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高校图书馆教参系统资源呈现策略探究
范文 李敏 柴伟
〔摘要〕教参系统的资源呈现直接决定着系统的效能。采用网页调查方法调查985高校图书馆网站上所设教参系统的系统名称、界面层级、信息构架、呈现样式、呈现路径、呈现资源内容和类型、权限设置及系统外教参数据库购置等情况。发现各校馆对教参系统的建设途径不一且缺乏共享理念,各系统呈现资源的形式和内容等方面也无相应标准。呈现虽是系统构建的最后一个环节,但呈现结果的满意度却与系统构建的整个过程密切相关。呈现框架的拟定必须以体现系统构建过程的相关要求的基本原则为指导,所呈现的资源才能被人们更成功地发现、利用和管理。
〔关键词〕教参系统;资源呈现;高校图书馆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7.02.019
〔中图分类号〕G2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7)02-0098-06
〔Abstract〕The presentation of the system determines the efficiency of the system.This paper investigated the teaching reference resources system of websites of universities sponsored by 985 project and researches on the systems name,interface hierarchy,information architecture,presentation format and path,the contents and types of document resources,permission settings,and the system the library bought other than the teaching reference databases.The result showed that most of the constructions of the system had different ways and lack of shared ideas,which not only lacked the consistency,but also was absent of the standard on presentation and content.Only with basic principles,the resources could be searched,utilized,and managed more successfully.
〔Key words〕the teaching reference resources system;resources presentation;university library
高校电子教参资源,是指高校按课程需求将与课程相关的各类文献资料信息收集整理并通过网络提供给学生使用,让学校的学科课程和教学诸环节与这些资料有效整合,创造一种理想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环境,以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1]。当前,一些高校已在其图书馆网站上将这些资源集合成教参系统。但图书馆不能仅是资源的收集者,更是担负着资源组织和导引功能的呈现者。多年来网络资源的使用实践证明,用户偏爱的是组织得当、易于理解和认知、提取便捷的资源,图书馆对教参资源的呈现若无法满足这些要求,该系统作为一项教辅手段而具备的教学改革功能就会因缺少实践而无法推进,努力收集的资源也面临闲置和浪费。所以,教参系统有效性的发挥必须有良好的呈现。在全国高校群的教学改革和图书馆建设中,985高校所具有的代表性、先进性和示范性是毋庸置疑的。我们通过浏览它们图书馆网页,获取其对教参资源的揭示和展现情况,进而探討教参资源呈现的基本规则和框架,近可强化教参资源的可用性,远则为各校教参系统互联互通后规范高效的资源呈现打下基础。
1985高校图书馆教参系统资源呈现状况
11调查结果
笔者逐一浏览39所985高校图书馆网页上的栏目,将其中有“教参”、“教学案例”、“教材”、“教学辅导”、“课件”、“讲义”、“试题”、“教学资源”、“教学参考”、“公开课”、“开放课程”和“精品课程”等标签的相关资源及其呈现情况汇集并整理成表1,调查时间截止为2016年6月30日。
12结果分析
121系统建设途径不一且缺乏共享理念
各校馆系统建设途径是自主建设为主外购为辅。34所校馆共设44个系统,有一馆设多个、一馆设一个和不设等情况。表中前21所学校以图书馆自建或图书馆与校内其他机构合建等方式运行29个系统,分别占校馆和系统的5384%和6591%。其中,15所校馆各设一个系统,或同时提供电子纸质资源,或单独提供其一。6所校馆各建2~4个不等系统,或分纸质与电子资源,或分自建与外购,或分不同主题资源库等。这些自建系统,功能相对简单,基本上一种典型的网络数据库应用,以自己的特定需要开展教参服务。例如,清华大学图书馆开发的清华大学教材教参系统,仅限于该校园网用户使用,用户阅读打印教参资源需身份认证,部分课程教参资源的使用仅限于经学校注册的选了课的正式学生和教师(包括本地用户和远程用户)。表中后13所学校的15个系统,运行外购或与校外单位参建的教参资源数据库,通过数据库的阅读软件提供教参资源的在线使用,分别占高校馆和系统的3333%和3410%。例如,部分高校馆选用的基于Apabi电子图书整体解决方案的“方正Apabi教参书”管理系统,其所提供的电子教参书由于缺乏与本校课程的结合,针对性、实用性不理想,利用率不高。另有5个学校,未建也未运行有独立的系统,仅将购置的与教参相关的数据库散存于图书馆的数据库列表或资源栏目下,占高校馆1282%。
