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当非遗遇见影视文化中的工匠精神 |
范文 | 行晋 摘 要:作为现代媒体传播最直接和最有效的传播来源之一,电影和电视媒体传播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许多传统媒体技术的发展,例如书籍,报纸和杂志等。在各类媒体广泛发展的现在,电影和电视媒体传播也是一种信息传播的方式。它以其丰富的内容和多种表达方法而被广泛接受。“工匠精神”是大多数人长期以来敬佩和信奉的一项精神信仰。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嘈杂的社会环境逐渐使普通大众忘却了这种精神力量。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作品;工匠精神 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工匠精神”。报告的原文如下:个性化可以使一家公司生产方式灵活,产品的质量出类拔萃,产品更加多样化。建议培养改进品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不仅体现了劳动者的耐心,专注,独特和可持续性,而且还代表了对5000年华夏大地悠久的文化历史的无限敬仰。特别是在当今社会,物质发展导致思想的便利化,而作为工匠家们,对传统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则顯得尤为重要。如何把这种精神继续发扬成为一个世纪难题,可是当工匠精神与影视传媒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相遇,问题就被轻松的解决掉了。 1 工匠精神 1.1 工匠精神的价值 “工匠精神”可以简单归结为:保持勤勤恳恳的、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始终追求完美的工作过程,坚持品质始终如一的思想,不断创新传统工艺的生产方式,凝心聚力发扬工匠精神。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众多“工匠”凝聚并发扬这些独特的品质,最终形成传统的“工匠精神”。作为世界著名的手工制造大国,“工匠精神”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但是,由于传统的社会政治组织模式的局限性以及传统观念和文化的延续,我国工匠劳动者一直处于社会分工的底层。俗话说的“士农工商”是对这种情况的真实解释。因此,他们就被认为是简单的苦力劳动者,而且被认为不具有创新能力,能力不强,头脑简单,只会重复完成简单的机械任务。所以,人们长期以来对从事手工业者抱着嗤之以鼻的态度。然而,中国古代工艺技术领先世界,正是因为工艺技术的长期积淀才创造了灿烂而闻名的中国工艺史。 1.2 工匠精神的政策 国家对“工匠精神”价值的认识主要体现在对传统工艺建筑的兴趣和支持上,虽然工匠劳动者对“工匠精神”大力宣扬发展,但这还远远不够,他们的能力有限,仅靠他们自身努力是不切实际的。成为受公众认可和尊重的工匠劳动者是少之又少的。传统手工艺品是我国最大的文化财富。除了将宝贵的文化手工艺品保留为重要的世界遗产之外,这种工艺技术更是传统文化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 当非遗遇见影视文化中的工匠精神的表现手法 当今的通信技术正在迅速发展,加速了传播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使用影视和图像传播文化的传播方式。传统的影视作品已不能限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间和空间的理解,这增加了文化在精神层面传播的可能性。因为图像传输的快速发展,对广播电视制作和电影制作有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因此,通过将现代影像和图片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电影或电视等影视作品更好地保存工匠文化艺术。 2.1 通过人物形象讲述技艺和文化 1)以人物为对象,讲述工匠技艺。传统手工艺是以人为创造者、享用着和传承者。因此,传统创作是原始起于人,人们的传统创作承载着对生活的希望。大多数传统作品都是流传下来的,他们对手工艺创作过程和结果感到非常兴奋。传统手工艺品可以不断传承,但是,仅仅依靠传承语言是不够的。这种传承方式存在部分工艺过程的疏漏,随着时间的流逝疏漏的部分会越来越多,而使用图像进行继承就可以大大减少疏漏的现象。如果在传承过程中发生了意外情况,则可以通过在影视中保留来恢复此工艺阻止其消失。在传承过程中,还展现了人类始终尊重自然,并在使用自然资源时善于利用自然的思想。 2)以人物为对象,讲述工匠文化。工匠文化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工匠文化过于抽象很难用语言表达。在制作电影和电视节目等影视作品中的过程中,它们不仅还原真实工匠技术的镜头,而且利用社会和文化含义、利用超自然的含义使观众更加容易理解。