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UHF—RFID技术在高校图书馆应用中的问题及建议
范文 关键词:UHF-RFID系统;系统应用;问题;建议
摘 要:文章以北京林业大学图书馆实施的UHF-RFID系统为例,对超高频无线射频技术在高校图书馆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目的在于促进无线射频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的深入应用,为选择UHF-RFID系统的高校图书馆提供参考。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5)11-0131-02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又称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通信技术,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须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的机械或光学接触。在图书馆领域,应用的主要是高频(HF)和超高频(UHF)的RFID技术。目前,基于RFID技术的自助借还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国的图书馆,方便的自助借还书方式给广大读者带来了最大限度的借阅自由。
正是考虑基于RFID技术的自助借还系统的诸多优点,2014年北京林业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进行了RFID改造。此次我馆的RFID改造采用的是超高频(UHF)技术,该技术具有一次性可读取多个标签、识别距离远、传送数据速度快、安全性高、可靠性和寿命高、耐受户外恶劣环境等特点。与同样应用于图书馆的高频(HF)技术相比,具有改造成本更低,电子标签隐秘安全性更好,无线读写距离更远,使用寿命时间更长等优点[1]。
2 北京林业大学图书馆在改造和使用中发现的问题
2.1 电子标签“脆弱”,破损更换有难度
虽然隐藏性、安全性、识别距离都强于其他芯片,但是超高频的电子标签由于专注于产品的隐藏性,厚度仅0.1 毫米,极易损坏。因此,在图书加工和使用过程中,电子标签损坏的概率相对较高,需要加工人员加倍小心。一旦电子标签在粘贴后发现受损,必须撕去受损的电子标签,避免破损的标签对新贴的电子标签的读写造成干扰。而撕去粘合牢固的电子标签对于图书来说就是一个损坏的过程,所以标签损坏的情况是加工人员最不愿意面对的。
2.2 电子标签有“误读”的现象
超高频(UHF)技术识别的灵敏度高、读写距离远,在图书借还和图书管理上比高频技术更有优势。但是凡事都具有两面性,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现应用超高频RFID技术的图书盘点设备在盘点过程中特别容易出现误读现象,因此在盘点完每排书架后,都需要逐一进行校验,给盘点工作增加了难度和强度。此外,误读的问题也同样会出现在借还书的过程中,时常会有读者反映会出现错借错还现象。
2.3 旧有书目编著方法烦琐,与本次改造的宗旨不符
在实施改造前,我馆一直采用的是著者号的编目方法,编目方法复杂,排架工作烦琐,图书加工周期较长,也不利于图书的迅速整理和排架,不符合本次RFID改造“简化流程,方便阅读”的目的。
2.4 开放式借阅增加图书安全管理压力
在此次RFID改造过程中,北京林业大学图书馆打破旧有图书分室管理的模式,采用开放式借阅的模式,各借阅室不再设门禁和图书安全管理人员。开放式借阅使图书安全管理的压力集中到了图书馆的出口,加大了图书馆出口处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再加上超高频RFID的安全门灵敏度高,时常会出现误报的现象,在每天出馆的高峰时间段,短时间内通过安全门的人流较大,在出现频繁报警的情况时,少量工作人员难以应付。
2.5 图书馆员不适应新角色
新的借还系统投入使用后,图书馆改变了以往半手工化的条形码识别模式(Barcode Recognition Mode)和分室借阅方式,很多部门的工作内容由于新系统的应用而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其中变化最大的就是各借阅室的一线馆员。改造后,各借阅室不再设借阅服务台,馆员的工作集中在管理书库图书和解决读者问题上。不少馆员习惯了以往“值守坐等”的被动工作方式,工作缺乏主动性,很难迅速适应新的工作角色,再加上不熟悉新系统的使用,部分同志经常出现失误。如:在书库进行盘点的时候忘了对盘点的图书进行二次校验;部分馆员在书库内无所事事等情况。
3 解决的办法和思路
3.1 针对超高频电子标签易损的弱点
一方面,图书馆根据实际使用的情况向生产厂家提出了对芯片强度和质量进行改进的要求;另一方面,我馆在图书编目的过程中,细化书目加工流程,规范电子标签粘贴的位置,增加校验步骤,保证最大限度地防止破损的电子标签贴到图书上,同时又可以在发现有电子标签破损的图书后,能够迅速地清除破损的电子标签,方便对图书进行修复,减少对图书的损伤。
3.2 对于超高频的误读现象
馆员在盘点操作过程中,除了要求一线工作人员规范盘点的操作动作,还要求馆员在盘点每个书架单元位置的图书时对所盘点的图书逐一进行二次检验,避免在盘点图书的过程中出现误读而造成的图书定位错误。而对于读者使用中出现的“误读”现象,我们在加强对新系统使用的推广工作的基础上,还应在每台自助借阅机旁摆放印有读者使用指南的易拉宝,提示读者在借还时要仔细核对自己借还的书目数量,防止出现误借误还问题。
