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众创空间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范文

    肖志雄 王明辉

    

    

    

    摘 要 我国众创空间发展时间短、理论体系不完善。论文利用文献调查和网络调查方法,回溯和分析了国内外众创空间的演变历程和典型实践案例,发现当前我国众創空间分布区域不均、范围广泛、两极分化;众创空间理论研究主要涉及三个层面:国内外众创空间模式研究集中在运行、盈利、组织模式三个维度,共享视角下的众创空间研究聚焦于空间内部共享机制、模式及绩效评价等方面,生态系统相关的研究普遍基于生态学理论,把众创空间看作是一个层级紧密嵌套的生态圈;最后,从模式、共享、生态等角度,为我国众创空间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众创空间 创客 模式研究 共享 生态系统

    分类号 G252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9.10.010

    Research on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of Mass Maker Space Development

    Xiao Zhixiong, Wang Minghui

    Abstract Our country has a short development time and imperfect theoretical system in terms of mass maker space.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survey and network survey, this paper retrospects and analyses the evolution process and typical practice cases of mass maker space at home and abroad, and finds that the current distribution of mass maker space in China is uneven, wide-ranging and polarized.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mass maker space mainly involves three levels: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focus on mass maker space model involves three dimensions of operation, profit and organizational model, the study of mass maker spa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haring focuses on the sharing mechanism, mode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within the space, and the ecosystem-related research is generally based on ecological theory, which regards mass maker space as a closely nested ecosphere of different levels. Final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 sharing and ecolog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ass maker space in China.

    Keywords Mass maker space. Maker. Model research. Sharing. Ecosystem.

    Makerspace最早起源于欧美黑客文化,2010年被引入国内被译为“创客空间”。随着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驱动发展对于经济结构转变愈加重要。信息技术愈加深刻的引发创新模式的转变,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创新创业向着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方向发展。为顺应网络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趋势,2015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指导意见》[1]及《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2],进一步明确了众创空间的功能定位及构建原则,夯实了创新发展方向及基础。但是我国众创空间研究时间尚短、理论体系不完善,基于此,本文采用文献调研法和网络调查法,对众创空间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进展进行整理研究,并对我国众创空间发展提出建议。

    1 众创空间内涵

    众创空间并不是舶来品。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数字红利影响每个人,众创概念的提出,引发出一种新的创新模式。学者对于众创空间的内涵给出了不同的表述。有学者认为,在互联网与现代信息技术双螺旋式的互动驱动发展下,众创空间是一种新型的创新创业服务模式,具有参与式的特点,强调以大众为主体,以互联网为载体,实质上是“动机—机会—能力”模式的具体应用[3]。它的中心首先体现在全民参与,强调主体是大众。其次是面向公众开放,其主要优势是“低成本、便利化”,降低创业者在以往模式中的机会成本与风险。最后是要形成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服务[4]。有学者认为,从服务功能来看,广义上的众创空间是指能够为创新创业提供服务的实践平台,狭义上的众创空间是通过聚集多样化的创业项目及活动方式来实现多种创业资源融合,是推动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的新型孵化器[5]。有学者认为,在创新2.0的背景下,众创空间顺应网络时代创新创业的特点和需求,借鉴孵化器的运营模式,通过市场化、资本化的途径,为普通民众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了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综合服务平台[6]。有学者认为,通过将创新创意的自造与分享直接指向创业孵化的众创空间,一方面是低门槛、便利化的创新服务平台,另一方面也是集成创业培训、工商注册等一体的全方位创业服务生态系统[7]。

    综上,笔者认为,众创空间是指创新主体利用创新工具将创意孵化为产品项目的创新平台。其内涵主要包括:众创空间的创新主体应从传统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转变为普通大众;众创空间应该能够为创客主体提供创新工具,并能够进行知识分享;众创空间能够帮助创客们把创意转变为产品,实现创业项目的孵化。

