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复方樟柳碱治疗继发性缺血性眼底病的应用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评价
范文

    武彬

    

    【摘要】 目的 讨论复方樟柳碱治疗继发性缺血性眼底病的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 90例

    继发性缺血性眼底病患者, 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组及B组, 各45例。A组患者给予复方樟柳碱治疗, B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满意度。结果 A组总有效率97.8%高于B组的77.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389, 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4%低于B组

    的17.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50, P<0.05)。A组满意度95.6%高于B组的8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75, P<0.05)。结论 复方樟柳碱治疗继发性缺血性眼底病具有明显的效果, 应该在临床上被有效运用。

    【关键词】 复方樟柳碱;继发性缺血性眼底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33.071

    继发性缺血性眼底病是临床眼科常见的疾病之一, 由于人体眼部血管发生病变而造成了眼底血液循环障碍[1]。外部症状表现为眼球充血伴随压迫痛感, 眼底发生出血及异常, 不仅对患者造成视觉障碍, 同时也会引发其生理上的痛苦, 使患者情绪不稳。该种疾病发展速度快, 因此, 如果不尽早接受治疗, 很容易发展为更严重的病情。本文就继发性缺血性眼底病的治疗及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做了本次实验, 以复方樟柳碱作为观察药物, 以寻找更好的治疗途径。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在本院2018年12月~2019年6月内抽取90例临床诊断为继发性缺血眼底病的患者作为治疗对象, 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年龄25~70岁, 平均年龄(48.62±7.95)岁;男48例, 女42例;其中, 视网膜动脉阻塞患者25例, 外部挫伤引发的眼底病患者46例, 由并发症引起的缺血性眼底病变患者19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组及B组, 各

    45例。A组患者平均年龄(48.99±4.62)岁;B组患者平均年龄(48.25±4.2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在臨床症状上均有不同程度的眼底出血及视乳头水肿现象, 部分患者的视乳头颜色发生明显变化, 同时伴有视网膜出血现象。本次实验排除先天性失明患者, 肝、肾脏疾病和严重性过敏、精神障碍的患者, 所有参加研究的患者均征得本人同意, 且年龄差异不大, 身体状况差异在区间范围内。

    1. 2 方法

    1. 2. 1 B组 给予患者常规药物治疗。神经营养药物如甲钴安(0.5 mg/次、3次/d)、维生素B1(1.5~3.0 mg/d)药物支持, 同时给予患者扩血管药物等药物支持, 如α受体阻滞剂

    (5 mg/次、2次/d)。

    1. 2. 2 A组 给予患者复方樟柳碱注射治疗, 使用2 ml复方樟柳碱对患者的颞浅静脉旁边给予皮下注射, 1次/d, 以14 d周为1个治疗疗程, 连续治疗3个疗程。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电话回访的方式对治疗后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 统计两组治疗结果。

    1. 3. 1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判定标准:治愈:患者视力从原来的无光感变为≥0.1, 或视力指标从治疗前上提升≥0.2、视力检测表增加4行, 患者的视野缺损率高于治疗前40%;显效;患者视力从原来的无光感变为≥0.05, 治疗前的视力指标在原有基础上提升≥0.1, 或者视力检测表增加3行, 患者的视野缺损率高出治疗前20%~40%;有效:患者视力从原来的无关感变为≥0.03, 治疗前的视力指标在原有基础上提升2级, 或者视力检测表增加1~2行;无效:患者与治疗前相比, 光感度无任何提升, 视力指标无任何提升。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3. 2 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不良反应包括暂时性黄视、肠胃不良反应、肝功能异常。

    1. 3. 3 比较两组满意度 以治疗效果及治疗后的康复时间为满意度调查依据, 即非常满意:91~100分;较满意:71~

    90分;一般满意:60~70分;不满意:<60分。满意度=(非常满意+较满意+一般满意)/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A组患者治愈29例(64.4%), 显效9例(20.0%), 有效6例(13.3%), 无效1例(2.2%), 总有效率为97.8%;B组患者治愈16例(35.6%), 显效8例(17.8%), 有效11例(24.4%), 无效10例(22.2%), 总有效率为77.8%。A组总有效率高于B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389, P<0.05)。

    2. 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A组患者出现肠胃不良反应2例(4.4%), 肝功能异常0例, 暂时性黄视0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B组患者出现肠胃不良反应7例(15.6%), 肝功能异常0例, 暂时性黄视1例(2.2%),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8%。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B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50, P<0.05)。

    2. 3 两组满意度比较 A组患者非常满意32例(71.1%), 较满意8例(17.8%), 一般满意3例(6.7%), 不满意2例(4.4%), 满意度为95.6%;B组患者非常满意14例(31.1%), 较满意7例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19:4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