122系统呈现形式趋多元化
首先是系统名称,44个系统共有34个名称,其中“教参资源”、“教学教参”和“外国教材中心”3个各用3次,“教材教参”、“教学参考书”、“学科参考”和“网上开放课程”4个各用2次,余27个名称各用1次。多样化命名突出了系统定位和特点,但也增加用户理解和选择困惑。其次是系统界面位置,4个居网站第一层级,22个二层,19个三层,3个四层(有4个系统分设层级有别的两个不同呈现路径,故依层级统计系统为48个)。大部分位置较隐蔽,用户不易快速发现。再次是界面信息构架,采用分栏方式,5个三栏式,多是运行CALIS高校教学参考书全文数据库平台,左侧为导航条,中间上为检索框,下为资源信息展示和链接,右侧为辅助信息,饱满而丰富的页面信息,便于用户选择;26个二栏式,左侧有导航,右侧简介各种教参数据库和网站等资源内容,主次分布明晰,用户不易迷失;18个一栏式,上方为导航条,下方陈列内容,垂直式构架虽能强化信息比重,但不能满足多样性信息需求。最后是界面呈现样式,12个系统用检索窗提供检索,自建系统多提供了以“教师”、“课程”和“院系”等限定条件引导下的关键词检索,也有直接以任意关键词进行检索;9个系统提供目录树,将不同来源不同类别教参资源整合成一个有机联系的体系并以目录分类方式展示,用户在统一界面中逐层深入浏览所有信息;23个为检索浏览相结合,同时设文件夹式目录树和检索窗,结合了数据库检索的抽象性和目录分类浏览的直观性,增加了资源发现的概率。
123系统呈现资源的类型内容有差异欠整合
10所校馆的系统同时提供纸质和电子资源,余下或将纸质和电子资源分设两个系统,或单设电子资源系统,少数仅提供纸质文献。其中,电子资源部分是图书馆订购的各类数据库和扫描馆藏纸质资源后生成的电子文献,内容涉及国内外电子和纸质教材的全文或信息、课程视频(如国内外高校网络公开课、国内外优秀大学视频课程和国家精品课程等)以及试题等考试信息,多以链接形式出现,在网上提供检索、阅读、下载和打印等服务;纸质部分包括馆藏的整本图书和期刊、教师个人提供的与自己讲授课程有关的图书和期刊、图书馆复印的期刊论文和图书章节等资料,提供书目检索、资料内阅和短期出借等服务。例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系统提供了本馆印刷型资源的查询与借阅、数据库资源、国内教参课程相关信息、国外教学课程相关信息和影印版教材出版信息等5部分[2],中国科技大学系统仅提供馆藏印刷型课程教参书书目信息,四川大学[3]和复旦大学[4]系统提供的是本校重点学科纸质教材扫描生成的电子全文,吉林大学系统集中了国内外名校17个课程视频平台(网站)[5]。此外,各校馆购买或试用过的一些与课程学习相关的数据库尚未纳入教参系统,多散存在图书馆数字资源列表。如在清华大学图书馆的数据库资源列表中与教学相关的30余个,包括Wiley电子教材、公元集成教学图片资源库和名校公开课等,都未进入其电子教参资源系统[6]。这种以电子资源网络链接利用和实体资料专藏借阅并举的混合服务模式是现实所需,但将来全面电子化精细教参服务是必然方向,不仅要全面整合馆藏纸质教参、电子全文以及多媒体资源等成完整系统,还要依据系统使用者的使用逻辑将这些异质资源组织成块呈现,充分展示和表述出教参资源类型丰富、效用强大等诸特征。
124系统呈现路径深浅不一
40个系统的呈现路径为单线,4个系统有不同层级的多条路径,如中国海洋大学分别提供“首页→常用资源→教学教参”和“首页→服务→教学服务→教学教参”两个不同导向不同层级的路径。路径设置大体有3类:置于“服务”栏目下为服务导向性型,有8个系统(内中2个同时又归于“资源”栏目下),其中3個在图书馆网站的二级,5个为三级,临近上位类类名都各不相同;置于“目录检索”栏目下为检索导向型,有5个系统,其中3个在图书馆网站的二级,2个在三级,临近上位类的类名有4个,其中“馆藏书目”使用了2次;置于“资源”栏目下为资源导向型,其中在图书馆网站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的分别有4、16、12和3个,它们临近上位类的类名共有23个,“资源”、“数据库”和“按类型查找资源”等使用频次较多。系统的界面分处于图书馆网站的1~4不同层级,大部分系统的用户需逐级深入才能实施检索,而查找路径多样且深浅不一,一站式检索与分库检索并存,如此路径下,用户要想获得各类教参资源,恐要“迷航”。呈现路径决定着用户采取怎样的行动以及不同行动间的关联,所以,必须描绘出利用不同信息模块的各用户群特征,将每一用户进入系统的入口、在系统内部的活动以及退出系统的方式等清晰勾勒,使每一类用户的行为得到复述和再现。现有的路径设计有优化空间。
此外,表中仅5家对外开放,其余是通过校园网访问,或在校师生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访问。在有限范围内提供给明确的对象使用,相信是暂时之举,将来我国进一步完善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传播著作权合理使用豁免条款后,将会迎来各教参系统开放共享的局面。
2教参系统资源呈现策略探讨
21呈现的基本原则
211关联性原则
虽然高校教参资源服务可由图书馆来完成,但必须将教务处的课程管理、院系专业课程设置、授课教师教材教参推选、图书馆对各类教参资源信息的组织评价以及学生用户的使用反馈等给予关联,才能无缝对接服务与需求。
212规范性原则
系统呈现的资源要达到清晰化、易理解、有用和可用、用户体验良好等目标[7],必须在资源内容的分组组织、表征各分块或资源的标识术语的拟定、导航和浏览的相关目录体系的组建、检索入口或搜索引擎的提供等处理活动中有规范可循,至少应在系统界面位置、模块分设、标识系统、导航目录索引和检索手段等核心部分统一,给用户良好体验的同时也奠定了共享系统的基础。