    2 众创空间发展历程及其实践

    2.1 国外众创空间的发展历程及其实践

    众创1.0时代。早期的“众创空间”被称为“创客空间”。国外众创空间的早期发展一直受到DIY文化的广泛影响,原本主要是指不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自己利用身边物品完成一些修缮工作,这是广泛意义上众创运动的产生。创客杂志最早对这种活动形式进行明确定义:“真实存在的物理场所,一个具有加工车间、工作室功能的开放交流的实验室、工作室、机械加工室”[3],这种类型的空间被称为“创客空间”。全世界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创客空间,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诞生于德国柏林的混沌电脑俱乐部(Chaos Computer Club)。众创空间最初的办公场地大都租金比较低廉,比如车库和地下室。许多我们熟知的跨国公司都是孵化于车库,比如谷歌、微软、惠普、Apple等。

    众创2.0时代。伴随着3D打印机、数控技术、激光切割等硬件技术的发展,创客主体日趋大众化,更加注重创新创业。2012年,美国在国内1000多所高校引入先进的数字制造工具,打造众创空间,并且宣布6月8日为国家创客日,进一步推动了众创空间的发展,其领域涵盖了steam(Science、Technology、Engine、Art、Maths)。

    国外众创空间形式多样,主要分布在美国、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本文选取6个国外典型众创空间实践案例,从国别、服务特色两方面进行梳理分析,具体如表1所示。

    通过总结可以发现,国外典型众创空间实践案例体现出以下特点。(1) 创客大众化。国外众创空间大多实行会员制,通过收取少量会费,其会员就可以免费使用众创空间所提供的资源;通过购买课程的方式,帮助一些没有技术背景的创客实现其创意,使更多人能够走进众创空间。(2) 创客资源要素丰富,项目覆盖范围广泛。众创空间向创客提供创作要素和创业孵化服务,通过这种协同创作的过程,促使创意转变为产品。(3) 众创空间内部创业机制比较完善,创业路径比较完整,通常是在众创空间内部进行创意转换,在外部进行产量化生产。(4) 眾创空间汇集各类人才,促进知识共享。在产品研发、样品制作的过程,创客通过知识分享,来降低创意转化失败风险,激发创新创业活动热情。

    2.2 国内众创空间的发展历程及实践

    2010年创客空间被引入国内,当时国内经济正在由粗放增长向着质量效率性集约增长,政府逐渐加大对创新产业的投入,创新逐渐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引擎。2015年1月28日,国务院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提倡人人参与,使得“创客空间”向着“众创空间”发展。政府鼓励使用与创造新技术,开发新产业,促成新业态,加速传统经济向新经济转型。2015年10月,《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9]的颁布,是政府在教育领域提出的创新发展理念,STEAM的提出与实施使得创新在教育领域向着更加多元的方向发展。有学者认为国内众创空间分为四个阶段,即学习模仿、自我发展、自主创新、创新驱动,其中创新驱动阶段迎来互联网创业大潮,众创空间由此产生[7]21-24。也有部分学者把众创空间分为城市社区、图书馆类众创空间,其中上海的“新车间”是中国第一个众创空间,对于图书馆类众创空间,可分为专业与公共类、大学图书馆类众创空间[8]19-22。

    据科技部在2017年公布的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名单(国科发〔2017〕410号)[10],全国共计639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各地区的众创空间数量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众创空间地区分布上呈现区域分布广泛,但是分布不均,众创空间多集中在经济、科技比较发达的地区。

    通过抽取国内7个典型众创空间实践案例,从服务内容、工具情况进行梳理,并对各部分进行分类汇总,结果如表2所示。通过总结可以发现国内典型众创空间实践案例体现出以下特点。(1)众创空间服务内容形式多样,涉及行业丰富。在众创空间内部,不同的主体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工具、课程,体现出众创浓厚的协作性。(2)众创空间内部具有丰富的加工和开发硬件设备。众创空间通常会与高校结合,通过向高校提供硬件等创意加工设备,打造众创实验室;同时为学生提供创业平台,激发高校本身所具有的人才优势,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3)众创空间具有普惠性,普通大众可以利用工具进行创意实践。大部分的实体众创空间都会建立线上虚拟空间与创客进行互动,通过网站发布最新创客实践课程或者比赛通知,使更多的创客加入到众创空间。(4)众创空间注重协同合作,互惠共赢。众创空间与大企业结合,有利于提升众创空间内外部环境,提供多条创业路径,依托优质资源,提高创业成功率。

