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双向兼任”机制的途径研究 |
范文 | 摘 要:管理、教学、科研是高校教学管理的三个重要领域,高校育人主体必须向以上三方面努力。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承担着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重任,其工作本身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理论研究有较高的诉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侧重教学和理论研究,其需要参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才可以更好的完成理论研究。基于此,本文从思政课教学与辅导员工作分离存在的问题和 “双向兼任”机制的途径两方面展开阐述,力图使高效育人效果取得显著性成效。 关键词: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双向兼任 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教育的主力军,其分别从理论、实践的视角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进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正是由于两支队伍育人目标的一致性,实践与理论的分离性,这使得两者存在着“双向兼任”的现实需求,而思政课与辅导员工作完全分离存在一系列问题。 1 思政课教学与辅导员工作分离存在的问题 1.1 部分思政课堂未能将大学生实际所需的思想诉求结合起来 思政课更加注重理论知识讲授,本科思政教育主要由四门必修课构成,包含《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称“原理”)。 上述课程内容涉及道德教育、国史教育、思想教育、哲学教育、法制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等,可以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化的思想教育。对于高校来说,主要通过思政课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通过国史、国情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最终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随着大数据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学生所面临的文化呈现多样性,在多样的文化中如何正确选择而不被西方文化所冲击,迫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学生急需思政课教师为其解惑,帮助其做出正确的选择。然而因为思政课教师并不熟悉辅导员工作,这使得其对于日常学生思想教育较为陌生,与大学生的“亲近感”不强烈,不了解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思想诉求和解决问题方法的诉求,因此,在理论讲授层面存在脱离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的情况,导致课堂“抬头率低”,进而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激发,从而使课堂的有效性降低,难以达到思政课堂内容的贯彻和育人的目的。 1.2 部分辅导员缺乏思想政治理论功底 高校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对象为在校大学生,这使得辅导员对大学生的生活较为了解,更加透彻全面的了解学生所面临的生活问题,这也使得辅导员在进行思政教育时更具有针对性,但更多层面是“以管代教”。辅导员一方面因所处理的事情较为繁重复杂,学院行政工作与学生工作并存,对于学生的“教育”工作相对缺乏,一定程度上只限于“管理”的层面。另一方面部分辅导员缺乏专业培训,对于辅导员工作缺乏正确的认知或者说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思想政治理论功底不深厚,在对学生教育时存在压制的现象,而不能真正“以理服人”,无法让学生自觉从内心深处理解问题的严重性以及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无法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同样的问题做出正确的选择。因此,如缺乏思想政治理论引导,将导致辅导员工作效果欠佳。 思政课教师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功底,而缺乏与学生的“亲近感”,不了解大学生实际生活中的需求;辅导员尽管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上经验丰富,但是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上功底较浅。因此,如果高校的这两支队伍能加强交流,相互取长补短,进而有机融合,将使高校的育人工作取得极大成效。 2 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工作“双向兼任”的途径 2.1 搭建“双向兼任”的人员平台 在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人员聘任方面,选择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行政能力兼具者。辅导员人员的聘任可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具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的人员的担任,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思政课教学和研究的有效衔接,如加强对辅导员教学技能的培训和科研方面的培训,可提升辅导员的理论功底。思政课教师的聘任可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具备一定行政能力且自愿参与大学生生活的人员,以参加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实践课程的课时量,增加和学生交流的机会,了解学生现阶段的诉求。 2.2 搭建“双向兼任”的培训平台 加强对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培训。思政课教师自身拥有教学的技能,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学生管理工作的经验,而辅导员自身拥有管理学生的经验,而缺乏教学的技能。因此,针对双方的不足,可展开交流和专业讲座培训,并将培训成果撰写成论文成果,提升科研能力。第一,辅导员可以积极参与到思政课教学中,进行课堂讨论,课堂点评,使思政课堂增加吸引力且用所学理论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辅导员可邀请思政教师参与主题教育班会、学生典型案例分析、校園实践活动,使得辅导员工作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支撑,更好引导学生。同时改变学生对于辅导员的传统印象,如“高级保姆”这类词语作为评价辅导员这份职业,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消磨辅导员对于辅导员这份工作的意志力以及认同感,而如果辅导员以思想政治理论为支撑,对学生的思想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学生更好的面对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强学生对于辅导员工作的理解,以及辅导员本身对于自身工作的价值认同感。第二,邀请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内专业人员展开专题讲座,针对现阶段大学生所关注的问题展开讨论和主题汇报,无论思政教师还是辅导员,接受前沿理论,使得育人效果更具有显著性。第三,思政教师与辅导员合力将交流和培训内容形成理论成果,使得研究成果更加深入。 2.3 搭建“双向兼任”的制度平台 为便于辅导员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水平,思政课教师了解大学生实际生活,学校在制度层面上,可制定相关规定。第一,制订“双向兼任”的支撑文件。制定《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交流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职责》、《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交流工作领导小组议事规则》、《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交流规定》、《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交流人员教学和科研规定》等规章制度,在制度层面确保“双向兼任”的顺利实施。第二,文件内容制定。思政课教师可以担任班级的辅导员,但以兼课为主;具备思政专业理论知识的辅导员则可以承担一定的思政课教学工作,可规定一年度课时量的上限,但主要以辅导员工作为主。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辅导员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基础深入细致开展学生工作,思政课教师以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思想问题为主题进行课堂讨论,这样“双向兼任”有助于双方育人工作的有效开展。 辅导员的工作缺乏对学生思想引导,导致对学生的说服力不明显;思想政治理论课侧重理论宣讲,缺乏对学生的交流,不了解现阶段学生的心理状态,无法将理论和实践生活结合起来。现通过“双向兼任”的途径,可弥补两者的不足之处,以形成合力,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宝强.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交流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9). [2]郑光贵,魏强.高校辅导员工作与思政课教学结合的探索与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1). [3]谭群英,何会宁.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融合建设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2). 作者简介 韩彩艳(1994-),女,山西运城人,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教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