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互联网+”时代下的档案编研工作
范文

    郭兰

    一、“互联网+”与档案编研

    2015年3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即利用互联网技术与互联网平台,使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协同增效,创造新的价值与新的发展生态。

    档案编研作为档案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指通过一定的编研手段把分散在档案文件中的信息集中系统化并传递给利用者,是档案部门主动、系统、广泛地开展提供利用服务的一种有效方式。更新档案编研观念、适应现代社会对档案编研的需求,是档案编研工作实践发展的要求。

    在“互联网+”提出后,国家档案局局长李明华在《数字记忆国际论坛暨第六届中国电子文件管理论坛》上指出:“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档案工作要积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主动汲取新知识、新方法,让这时代的鲜活记忆与数字世界同在同行,这是我们应该主动担负起的传承人类记忆的共同使命”。在此背景下,如何“与网共舞”,抢抓机遇,运用“互联网+”推进档案编研工作,改进档案编研的工作方式,提升档案编研工作的效率,成为当前档案编研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互联网+”时代下档案编研工作的新变化

    1.档案编研工作突破了时空限制

    借助“互联网+”时代的技术优势与实践应用优势,档案编研工作一方面不仅可以处理当前的档案信息资源,而且可以收集年代久远的档案信息资源,使得获取的档案信息资源量更大,可以有效的提高档案编研工作的质量。另一方面使档案信息的获取不受空间范围的限制,能够通过互联网收集各个地方的档案信息资源,实现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异地查询与调取,有效降低档案编研工作的开展与实施成本。“互联网+”时代下,档案编研工作突破时空限制的特点,使档案编研成果的信息量更大、内容更丰富更系统,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利用的需要。

    2.促进档案编研载体形式、工作模式、技术手段的革新

    新形势下,档案编研不再仅仅限于一个部门的工作,而要做到开放编研。一方面,在形式上编研部门要与馆内、馆外多家合作,优势互补,实现科学合理的课题组合;另一方面,在材料的选取上,除了依托和立足馆藏档案,更要吸纳其他馆室部门资料,以求编出更完整系统的成果。在“互联网+”契机下,档案编研的载体和传播媒介转向虚拟网络、编研模式从半封闭系统转向开放系统和增加互动性、网络编辑技术丰富多彩和高效发展。同时,促进了传统档案编研工作流程的改变,转向编研成果网络出版、编研成果网络发行、成果用户网络反馈等新的形势和手段。

    3.档案编研选题倾向于编研人员与档案利用者意愿的双向互动

    “互联网+”契机改变了以往档案编研选题中档案编研人员与档案利用者之间互不联系,互不了解的被动的选题形式。在“互联网+”时代下,一是档案编研人员利用网络及时发布档案编研信息和宣传档案编研成果,让社会公民及时了解档案编研信息的内容和作用,从中获取所需的档案信息,从而达到主动提供档案编研成果利用服务的目的。这种服务方式的档案编研选题,主要是以档案编研人员的主观意愿为取向,是对传统选题方式的传承与发展,在档案宣传和提供利用工作中仍然发挥积极的作用。二是档案利用者通过互联网向档案部门发出利用档案信息的请求,有关档案馆则根据档案利用者的需求进行定题编研服务,更好地体现“以满足社会利用档案的需要为目的”的服务宗旨。这样就形成了双向互动的档案编研选题态势,不仅能够促进档案编研人员工作的改进,而且能够更好的满足档案利用者的实际需求。

    三、“互联网+”时代下档案编研工作遇到的问题

    1.档案编研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在“互联网+”时代下,对档案编研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档案编研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档案编研知识结构基础,还要求档案编研人员具备优良的网络技术能力;不仅要有档案责任意识,而且还要有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理能力。但是就目前档案编研人员的构成情况来看,大多数只是拥有一定的档案编研知识和一定的网络技术能力,在档案责任意识、风险意识、安全防范、应急处理能力方面则较弱。如何适应“互联网+”新形势和新要求并对其进行运用,成为档案编研人员面对的难题。

    2.软硬件与技术手段相对落后

    要跟上“互联网+”时代档案编研工作的管理要求,必须要有相关网络软硬件的配套和支撑。“互联网+”时代下档案编研的工作方式,应该是走向智能化的。因此无论是对软件、硬件,以及档案编研人员的相关素质都有着很高的要求。但是,从目前档案编研工作的整体条件来看,受规模层次的局限以及财政资金的压力,各单位的档案编研工作建设的投入还很不足,想要与网络中其他行业齐头并进发展,面临着比较大的困难。

    3.加剧了隐私与安全忧患

    “互联网+”契机给人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一直存在着个人隐私问题与安全忧患,同样,网络技术的运用特征决定了档案安全体系必然要受到不小的冲击。 数据分析处理技术的应用及发展给国家安全及个人隐私带来了极大的隐患,主要表现在通过历史数据可以推测出行为人的下一步动作,依据浏览记录可以摸清浏览者的相关信息等,这不仅给档案利用者带来了麻烦,也给档案编研人员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四、“互联网+”时代下推进档案编研工作的举措

    1.加强对档案编研人才的综合能力培养

    与纸质档案编研和数字化档案编研相比,“互联网+”时代下的档案编研工作,对档案编研人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素养需求。首先是要转变档案编研人员的工作思想观念,档案编研工作人员应当具有外向发散性、宏观视野以及开拓性的意识思想,在处理档案信息的过程中应当对其进行系统划分与综合,促使不同的档案数据信息能够在实践环节真正发挥作用。同时要树立创新意识,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下各种网络信息工具,例如通过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对所需数据信息进行快速搜集,在实践创新过程中,更可以将富有地方特色的档案文献加以利用,使编研成果更具特色。开展各类有针对性的培训,比如网络技术培训、应急处理培训等来提升档案编研人员的综合能力。

    2.加大资源的投入,改进软硬件设施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针对当前档案编研工作投入不足的问题,加大资源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一是要增加财政资金的投入,减轻来自财政资金方面的压力,扩大档案编研的规模层次。二是要注重广罗各方资源,立足优势馆藏资源,体现专业化的编研选题是编研成果质量的保证。但仅有“专”是不够的,还要做足“广”的文章。要拓宽思路,围绕选题,广泛开展馆际、跨界的交流与合作,最大限度地占有同类、相关的档案信息资源,弥补自身馆藏档案资源的不足,以丰富编研成果内容,增加知识含量,满足信息社会人们对知识的大量需求。另外,要科学应用技术手段,如运用信息处理技术提升档案编研工作自动化水平,运用多媒体技术增强编研成果表现方式等,从而真正利用互联网技术为档案编研成果插上翅膀。

    3.做好隐私和安全维护

    “互联网+”时代下,档案编研工作的开展应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开阔视野,使网络传播、档案编研、成果发布等有机结合,促使编研质量发生质的飞跃。要加强信息安全性保护力度,设计制作一套严密的档案编研安全防护系统,从根本上杜绝隐私的泄露和安全问题的产生。与此同时,还要制定一套安全合理的档案编研工作的使用机制,从使用人员方面防范各种风险的产生。另外,还通过各种杀毒软件、定期检查计算机系统等方式,全面提高档案编研工作质量。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基于校园文化视觉的高校档案编研工作研究”(SWU1609139)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档案馆)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1: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