    3 众创空间理论研究

    3.1 众创空间模式研究

    通过文献调研发现,现阶段国内对众创空间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运行、盈利、组织三个方面。研究方法大多是采用在不同理论视角下进行模式划分或基于空间实践运行情况进行区分各种模式。

    关于众创空间的运行模式。郝均超等人认为应该大致分为6类:专业服务类、培训辅导类、媒体延伸类、投资促进类、联合办公类和综合生态类[5]。这类划分方式除了考虑运行模式之外,还把组建方式、创业服务内容作为划分标准,以国内主流众创空间在功能定位和资源配置为依据的划分结果也大致相似[11]。基于共享经济视角也可以划分为创新企业平台型、天使孵化型、垂直产业生态型三种类型[12]。根据大众创新活动的内在运营模式不同进行分类,可以分为网络社区式、实体空间式、平台众包式三种类型[13]。“互联网+”的背景下,对高校众创空间的发展模式提出“互联网+创业社团”类、“互联网+创业课堂”类、“互联网+创业实训”类、“互联网+创业孵化”类[9]。依据高校与企业在众创空间运营中角色地位的不同分为高校主导型、校企联合型、企业主导型三种类型[14]。基于商业视角,众创空间可分为物业型、综合型、专业型、天使风险投资型四种类型[15]。

    关于众创空间的盈利模式。成熟的众创空间收入来源应该主要来源于专业化的创业服务。对目前盈利方式进行分类发现:第一类是服务收费,包括租金、会员费等;第二类是投资回报,主要是天使投资、股权投资等;第三类是独立资金运营,主要包括机构基金、自筹资金等[16]。

    众创空间组织模式。基于不完全合同理论强调的剩余控制权视角构建框架,对于高校牵头成立的众创空间中,高校主导模式、企业主导模式、联合主导模式的选择与众创空间内部管理架构设计有重要关系[17];陈武等人基于组织生态理论探究了互联网时代众创空间平台的组织模式[18]。

    3.2 共享视角下的众创空间研究

    关于众创空间共享视角的研究,实证类比较少;从文献研究内容角度分析,现阶段主要集中在空间内部共享机制、模式及绩效评价等方面;以众创空间类型为切入点,图书馆众创空间共享研究文献较多。

    考虑到知识具有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在众创空间内部共享时,知识的版权保护机制建立应该要在一定程度上注重提高知识的使用效率与市场转化率;文化产品的负外部性目前主要依靠政府干预,但是应该鼓励不同背景的创业人群,通过非市场化引导文化创意对经济发展的正面作用[19]。在空间内部生态环境下有物理、虚拟、精神三个空间,借助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在SECI模型中引入“场”的概念来构建众创空间的知识共享机制,在该机制中,物理空间为知识共享“场”提供硬件支持,虚拟空间为知识共享“场”提供软件支持,精神空间为知识共享“场”提供行为引领[20];通过多形式的共享模式、主动的学习机制、具有创新催化作用的中介机制,建立完善的空间共享模型,促进空间协调发展[21];以合作的微观资源出发,共享度、人力资本水平和企业数都是影响众创空间运行绩效的主要因素。其中,共享度是最主要的因素,众创空间共享度越高,众创空间运行绩效就越高[22]。

    关于图书馆众创空间,早期资源共享方面的发展形式是图书馆联盟。通过对国外图书馆众创空间中的资源共享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国外图书馆资源共享具有联盟规模扩大化、资源共享多样化及管理模式科学化等特点[21];图书馆众创空间共享内容主要包括实体和虚拟平台、硬件设备和软件工具、信息教育和知识交流共享;众创空间建立完善的知识共享服务保障机制,應该首先是通过法律条文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其次是场地安全与环境的保护,再次是通过对服务费用的控制来保证资源投入与产出效率,最后是通过分析反馈与监督来控制服务质量[22]。