213丰富性原则
系统应吸纳与课程教学相关的教师、课程和资源等多种信息。例如,参与教学的每一位教师的信息;全校开设的所有专业及其课程信息,包括研究生和本科生课程,专业课程(重点学科课程和普通学科课程)和公共课程等;馆藏的各载体中外文教材教参文献、教学音视频资料、网上教学资源、自创资源(如自编教材、讲义、实验实习、试题、教学计划大纲等资料)以及与课程有关的字词典和图集等工具书等资源信息。
214交互性原则
系统的持续发展须有图书馆馆员、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等共同参与维护。其中学生是资源利用的主体,教师是资源的把关人,馆员和教学管理人员是资源的管理、组织和维护者。他们彼此频繁的互动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与系统的顺利长久地运转密切相关。为此,系统应充分利用网络所提供的便于交互和对话的信息环境,设置学生反馈和荐购、教师上传和推荐等模块,让教学管理者、教师和学科馆员在增删调整系统资源时有充分的实践基础。
22呈现框架
遵循上述原则,在各校馆系统现有呈现基础上,我们初拟了一个呈现框架,见图1。系统名称定为“教学参考服务系统”,并置于图书馆网站,呈现路径有一主二辅:①首页→教参资源服务系统,②首页→资源→教参资源服务系统,③首页→服务→教参资源服务系统。其次,分学生、教师(含教学管理人员)和馆员三模块,以选项卡技术集中此三类资源信息,便于用户按需选择,还能随时在模块间切换,更利于系统的管理和维护。再次,以易于理解和使用的分类逻辑给3个模块下属各级类目创建了相应名称,向用户清晰明确地表达它们所含各项内容。最后,以三栏式来架构各模块界面,如图1中的学生模块,左侧目录树实现浏览、导航、提取等操作;中间上方为检索框提供简单检索(以关键词或自然语言直接进行)和高级检索(以学院、专业和课程名等主题为限制条件)。检索结果,若是印刷型则提供详细的馆藏书目信息,自建电子资源则提供题录及全文链接,外部数据库等则先显示数据库名称及命中记录数的链接,点击链接获取数据库文摘及全文。右侧则是各种服务项目的提供,如帮助信息和其他链接等。当然,该系统还可以继续完善,如增加搜索引擎和通用导航栏等[8]。
3结语
一个效能强大的教参系统,除了解决好系统开发和选购外,更重要的是资源建设问题,将系统应该且能够提供图1教参服务系统资源呈现框架图
的资源拟成分类体系组织任课教师和馆员协作收集。同时,通过在线调查和用户体验等用户发现技术,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思维模式、信息搜集行为和对信息内容、结构的评价。然后,将这些信息资源进行内容分析整合并分成不同信息集(块)、关联它们并给予标识。最终借助信息技术和艺术手段,将所集信息内容的属性、用户的属性和可用性元素等信息环境射成地图,准确、清晰和易解地用视角化表述,在良好有效的路径引导下,用户便能快捷发现已存内容的结构、组织和位置并方便提取所需信息。所以,呈现虽是系统构建的最后一个环节,但呈现结果的满意度却与系统构建的整个过程密切相关。目前,我国高校馆教参系统的构建多依赖于图书馆已有的信息资源,用户需求调查还未普及,内容建模和内容映射等工具和方法还不成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呈现效果。随着教参系统构建经验的积累、构建内容的提炼以及构建方法和工具的优化,呈现定能在功能和艺术上实现表达和展示信息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肖燕,花芳,曾婷,等.网络教育资源的传播与合理使用[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3.
[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EB/OL].http:∥lib.nwsuaf.edu.cn/zy/282228.htm,2016-06-25.
[3]四川大学.四川大学教学参考书系统[EB/OL].http:∥lib.scu.edu.cn/sculib/(S(x y2i3h45odtzske 34zyqadjl))/resource/ch ar.aspx,2016-06-25.
[4]复旦大学.复旦大学教学参考书[EB/OL].http:∥202.120.227.56:8331/V/U75YEQVM5FS1AXSQXI4TH3JXAR4R1UVIB4SN2 GQLJNSIJ9NCMU-24495?func=native-link&resource=FDU03 238,2016-06-25.
[5]吉林大学.吉林大学图书馆[EB/OL].http:∥lib.jlu.edu.cn/portal/resource/kecheng/index.aspx,2016-06-25.
[6]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图书馆[EB/OL].http:∥nav.lib.tsinghua.edu.cn/xport/dbdh.htm,2016-06-25.
[7]周晓英.信息组织与信息構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95-197.
[8]袁顺洋.面向高校重点课程的教参资源库建设的应用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本文责任编辑:郭沫含)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3:0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