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300例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临床报告分析 |
范文 | 刘学真 【摘要】 目的 分析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报告, 为安全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并出现不良反应的300例患者, 观察分析所有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不同头孢菌素类药物性分析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不同给药方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联合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不良反应预后情况。结果 300例患者中不良反应累及皮肤系统的患者明显多于其他系统, 共143例, 占比为47.67%, 临床表现为皮肤过敏、皮疹、瘙痒等;累及消化系统共67例, 占比为22.33%, 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累及神经系统共31例, 占比为10.33%, 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等;累及循环系统共33例, 占比为11.00%, 临床表现为心律不齐等;累及泌尿系统的患者最少, 共26例, 占比为8.67%, 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血尿等。结果表明, 皮肤系统的不良反应的占比显著高于其他系统。头孢曲松钠引起不良反应最多, 占比为51.67%(155/300);头孢呋辛引起不良反应次之, 占比为30.33%(91/300);头孢他啶引起不良反应占比为10.00%(30/300);头孢克肟引起不良反应占比为5.67%(17/300);头孢氨苄引起不良反应最少, 占比为2.33%(7/300)。结果表明, 头孢曲松钠引起的不良反应占比明显高于其他药物。静脉注射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占比为61.33%(184/300);口服给药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占比为24.33%(73/300);其他给药方式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占比为14.33%(43/300)。头孢曲松钠联合乙醇类药物引起不良反应占比为51.33%(154/300);头孢唑林钠联合利尿剂引起不良反应占比为22.33(67/300);头孢克洛联合抗酸药引起不良反应占比为16.33%(49/300);其他联合用药引起不良反应占比为10.00%(30/300)。在患者因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产生不良反应之后, 均立即停止使用该类抗菌药, 改用其他种类药品进行抗菌治疗, 同时进行对症处理, 患者不良反应均得到控制, 消失或痊愈, 无一例患者死亡。结论 头孢菌素类药物在使用时会引起不良反应, 增加患者痛苦, 因此临床用药时应严格掌握药物用量和用药时间, 用合理的治疗方案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关键词】 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预后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33.082 作为临床最常见、常用的光谱抗菌药物, 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临床使用非常广泛, 其抗菌谱比青霉菌素类更广, 引起过敏的几率低, 常用于金葡菌、化脓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白喉杆菌、肺炎杆菌、变形杆菌和流感杆菌等引起的严重感染[1-3]。随着医学的发展, 头孢菌素类药物种类不断增多, 其作用已经由第一代仅对革兰阳性菌的抑制作用升级至第四代广谱抗菌, 并且半衰期也随之变长, 但临床用药时仍有不合理情况发生。在使用期间, 患者的不良反应可能与其使用药物的种类、剂型、给药方式相关, 因此不良反应可能较为轻微, 也可能较严重, 甚至影响机体正常菌群, 引起继发感染, 导致患者死亡[4, 5]。有些不良反应还可能引起多系统疾病, 如皮肤系统、消化系统等[6, 7]。因此, 需要医护人员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 控制用药剂量和用药周期, 减少对患者机体损害。本研究以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病例报告为例, 对头孢菌素类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累及系统、症状表现以及导致不良反应的药物类型、预后情况、不良反应的产生与给药方式的关系等进行了探讨,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于2018年1月~2019年6月本院发生的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3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选病例均符合药物不良反应的判定标准且临床资料完整, 其中男162例, 女138例;年龄15~81岁, 平均年龄(47.5± 11.2)岁;平均体重(54.8±9.4)kg;头孢菌素类药物使用周期7~21 d, 平均头孢菌素类药物使用周期(14.3±3.5)d。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且此次研究报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 2 方法 将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体重、过敏史、用药原因、用药名称及剂型、用药方法、用药剂量、用药时间及频率等详细记录在本院自制的《头孢菌素类药物使用情况调查表》中, 各项资料的收集采取直接询问患者、家属及主治医师, 确保所用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 1. 3 观察指标 观察分析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不同头孢菌素类型出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不同用药方式出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联合用药出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不良反应预后情况。 2 结果 2. 1 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及其临床表现分析 300例患者中不良反应累及皮肤系统的患者明显多于其他系统, 共143例, 占比为47.67%, 临床表现为皮肤过敏、皮疹、瘙痒等;累及消化系统共67例, 占比为22.33%, 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累及神经系统共31例, 占比为10.33%, 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等;累及循环系统共33例, 占比为11.00%, 临床表现为心律不齐等;累及泌尿系统的患者最少, 共26例, 占比为8.67%, 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血尿等。结果表明, 皮肤系统的不良反应的占比显著高于其他系统。 2. 2 引起不良反應的头孢菌素类药物分布情况 头孢曲松钠引起不良反应最多, 占比为51.67%(155/300);头孢呋辛引起不良反应次之, 占比为30.33%(91/300);头孢他啶引起不良反应占比为10.00%(30/300);头孢克肟引起不良反应占比为5.67%(17/300);头孢氨苄引起不良反应最少, 占比为2.3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