    3.3 众创空间生态研究

    关于众创空间的生态系统研究,目前国内主要研究方法是把生态学理论引入到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实现联动、开放、协同、共生等生态特征[23],在组织结构上主要突出层级多层嵌套的生态圈,内在属性主要展现开放、多元、共生;创客文化带动下的系统运行机制主要是内外联动、协调发展,为创客生态发展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而其内在演变机理主要是体现在系统各部分的竞争与合作,以此来满足各级生态圈的目标价值,以及众创空间的总体目标[24];同时使资源不断地在各部分之间进行流动,实现系统动态演化,充分发挥资源价值,激发系统创新活力。

    从创客实验室、孵化器演变到众创空间,其自身发展运转的生态模式也在不断的丰富,以满足多样化的群体需求;在经营主体与功能绩效方面,国内外生态模式发展有诸多差别[25]。知识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主要是依赖生态内的主体及其环境进行交互,并以系统结构为渠道,完成知识的分布、互动、竞争和演化的生命周期[26];创新生态系统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能够有效推动知识开放共享、空间转型升级及教育模式的变革[23],在其内部多主体共同参与,为满足各自本身价值诉求,承担不同角色,实现资源的快速流动和有效利用[27]。

    4 我国众创空间的发展建议

    4.1 多维模式研究提升众创空间内涵发展

    多种模式协同运转,有助于维持众创空间内部秩序,运行、组织、管理等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动态适应外部环境。运行模式直接改变众创空间的类型;组织模式的变化对于空间内部创新机制、共享发展程度、创业孵化路径的选择等会产生影响;内部模式的研究有利于提升其自身创业内涵发展;政策、商业环境、创客创业者的变化会对管理模式产生影响;不同类型的众创空间在管理模式上,应该依据自身特征严格把控各个创业节点,力求使空间内部各种资金、信息、人才流能够在空间内部合理流动,提高资源利用率。

    4.2 推动众创空间知识共享建设

    共享是推动众创空间的内发动力,共享程度的深入需要多方面建设。其中,空间内部各层级紧密联系,组织结构成为物质与知识传递的渠道,良好的组织架构使知识在众创空间内部能够满足多样性需求管理与分配,并能够在个体、种群、群落之间实现共享;良好的知识共享环境,能够丰富众创空间主体的可利用资源类别;众创空间资源的有效配置,能够帮助创客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老问题与新问题,达到各类创业主体共赢的目标;共享理念是引领共享行为的关键因素,是实现共享活动的本质前提。而政策及设备仅是其影响共享活动深度开展的外部影响因素,将共享理念深入创客思维,使知识在空间内实现深度共享,能够大大提高创业的孵化效率。

    4.3 多角度开拓创新创业途径

    创造新产品、新服务,实现企业孵化是各众创空间的愿景。目前空间内存在的创业途径主要是合弄制、效果逻辑、从0到1、路径创造[28];众创空间内部层级嵌套的体系结构,使创客目标更加集中。创意转换为产品,体现众创空间价值;严谨的逻辑架构和特定的路径创造,能够有效地降低行动决策所带来的危险;依托众创空间集群式的背景,各主体通过共享模式打造丰富的创业要素,比如创业机会、环境、创业者,为成果向企业转化提供支持;创业者还可以深度挖掘个体所具有的优势,比如资金、管理能力、知识储备等,从多个途径参与到创业之中[29]。

    4.4 完善众创空间生态系统建设

    生态平衡是众创空间实现和谐运转的前提。打造众创空间生态圈、完善机制建设,对于众创空间主体能够在空间内部各种机制作用下发挥其主体功能具有重要作用;众创空间内部资源的获取与流动,应该具备明确的获取方式或资源供应机制,保证创新创业者最终目标的实现;对于创业项目的选取与支持,应该建立一套客观、公正的评价机制,以保证优质资源合理分配,提高创业孵化率,打造众创空间创业口碑[30]。

    4.5 加强众创空间档案管理和利用

    早期创客是在众创空间内借助工具把创意变为现实,而现在的空间更加注重能够把想法转变为产品,实现企业孵化。在空间内部加强档案工作,把创意转变为产品过程中的隐形知识显性化,有助于促进知识流动,使创新记忆存储于载体与媒介上,使产品或者企业构建过程中所需的关键性要素能够被及时查阅、利用。多元化的档案使资源得到了高效利用,便于在组织内部实施结构改革,缓解初创企业运营压力,为企业的良性发展提供及时危险预警,同时为发展后期打造企业文化提供珍贵的文案资料。

