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探讨献血者冷凝集素阳性血液处理流程 |
范文 | 胡海军 【摘要】 目的 探讨献血者冷凝集素阳性血液处理流程, 规范血站正确处理献血者冷凝集素阳性血液, 保证受血者输血安全, 保护献血者身体健康。方法 分析因冷凝集素阳性报废的11袋血液样本的资料。结果 7名献血者中, 共计11袋血液全部报废, 有3名献血者血液因冷凝集素阳性而导致重复报废, 7名献血者中有初次献血者也有固定献血者, 献血者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均有。电话形式回访, 能确定近期患病情况属实, 不确定或者表明近期身体健康可能献血者患病并没有明显症状。结论 加强献血者健康征询, 制定冷凝集素屏蔽规则, 能保证血液安全, 保护献血者身体健康。 【关键词】 献血者;冷凝集素;血站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36.102 我国为了保证医疗临床用血的需要和安全, 保障献血者和用血者的身体健康, 于1998年10月1日正式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 现已实施20周年有余。保证血液安全一直是血站人的追求, 血液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 成分制备技术的不断完善都大大提高了血液质量, 然而上述技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在实际工作中仍然需要不断完善。在实际工作中, 本站成分制备工作人员偶尔能遇到无法顺利完成滤白的血液, 甚至仅仅是少量血浆能通过滤盒, 对此类血液进行外观检查, 肉眼看不到明显凝块, 但轻轻转动血袋会发现红细胞呈现“沙粒状”, 如果“趁冷”显微镜下观察, 能看到红细胞有微凝集现象。37℃水浴后, 血液外观正常, 显微镜下凝集消失, 血袋连同滤盒同时37℃水浴后, 可顺利滤白。取此类血液血浆, 参考《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中冷凝集素试验操作规程[1], 冷凝集素为阳性, 效价>1∶32。现将本站2016年2月1日~2019年1月31日期间因冷凝集素阳性血液报废情况统计如下:共采集全血34506袋, 其中因冷凝集素阳性报废11袋, 报废率为0.32‰, 11袋血液来自7名献血者, 其中有3名献血者重复献血且血液报废。具体情况如下。 1 一般资料 献血者1, 女, 1964年出生, 累计献血17次, 前16次血液均合格并应用于临床。第17次献血, 因冷凝集素阳性(效价1∶256)报废处理, 经过电话回访, 献血者称献血前患支原体肺炎入院, 经治疗后出院。出院10 d后, 因看到血站缺血短信前来献血, 本站工作人员对该献血者进行健康征询时, 献血者本人并没有做特殊说明。 献血者2, 女, 1975年出生, 累计献血3次, 最近2次献血因冷凝集素阳性(效价均为1∶128)报废处理, 最后一次献血后经过电话回访, 献血者本人称并未有任何疾病。因第一次冷凝集素阳性报废没有回访, 所以具体情况未知。 献血者3, 男, 1975年出生, 累计献血5次, 最近2次献血因冷凝集素阳性(效价第一次为1:256, 第二次为1∶128)报废处理, 两次经电话回访, 献血者均表示未患任何疾病。 献血者4, 男, 1998年出生, 累计献血3次, 3次均因冷凝集素阳性(3次效价均为1∶128)报废处理。前2次未回访, 末次电话回访, 献血者本人表示身体健康, 未患任何疾病。 献血者5, 女, 1984年出生, 初次献血, 因冷凝集素阳性(效价1∶256)报废处理, 经电话回访, 献血者本人表示献血前1个多月患感冒。 献血者6, 女, 1963年出生, 累计献血24次, 最后一次献血因冷凝集素陽性(效价1∶64)报废处理, 之前23次血液均合格并应用于临床。经电话回访, 献血者本人表示身体健康, 并未患任何疾病。 献血者7, 女, 1972年出生, 累计献血2次, 2次献血均因冷凝集素阳性(第一次效价1∶512, 第二次效价1∶256)报废处理, 经两次电话回访, 第一次献血者本人称献血前1个月患感冒, 第二次献血者本人称近段时间身体健康, 未患任何疾病。 2 结果 7名献血者中, 共计11袋血液全部报废, 有3名献血者血液因冷凝集素阳性而导致重复报废, 7名献血者中有初次献血者也有固定献血者, 献血者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均有。电话形式回访, 能确定近期患病情况属实, 不确定或者表明近期身体健康可能献血者患病并没有明显症状。 3 讨论 当前的医疗技术水平不能制造出人造血液, 故临床用血是通过采集健康人体的血液并分离成不同的血液成分, 再根据相应的成分添加适当的保存液, 在适合的冷链保存后备用, 目前输血已被广泛应用于外伤性失血、严重烧伤、产后大出血以及各种大型手术等的补血治疗。健康人体内的冷凝集素效价不会对临床的血型鉴定造成较大影响, 且健康人体内的红细胞呈现为两面凹的圆饼状形态, 在正常情况下血细胞并不会凝集, 但当受到外界环境变化如温度降低等的影响, 在超过其承受界限时便会凝集, 一旦凝集的范围超过正常的范围, 则会对血型鉴定、临床输血等工作造成不良影响。