(1)很难描述中国文化的传统手工艺品在文化传承中的真正含义。但是,通过使用镜头语言来描述角色和故事,隐藏的文化便可以深深植根于人们的思想。(2)就传统手工艺而言,只有通过影像传播才能打破文化遗产的地域限制,通过这种方式改善了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传播。这样才能给传统手工艺文化带来长久深远的发展。 影视作品《非遗传人·在中国》着眼于传承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通过节目寻找,全国具有代表性的100种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通过他们的生活经验,观众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手工艺文化的存在。《无处安家的水车》这一作品不仅仅表现的是兰州水车在历史发展中的兴衰,更体现的是水车这种传统的水车工艺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随着时间的流逝,水车会变老,变旧,让人遗忘,但这种文化却是令人难忘的。这部影视作品通过水车传承人的经历再现文化,暗含我国一大部分的工艺文化仍然留存。通过镜头我们能看到水车文化的历史渊源和现状,这绝非几句话可以简单概述。这些代表黄河水车的历史和文化的影视作品,使人们重新审视这些文化带来的象征与魅力。 2.2 通过故事来传递精神高度 电影和电视剧等影视作品都是根据现实故事改编的,讲述历史文化的同时吸引当下的关注。以时代为背景,体现手工艺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促进传承。由于功利主义在我国的传播以及公众生活方式的改变,工匠技能越来越不受重视。如今,社会和国家已经开始关注工匠精神的传承及带来的作用。在欧洲,手工艺劳动被认为是净化灵魂的一种行为。工匠在生产过程中精益求精的态度和精神。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对这一价值观的理解,反而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价值观的发展和提升,从而有效地发展了国民素质和精神水平的总体改进。《上海工匠》是一部影视节目,讲述了代表上海各个地区的16位工匠的故事,介绍了令人敬仰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所代表的坚持,细心,精益求精,对社会主义文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3 通过声画语言来营造氛围 电影和电视剧等影视作品使用的声画语言营造了一种描绘言语声音和真实图像的氛围。工匠影视作品的制作过程使用影视语言来选择镜头,把握音乐节奏,叙事结构和艺术风格,它反映了多样化的功能。对于少有人知的手工艺品,用绘声绘色的声画语言比认真宣讲更容易让观众理解。同时,它会稍微影响观众的态度和行为,激发对传统创作的兴趣和热爱,使其积极参与并投资维护传统手工艺文化遗产。 影视作品《大国工匠》、《工匠达人》主要采用图像解说的方法,展现故事。从编辑的角度来看,运用蒙太奇手法给画面配以生动形象的解说词,以加速故事的发展并突出故事的精彩之处。在《工匠达人》影视作品中,记录了福岛大野屋的第六代继任者真实的生活状态。这是影视作品《工匠达人》中最真实、自然的角色。在诸多的影视作品中,对工匠的特写镜头都生动形象的表现了他们坚韧,专注,精益求精的工作状态。比如,《大国工匠》国家特级技师高凤林在进行焊接工作时,以及王津在制作宣纸时,无一不体现这种精神。这种确切的表达方式则反映出人们努力创造时集中的态度和情感。在大部分描绘工匠精神的影视作品中,大多数都使用口述历史和图像解说技术通过声音和图像进行剪辑。通常,使用文化串讲故事,可以创造一个强大的文化环境,并为观众带来强烈的代入感。 3 结语 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它是中国的重要财富。在《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国手作·木作》《传承》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目里,我们可以看到熠熠生辉的工匠精神,为了传统手工艺的发扬,他们穷极一生奉献自己,,甘愿在故宫里为修复文物而放弃外面花花绿绿的世界,这些人一起继承着“工匠精神”,这些镜头记录着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而坚守的一代一代人。 参考文献 [1]苗雨.当非遗遇见影视文化中的工匠精神[J].西部广播电视,2019(09):99-100. [2]郝国庆.用工匠精神打造中国纪录片[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8(03):134. [3]余白杨.用影视传媒传播“工匠精神”[D].四川美术学院,2018.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