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三叉神经痛治疗中应用加巴喷丁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评价 |
范文 | 田柏淋 姚涛 曾非 郑小蓉 刘璋 【摘要】 目的 评价三叉神经痛的治疗中应用加巴喷丁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15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7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卡马西平治疗, 观察组采用加巴喷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70/75), 与对照组的94.67%(71/75)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8, 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3/75),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33%(13/7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996, P<0.05)。结论 在三叉神经痛治疗中应用加巴喷丁具有确切的治疗效果和较高的安全性, 值得推广。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加巴喷丁;可行性;安全性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30.061 三叉神经痛是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出现阵发性、反复发作的剧烈疼痛, 给患者生活、工作带来严重的困扰, 手术、药物是临床中常用治疗手段, 但手术后远期仍然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卡马西平是该疾病的一线治疗药物, 但副作用较大[1]。鉴于此, 本研究对75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应用加巴喷丁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进行了分析, 旨在为三叉神经痛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接收的15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为4~8分。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75例。对照组中男36例, 女39例;年龄42~63岁, 平均年龄(52.5±10.5)岁。观察组中男35例, 女40例;年龄42~64岁, 平均年龄(53.0±11.0)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卡马西平(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1022279)进行治疗, 初期剂量:第1天睡前服用100 mg/次, 1次/d;第2天增加1次, 100 mg/次, 2次/d, 早晚服用;第3天将剂量调整为100 mg/次, 3次/d, 连续服用7 d。调整期剂量:第2周对患者耐受性、用药后反应情况等进行评估后, 适当将剂量增加至200 mg/次, 3次/d。维持期剂量:第3周调整为300~400 mg/次, 3次/d, 共治疗4周。 观察组采用加巴喷丁(海南赛立克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80223)进行治疗, 初期剂量:第1天睡前服用300 mg/次, 1次/d;第2天增加1次, 300 mg/次, 2次/d, 早晚服用;第3天将剂量调整为300 mg/次, 3次/d, 连续服用7 d。调整期剂量:第2周对患者药后反应情况、疼痛缓解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估后, 适当将加巴喷丁增加至600 mg/次, 3次/d。维持期剂量:第3周可将疼痛未得到有效控制患者剂量调整为800 mg/次, 3次/d, 对于疼痛得到有效控制者可不再增加服药剂量, 共治疗4周。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疗效判定标准:患者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80%为显效;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50%~79%为有效;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50%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不良反应包括一过性白细胞轻度失调、头晕、共济失调、嗜睡、无力症状等。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对照组患者治疗显效43例、有效28例、无效4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4.67%(71/75);观察组患者治疗显效41例、有效29例、无效5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70/75)。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8, P>0.05)。 2. 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对照组患者发生一过性白细胞轻度失调2例、头晕6例, 共济失调5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33%(13/75);观察组患者未发生一过性白细胞轻度失调、共济失调等严重不良反应, 仅发生1例嗜睡、1例头晕和1例无力症状, 且均在2~5 d内自行好转,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3/7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996, P<0.05)。 3 讨论 三叉神经痛是指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有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痛, 又称痛性抽搐。本病70%~80%病例多发生于>40岁, 女性略多于男性, 该症病情多发作时呈刀割、针刺、烧灼样疼痛, 部分患者可伴有面部抽搐、流涎, 多见于右侧单侧发作, 常常毫无预兆骤然出现, 桥脑入口处的压迫血管85%为动脉性, 如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等, 少数为静脉或动脉、静脉共同压迫, 因此目前临床上广泛认同, 中枢性及周围性两种因素同时存在, 即病变位于周围部, 而发病机制在中枢部。该症会随着病情进展, 致使其疼痛反应日渐剧烈, 同时其具有较高的复发率,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卡马西平是临床中三叉神经痛治疗的常用药物, 但因其服用后不良反应大, 使得患者遵医嘱服药依从性不高, 使得治疗效果受到极大影响[2]。 相关研究中对复发性三叉神经痛应用加巴喷丁与卡马西平治疗效果进行了对照分析, 发现加巴喷丁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 提高临床疗效, 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3, 4]。本研究对三叉神经痛患者分别应用加巴喷丁与卡马西平治疗后, 发现两组均具有确切的治疗效果,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8, P>0.05);但采用加巴喷丁治疗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得到了显著降低,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3/75),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33%(13/7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996, P<0.05)。卡马西平属于抗癫痫、抗惊厥药物, 可有效阻滞各种可兴奋细胞膜Na+通道, 从而抑制高频放点的扩散和发生, 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5]。加巴喷丁是新型抗癫痫药物, 其分子结构和γ-氨基丁酸相似, 可影响γ-氨基丁酸的释放与合成, 但不会与γ-氨基丁酸受体结合, 其虽然早期用药过程中, 有一定几率导致嗜睡、眩晕、行走不稳、疲劳感等不良反应, 这是因为加巴喷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 很容易引起一系列神经应激反应, 但其在临床上的镇静、眩晕或类似症状表现并不严重[6-8]。因此在日常治疗中, 只要严格控制剂量, 从小剂量开始, 缓慢地增加剂量, 可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同时可提升患者耐受力, 有效抑制外周损伤神经异常放电活动, 与卡马西平比较, 两者均具有显著的疗效, 但加巴喷丁无严重不良反应, 具有较好的耐受性, 被认为是临床中相对安全且有效的药物。 综上所述, 在三叉神经治疗中采用加巴喷丁治疗具有确切的治疗效果, 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是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龙潭, 曹阳. 加巴喷丁与卡马西平治疗复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療效比较. 中国处方药, 2016, 22(22):133-134. [2] 曹家驹. 加巴喷丁与卡马西平治疗复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随机对照评价. 基层医学论坛, 2016, 20(30):4237-4238. [3] 王平生. 加巴喷丁与卡马西平治疗复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随机对照分析. 中国实用医药, 2016, 11(18):194-195. [4] 杨银桥. 加巴喷丁与卡马西平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对比.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6, 27(6):749-751. [5] 曲丕盛, 万海方, 王振, 等. 加巴喷丁与卡马西平治疗复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中国全科医学, 2013, 16(21):2444-2446. [6] 袁敏, 徐丽君, 肖志龙, 等. 加巴喷丁对比卡马西平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中国药房, 2014(40):3795-3799. [7] 王永. 加巴喷丁用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研究. 中国农村卫生, 2014(15):36-37. [8] 林江.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治疗中加巴喷丁与卡马西平的应用价值对比. 饮食保健, 2016, 3(15):69-70. [收稿日期:2019-01-3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