    5 结语

    当前,众创空间更加注重成果转化,创意转换为新产品、新技术,创造了新的市场需求,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引发新业态,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目前,国内关于众创空间的理论研究较少,研究内容深度与关联度都不够深入,许多研究方面尚属空白。为推动众创空间进一步发展,学者应该积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完善众创生态理论,研究合作共享机制,深入探讨众创与众包等研究关联,研究空间运行模式来打造多途径创业路径,推动众创组织结构变革,以更好地指导国内众创空间发展。

    参考文献:

    [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EB/OL].[2018-10-09].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3/11/content_9519.htm.

    [ 2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EB/OL].[2018-10-09].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6/16/content_9855.htm.

    [ 3 ]刘志迎,陈青祥,徐毅.众创的概念模型及其理论解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2):52-61.

    [ 4 ]翟露.看国外如何“玩”转创客空间[J].信息化建设,2015(7):20-21.

    [ 5 ]李芳.创客运动的国际现状分析[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6(2):135-139.

    [ 6 ]宋刚,陈凯亮,张楠,等.FabLab创新模式及其启示[J].科学管理研究,2008,26(6):1-4.

    [ 7 ]郝君超,张瑜.国内外众创空间现状及模式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6(18):21-24.

    [ 8 ]陈敏灵,王孝孝.我国众创空间的现状与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2017(17):19-22.

    [ 9 ]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EB/OL].[2018-10-09].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

    [10]科技部关于公布2017年度国家备案众创空间的通知[EB/OL].[2018-10-09].http://www.most.gov.cn/tztg/201712/t20171227_137258.htm.

    [11]罗晓娜.共享经济模式下众创空间新型模式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8(4):58-61.

    [12]付群英,刘志迎.大众创新:内涵与运行模式[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6(2):3-10.

    [13]邓冠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众创空间发展模式构建分析[J].河南教育(高教),2018(5):106-109.

    [14]夏继阳.高校众创空间的典型模式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7.

    [15]张大权.众创空间商业模式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7.

    [16]贾天明,雷良海.众创空间的内涵、类型及盈利模式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7(6):13-18.

    [17]李双金,郑育家.高校众创空间的组织模式选择:基于控制权的视角[J].上海经济研究,2018(8):37-44.

    [18]陈武,李燕萍.众创空间平台组织模式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8(4):593-600,608.

    [19]郭璇.众创空间的创意共享机制研究:信息共享理论的视角[J].编辑之友,2015(11):45-50.

    [20]肖志雄.众创空间知识生态环境与知识共享机制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6(21):2-7.

    [21]张肃,靖舒婷.众创空间知识生态系统模型构建及知识共享機制研究[J].情报科学,2017(11):61-65.

    [22]尹国俊,倪瑛.基于产权共享的众创空间运行绩效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7(12):83-86,102.

    [23]刘芹良,解学芳.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下众创空间生成机理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12):240-247.

    [24]戴亦舒,叶丽莎,董小英.创新生态系统的价值共创机制:基于腾讯众创空间的案例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8,30(4):24-36.

    [25]解学芳,刘芹良.创新2.0时代众创空间的生态模式:国内外比较及启示[J].科学学研究,2018(4):577-585.

    [26]张肃,靖舒婷,众创空间知识生态系统模型构建及知识共享机制研究[J].情报科学,2017(11):61-65.

    [27]金淑娟,蒋合领.创新驱动的图书馆创客空间生态系统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6(4):92-95,128.

    [28]刘志迎,武琳.众创空间:理论溯源与研究视角[J].科学学研究,2018(3):569-576.

    [29]王海军,叶仁荪,王建琼.大众创业路径选择结构概念模型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7(10):22-30.

    [30]汪群.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的构建[J].企业经济,2016(10):5-9.

    肖志雄 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安徽合肥,230601。

    王明辉 安徽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安徽合肥,230601。

    (收稿日期:2018-12-28 编校:谢艳秋,左静远)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3: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