3.3 改革图书编目方式,种次号代替著者号
为了方便读者的取阅,简化图书排架工作和图书编目工作,迎合本次RFID改造的目的,在此次改造中我馆将图书索书号中书次号的编号方法由使用多年的著者号改为种次号。事实证明,新的编目方法能够降低图书编目和图书排架的难度,便于一线馆员更快地完成图书的整理和上架,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新书编目加工的周期。
3.4 加强图书安全管理工作
自助借还系统的上马使得开放式借阅成为必然,也使图书安全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更好地保障图书安全,我馆采取了几项措施:①加强阅览室和楼宇巡视,杜绝读者的“藏书”行为。②注重图书馆出口位置的安检。出口处安排专业图书馆工作人员,在人流较多时段,增加出口处的保安人数,保证出口处不会出现安全“缺口”。③加强对一线工作人员的培训,防止因误操作造成图书未借上的“丢书”现象。
唐茂元:UHF-RFID技术在高校图书馆应用中的问题及建议
唐茂元:UHF-RFID技术在高校图书馆应用中的问题及建议
3.5 注重培训,转换理念,让职工尽快适应新角色
新的借还系统投入使用,给广大读者带来了便利,同时也改变了图书馆馆员的工作方式,对馆员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针对一线员工在新系统投入使用后出现的不适应情况,我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帮助馆员尽快适应新的借阅系统:①对图书馆一线岗位设置进行调整。根据新系统下一线工作的特点,改变原有以部室为单位的人员配置,各阅览室设图书整理和图书收集两类工作岗位,一层总服务台只留少部分工作人员,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效能,确保图书整理和盘点工作及时完成。②按岗位分别对职工进行培训,保证每个职工都能熟练掌握新系统在本职岗位的应用。③根据自身馆舍的建筑特点,先局部后整体,稳步完成全馆开放,使一线馆员逐步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和工作方式。④更新服务理念。通过听讲座、开讨论会,结合逐一沟通的方式,使全馆上下统一思想,培养“负责、耐心、友善、主动”的工作意识,积极适应新的工作方式,主动为读者服务。
4 UHF-RFID技术改造后的感想
4.1 设计专用的超高频RFID书架
在查阅过资料后,笔者发现金属板对超高频的无线射频讯号具有较强的衰减作用[2]。实验证实,在双面书架中间加上一层金属隔板可以明显降低出现误扫现象的概率,因此可以采取增加金属隔板的方式对现有书架进行改进。
改造的专用书架在层与层、排与排之间采用可以阻挡超高频RFID无线射频讯号的金属材料,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盘点的准确性和速度,保证了图书定位数据能够实现实时更新。
4.2 引入机器人技术,实现书库内盘点的无人化管理
如今计算机技术和机器人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特别是在物流应用方面,基本上已经趋于成熟。我们可以在图书盘点过程中引入机器人技术,由机器人按程序设定在每日的固定时段按规定路线完成书库内图书的盘点工作。未来的图书盘点工作将如同操作扫地机器人那样简单。
4.3 增配图书的分拣系统
类似系统已经在今天的物流配送中成功运用,可以实现对图书的快速分拣,此系统可以缩短图书的上架时间。
围绕RFID技术,我们可以将很多当今成熟的科学技术运用到图书的管理中来,最大限度地减少从事传统业务的人员数量,将更多的人力集中在其他图书馆业务中,使图书馆提供的服务更专业,更符合读者需求。
5 结语
如今的图书馆界经常会出现关于在RFID改造过程中使用高频还是超高频技术的争论,打算进行RFID改造的图书馆常会陷入此类纠结中。在笔者看来,在当今“大数据”“云数据”的大环境下,各个图书馆在发展符合自身特点的RFID技术的同时,应该更注重知识的交换和数据的共享,单纯以采用高频和超高频技术将图书馆划分成两类是一种错误的观点。今后RFID技术发展的方向应该是将两种技术进行结合,使采用两种技术的图书馆能够实现电子标签的互认,实现不同馆之间图书的自由流动与馆际互借,有利于资源共享、知识共享,从而达到资源开放获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朱小梅,叶莎莎.RFID系统在图书馆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研究: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2(7):34-37,43.
[2] 闫富贵.金属环境下UHF-RFID标签性能恶化分析与设计研究[D].杭州: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4:16-17.
(编校:严 真)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9:1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