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析南朝陵墓有翼石兽的风格特点 |
范文 | 摘 要:本文所讨论的南朝陵墓有翼石兽为皇帝、王侯所用。这一类石刻基本集中于同一区域(南京、丹阳地区)。本文通过对南朝四代石兽造型的分析,认为四朝陵前石兽风格传承与创新并存,并有一些小风尚在进行间隔性的流转和回溯。 关键词:南朝;陵墓石兽;风格特点 1 关于定名问题 南朝高级墓葬之前,一般都设有神道,神道有两种形式,一是从外向内,相对摆放一对石兽、一对石柱、一对石碑;二是从外向内,相对摆放一对石兽、一对石柱、两对石碑。以前一种形式多见,帝王陵前为带角石兽,不吐露舌头;王侯等贵族墓前石兽状似狮子,无角,吐露舌头。其功用在于守卫陵墓、震慑邪魔。关于南朝陵墓前有翼石兽的定名,因其本身无自铭,历史文献中对其的记载也言人人殊,故而时至今日莫衷一是。最早讨论的朱希祖先生认为“一角为天禄、二角为辟邪、总名桃拔,其无角者名符拔,或作扶拔,与桃拔同类”①同时的腾固先生则认为“帝王陵的石兽,叫做麒麟;在王侯墓的石兽,叫做辟邪。”②朱偰先生又提出“帝王陵寝……左者双角,盖为天禄,右者独角,或为麒麟。”③此后罗宗真④、林树中⑤、杨宽⑥、曾布川宽⑦等先生各自提出了自己的说法。参照各方说法,本文采取单角石兽为天禄,双角石兽为辟邪,无角石兽为狮子,因残损不能判断角数的以石兽泛称的表述来进行下文的讨论。限于文章篇幅,每朝仅选取一、两例代表。 2 南朝宋、齐、梁、陈有翼石兽的特征 2.1 南朝刘宋陵前有翼石兽 初宁陵石兽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处刘宋时期陵前石刻,此处两兽东西相对,雄兽头部残损不可知其角数。整体来看,两尊石兽兽首高昂,头部比例大,雌性头上有一角,为天禄。两者颏下皆垂长须,脖颈粗短,胸部高突丰满,翅膀采用浮雕的技法刻出,为多层鱼鳞状的小羽和5、6支横向大翎组成,翅根随前胸轮廓自然弯曲呈圆弧状,在与前肢结合处卷起如水浪的大波纹,与庞大的身躯相比,翅膀显得单薄无力。脊背近乎平直,臀部圆润,爪为五趾,四肢短粗,作行走状,显得稳健有力。总的来说这两尊石兽虽缺少生动之感,但顯得朴拙庄重。 2.2 南齐陵前有翼石兽 2.2.1 齐宣帝萧承之永安陵 永安陵前的石兽(图一)呈东西相对,此地小地名为张庄村狮子湾,或与这两尊石兽有关。整体完好的为雌性,是笔者目前所见此类题材中唯一一尊刻画出雌性生殖器的石兽。雌性头顶中央还可见角残断后的痕迹,表明这两尊石兽应该都是带角的。此两尊石兽细部由线刻和浮雕组成,头部比例较刘宋时缩小,张口瞪目,在颏下浮雕出浓密的一支胡子,于胸口出分为三绺,胡尾卷曲呈厚云朵状,前胸左右各从胡须处伸出三支卷胡,中间以阴刻细纹连接。翼所占身体的比例增大,使身体的结构更加合理,前胸高挺,自然而富有威仪。翼部翎后添加了五条似胡须的卷云条。后腿以浮雕、线刻相结合,随形体刻画出线条,显现出力量感。屁股似龟臀,从背脊到后臀饰有双流线卷云纹,线条随形体走向而变化。前足脚下踏一物,似为小兽,爪为四趾。背脊弯曲,腹部下坠,头部与背成锐角,后肢弯曲,作欲腾飞而起状,气势精悍。 2.2.2 齐景帝萧道生修安陵 此处石兽(图二)东西相对,为一雌一雄,一角的天禄为雄性,两角的辟邪为雌性。整体造型与永安陵相似,身躯更加修长,腹部没有作下坠刻画,脖子拉长,四肢更加修长,躯干粗细均匀,形体的“S”造型更为明显。较之永安陵,身体装饰更为细致复杂,臀部上还有阴刻的下凹曲线。值得注意的是,此处天禄辟邪的性别与刘宋初宁陵不相一致。 2.2.3 梁桂阳简王萧融墓 两石兽(图三)较之前述石兽体量大的多,均无角,东西相对,母狮子前还有一小兽,两狮子扬首吐舌,舌垂至前胸,颏下无胡须,胸部前突,身躯粗壮,背部平直,躯体装饰简单,翼短小。四肢无弯曲,爪为五趾。母狮子口中有四颗大獠牙,上下两排,两两相对。雄狮子似只有上面两颗獠牙。整体造型呆板朴拙,方中有圆,体态厚重,由低起位的浮雕和线刻共同塑造。其巨大的体量和硬朗的线条,显得宏伟壮观。通过与帝陵比较可以看出,这两头狮子完全没有按“S”形纤细体态去塑造。 