基于社会网络的危机信息传播研究框架[J].现代情报,2013,33(1):3-7. [7]姚敏.网络舆情引导与管理初探[J].电子政务,2009,(4):118-122. [8]方付建.网络空间社会思潮传播策略研究[J].电子政务,2012,(12):76-79. (本文责任编辑:孙国雷)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