在实际工作中, 冷凝集素阳性血液是否可以用于临床虽然没有明文规定, 而且也不是血站常规检测项目, 但鉴于冷凝集素阳性血液可能含有未检测的病原微生物风险, 而且冷凝集素会干扰血型鉴定[2], 干扰交叉配血[3], 对于输血有一定的风险性。血站滤白技术已经开展多年, 采用低温滤白技术恰恰能发现冷凝集素阳性血液, 冷凝集素主要为免疫球蛋白M(IgM)抗体, 存在于血浆当中, 这种冷抗体在31℃以下温度时能作用于自身的红细胞或O型红细胞而发生可逆性的红细胞凝集, 4℃凝集程度最强, 血液经4℃保存4~48 h, 然后在滤白柜2~8℃过滤, 白细胞滤器的孔径比红细胞略大, 当有凝块或冷凝集时, 滤盒被阻塞, 无法完成血液过滤, 凝块容易被肉眼发现, 进而以凝块报废, 冷凝集时外观不易被发现, 出现这种异常情况一般由血站质控人员进行鉴定。 正常人体内含有少量的冷凝集素(效价<1∶32), 阳性常见于支原体肺炎、疟疾、肝硬化、淋巴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以及冷凝集素综合征等, 且由冷凝集素引起的红细胞凝集不同于正常凝血途径而导致的血液凝固, 由冷凝集素引起的红细胞凝集表现为大小均匀的凝集小颗粒且无凝集块, 不会消耗凝血因子与血小板。一般认为, 病毒或其他微生物感染所导致的免疫反应的副产物中就有冷凝集素, 冷凝集素效价轻度增高常见于间质性肺炎、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多发性骨髓瘤等, 若冷凝集素测定效价明显升高, 并且伴有血清触珠蛋白降低与血清乳酸脱氢酶浓度升高的情况则为典型的冷凝集素综合征, 但并不是严格区分于其他感染与肿瘤的指标, 尤其不能根据此征象将其与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进行区别, 大多但克隆性的冷凝集素均有明显的溶血情况, 从而会出现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的阳性[4]。 冷凝集素综合征可使处于寒冷环境中的患者出现红细胞凝集情况并使受冷部位的血管堵塞, 从而表现出鼻、面、口、耳以及指(趾)等部位的皮肤发绀至灰白, 且伴有局部冷感、刺痛感以及麻木感[5], 而且痛觉、触觉以及温度觉均减退甚至是消失, 情况严重的患者甚至可能发生溶血性贫血与血红蛋白尿。冷凝集素综合征患者在血常规检查时有轻度贫血, 而白细胞与血小板无异常。冷凝集素高效价(>1∶1000)一般见于冷凝集素综合征, 此种患者一般不容易参加无偿献血, 在健康征询时就会发现, 另外一方面冷凝集素还是某些病毒微生物感染的代谢产物, 冷凝集素阳性且效价<1∶1000时, 而轻度增高常见于非特异性炎症、肺炎支原体感染、EB病毒感染等[6, 7]。因此对冷凝集素阳性血液的血浆进行报废处理, 悬浮红细胞理论上可制备成洗涤红细胞, 但为了安全起见, 一同报废, 避免献血者再次献血而导致血液报废, 本站在血站管理系统制定了连续2次冷凝集素阳性屏蔽机制, 避免血液的浪费, 并且对献血者而言, 此种情况不适合再次献血。 综上所述, 加强献血者健康征询, 制定冷凝集素屏蔽规则, 能保证血液安全, 保护献血者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第3版.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193. [2] 何华庆, 韩玲, 熊莉, 等. 献血者正反定型不符原因分析.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5(4):518-519. [3] 黄瑞军, 陈烨. 高效价冷凝集素对ABO血型正反定型和电子交叉配血试验的影响.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7, 38(20):2847-2849. [4] 常红. 冷凝集素对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的干扰及处理方法. 中国处方药, 2018, 16(12):152-153. [5] 李丹, 曲浩魁, 杨世明, 等. 血液高效价冷凝集素和不规则抗体对输血相容性检测的影响及对策.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2019, 35(3):262-265. [6] 王静, 徐凤娟, 叶宏辉, 等. 高效价冷凝集素对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的影响相关分析. 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 2014(3):500-501. [7] 褚笑眉, 张海燕, 刘久波. 冷凝集素对交叉配血的影响及处理分析. 臨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 2016(1):135-136. [收稿日期:2019-03-2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