2.3 南梁陵前有翼石兽 2.3.1 梁文帝萧顺之建陵与梁武帝萧衍修陵 梁文帝为梁武帝登上帝位之后追封的,两座陵墓都是梁武帝萧衍所修建,故而把两处陵的石兽放在一起,以便对比。 建陵前这对石兽南北相对,北侧完整石兽的腿部为后补的,南侧的头部及四肢已残,头部见有角残后的痕迹。从整体造型来看,与南齐永安陵、修安陵相似,应是承袭而来。不过在南齐的基础上又有一些新变化,如两者翼前都为月牙形,建陵的月牙形前翼所占比例变大,由鱼鳞小羽和长翎组成的后翼变短。修复后的爪也不见抬起踩物,爪有四趾。其展现出了南齐的风格同时又出现了自己一些新发展。 修陵石兽现仅存一只,坐南面北,头有两只角,应为辟邪,为雄性。头部大,胸部挺拔,腰细。前翼部分改为阴线刻的海螺纹,后翼部分变得更为窄小,与前翼不成比例,前肢的关节处伸出小飞翼在南齐时不见,但在刘宋初宁陵的石兽上有见到,两者相同的是翼部都比较小。四肢笔直无弯曲,屁股丰满圆润,整体与南齐那种纤细轻盈的流线型风格不同,呈现的是一种稳定、浑厚的风格。 2.3.2 梁简文帝萧纲庄陵 庄陵石兽仅余辟邪的前半身,坐南面北,两角已残。从残存部分可以看出,其整体风格与修陵有相似之处,整体风格仍然是稳重浑厚、缺乏动感之态。但在细节上又与修陵不同,庄陵辟邪的前翼为浮雕出的半环形,饰有四组向上微卷的长翎,鱼鳞小羽和横长翎组成的翼在整体的上部刻画,对比整个躯干,翼部所占的比例小,其前肢关节处未像修陵一样刻画有小飞翼。在辟邪的口中,四颗獠牙清晰可见,下獠牙呈尖锥状,在此前帝陵石兽中基本未见獠牙突出刻画的,而这一点与萧融墓狮子的獠牙刻画相似。 2.3.3 萧憺墓、萧景墓 萧憺墓保存较好的狮子面向西南,胸、腹下各塞有一小狮子,两个狮子下有平底座,应是被搬移过来,可能并非最初的位置。较之萧秀墓,萧憺墓的狮子更具动态。其头上部已残,吐露的舌头下浮雕出左右对称分散着的十绺胡子。头部比例大,躯干短小,翼部装饰简单,前部已风化不清,后部由横长翎组成。向前迈出的前爪下拍一物,此物已风化,原貌不清,爪为五趾。因其向前迈出的前肢伸出幅度大,前迈的后肢略微弯曲,使其在厚重的体态之中多了一分动感,灵活的态势。 萧景墓的狮子面向西南,形体高大,身上有阴刻细纹装饰,较之其他王侯墓更注重细节的刻画,吐露的舌头之下刻出卷曲的胡须,但并非萧憺墓的对称形式,显得比较随意。其翼部也以浅浮雕的形式随着翼部的轮廓装饰有卷曲纹,其翼部大小适中,不像南梁帝陵前石兽的翼部那样小,但前肢关节处仍然有小飞翼存在,四爪平放于地面,爪为五趾。与此时期王侯墓狮子相同的是,其身躯短粗,四肢作行走状,背部近乎平直,屁股圆润丰满,整体显得非常有肉质感,增强了瑞兽本身的力量感,显得庄重浑厚,有震慑力,但缺乏动势。 2.4 南朝陈陵墓前的有翼石兽 陈文帝陈蒨永宁陵,永宁陵的天禄辟邪与昭明太子墓的天禄辟邪非常相似,整体来看,头部体量大,脖子短粗,周身装饰花纹,似铠甲或织物披覆于身,四爪后跟着地,前爪抬起。口中舌头稍外伸,胡须在颏下分三缕,一侧腿前迈,作行状,前后肢都装饰有小飞翼。 3 结论 以上,通过对南朝宋、齐、梁、陈陵墓前有翼石兽的描述分析,可以看出不同时代的陵前神兽各有特征。 从天禄辟邪的造型来说,南朝宋时,躯干短粗,翼部短小单薄,脊背平直,缺乏生动之感,呈现出朴拙之风。南齐时期则一改刘宋之风,头部比例变小,躯干逐渐纤细化,脊背弯曲度增大,屁股似龟臀,整个石刻的“S”形造型越来越明显,翼部比例增大,形成了月牙形的新样式。整体风格一改刘宋时期的厚重呆板,呈现出轻盈灵动之感。南梁时期,又改变了南齐的纤瘦轻盈之风,整体形态与刘宋时期更相仿,躯干粗壮、四肢笔直、屁股圆润,但较之刘宋装饰繁多,更为细致,整体结构比例更趋合理。这时的翼部装饰除了承袭南齐的月牙形外还出现了海螺纹和其他的新样式,但翼部比例较南齐时缩小。这一时期的造像整体呈现出穩定、浑厚的风格,四肢笔直、四肢装饰小飞翼这两点与刘宋做法相近。但这一时期特别注重纹饰,发展到昭明太子墓的天禄辟邪已经周身遍布纹饰了,并且纹饰刻画精细,线条流畅,似身穿铠甲,为陵前瑞兽大增气势。南朝陈国的永宁陵的天禄辟邪与昭明太子墓非常相似,但在后肢也装饰有小飞翼。可见在承袭南梁时,也有自己的想法。从当时的社会审美风气来看,南齐时期的造像应受到“瘦骨清像”的艺术风格影响,与当时之人喜好纤细、柔美之态有关。到了南梁之时又以张僧繇的“张得其肉”为尚,很快取代了南齐的样式。而王侯墓的狮子造型从南齐以来一直变化不大,有的多是体量上的变化,纹饰除了翼部,大都不再装饰过多,显得朴实无华。 通过对南朝陵墓前有翼神兽这一题材进行分析,宋齐梁陈既存在王朝之间风格的传承。如南梁昭明太子墓和南陈永宁陵极度相似的装饰纹饰和整体造型比例;梁文帝建陵中的天禄辟邪存在着明显的南齐风格。同时也依据自己的时代喜好形成新风格。如刘宋与南齐,南齐与南梁之间天禄辟邪明显的风格差异。并且从细节来看,又可以看见小风格的流转和回溯。比如南梁昭明太子墓天禄辟邪的臀部不同于南梁时期其它帝陵天禄辟邪的丰满圆臀,而是又回到了南齐时期的龟臀,以及它翼后所跟的几条长卷翎也是南齐时流行的,南梁时仅在最早的建陵石兽上见过,其后再未见。再回到有翼石兽爪子的趾数,通过统计,通常狮爪为五趾,天禄辟邪为四趾,只有刘宋的天禄辟邪和南梁的昭明太子墓的天禄辟邪为五趾,加之昭明太子墓天禄辟邪的翼部水浪纹与刘宋时期初宁陵的天禄辟邪的翼部的水浪状纹饰非常相似,而在南梁时期帝陵前的天禄辟邪上不见,可见昭明太子墓的石兽应是受到初宁陵的影响。此外南梁整个时期翼部比例的缩小和躯干的粗壮化与刘宋时期的特征非常相似。 故而,通过这一案例的分析,可见不同时期依据不同的时代背景会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但并非完全是新创造,形成风格的过程是复杂的,传承和创新并存,一些小风尚可能在进行间隔性的流转和回溯,需要我们仔细甄别。 注释 ①朱希祖:《天禄辟邪考》,载《六朝陵墓调查报告》,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编辑委员会1935年,第183-199页。 ②腾固:《六朝陵墓石迹述略》,载《六朝陵墓调查报告》,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编辑委员会1935年,第78页。 ③朱偰:《六朝陵墓总说》,载《六朝陵墓调查报告》,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编辑委员会1935年,第98页。 ④罗宗真:《六朝陵墓及其石刻》,《南京博物院集刊》第一辑,1979年。 ⑤林树中:《南朝陵墓雕刻》,载林树中编著《南朝陵墓雕刻》,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 ⑥杨宽:《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⑦[日]曾布川宽、傅江译:《六朝帝陵--以石兽和砖画为中心》,南京出版社,2004年。 参考文献 [1]杨晓春.关于南朝陵墓神道石兽的名称问题[J].东南文化,2009(03). [2]邵磊.近百年来南朝陵墓神道石刻研究综述[J].长江文化论丛,2006(00). [3]李向宇.南朝陵墓石兽造型艺术浅析[J].文艺评论,2003(05). [4]孙湘明.从出土石辟邪看汉代与南北朝石刻艺术的差异[J].洛阳大学学报,1994(01). [5]何召锋.金陵南朝石刻遗存艺术特征分析——以萧景墓神道石刻为例[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4). [6]刘宗.中国古代辟邪造像特征与辟邪文化研究[D] ,北京工业大学,2018. [7]林树中.南朝陵墓石刻研究[J].新美术,1981(01). [8]王燕燕.南朝石遗——宋、齐、梁、陈四朝陵前辟邪石刻的渊源及其造型的发展变化[D],中央美术学院,2018. [9]徐巧慧.南京地区南朝陵墓辟邪石刻探微[J].装饰,2009(08). 作者简介 李菲(1994-),女,汉族,新疆石河子市人,考古学硕士,四川大学,研究方向:佛教考古。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