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混合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
范文 | 摘 要:通过介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混合式教学的教学环节设计与实践,对如何充分发挥混合式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打造思政金课等方面的作用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混合式教学;实践与探索 DOI:10.12249/j.issn.1005-4669.2020.25.226 教学是一门艺术。课程的政治高度、理论深度,都需要展现出思想的温度,达到感染人、教育人的终极目标。混合式教学是目前高校授课的一种流行趋势,亦是在特殊时期大背景下的必然选择。混合式教学,是将互联网和数字媒体技术与传统的师生面授教学相结合,将“线上”教学资源与“线下”提纲挈领、答疑解惑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秉承“内容为王,形式为金”的理念,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线上”自主学习,生生、师生互動交流沟通;二是教师“线下”梳通学生思路,厘清课程脉络,师生进一步深度交流。经过精心设计,混合式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智慧教学”的 优势。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史纲》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内容跨时长,内容庞杂,叙事宏大。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手段的创新,充分发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的优势,可以更好地将《史纲》课的精髓深入学生头脑,切实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让学生明确“四个选择”,让思政课不仅有意义,并且有意思,让知识的“理性之光”入脑入心。当然,要达到应有的效果,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有精心的设计。 1 混合式教学的实践 基于超星学习通系统资源和传统教学的混合式教学由三个课程模块构成(以笔者所在的石河子大学为例)。学生成绩构成如下:线上学习占比20%,线下学习占比40%,期末考试占比40%。 线上慕课学习,选择的是首都师范大学李松林老师主讲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超星学习通教学资源。这个资源优点很多,比如知识点丰富,学生的选择性多;每一个知识点分开讲授,学生可以有重点地选择;每一段讲解时间在十分钟左右,有利于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每一段慕课视频都有配套的知识点测验题,便于学生检测自己的知识点掌握程度。此外,该慕课还包含大量的视频资源,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关注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史纲》课分为上、中、下三编,理想的状态是课前开放相关的网上慕课,敦促学生学习掌握基本史实,丰富拓展知识。在线下课堂上,教师帮助学生梳理学习思路,将各个知识点进行融汇贯通,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尤其是引导学生分析历史,在历史学习中形成“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选择”、“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等认识。 1.1 线上教学的安排及设计(形式为金) 充分利用线上教学资源不是事无巨细,面面俱到,而是掌握重点、难点,合理取舍。首都师范大学李松林老师主讲的《史纲》慕课,涵盖了高教版教材的全部篇章,内容很细。若要求学生面面俱到,全部看完,既不科学,亦不必要。因此,我们做了如下操作: 1)根据教学计划,发布相关慕课资源。但要注意发布不是“一发了之”,而是有时间的相应要求。“时间”的限定一是为了督促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完成学习,否则不予赋分,防止有拖延症的学生一拖再拖;二是确保在线下相应课程串讲时学生确已做过重难点知识的学习。以便在线下见面课时,讲授更有针对性,更有实效性。 2)线上慕课资源发布取舍的标准:对于课本上讲得较详细的一般常识性知识点,为选择性学习;对于涉及章节的重点、难点,为必需学习项。 3)线上慕课拓展资源发布。除了发布与课本章节知识点“一一对应”的慕课资源外,还要给“兴趣浓厚”或“学有余力”的学生发布一些拓展知识的资源,这种资源包括学科相关“电子书”和相关音、视频资料的推送。 4)课程学习的即时评价与反馈。既然是“线上”的“学习”,学习当然是“苦”的,不同学生的重视程度与学习投入肯定不同。因此,在发布线上“学习”任务时,一定要与课程考核评价相结合,这包括提供必修任务单、监督考察、过程性评价。学生每完成一个任务点就会在网络后台大数据上有一个精准的反映。而且这个线上学习成绩的累积是“即时”的,从而向学生传达明确的信息——“付出”就有“回报”。这比线下教学的“秋后算账”,可以给学生更真切、更适时、更有效的“刺激”,也会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成就感”。 1.2 线下的教学和实践(内容为王) 在教学中,除了注重“形式为金”的启发引导,还要坚持“内容为王”的教学根本。学生期末要闭卷考试,考试成绩占最终成绩的40%。因此,线下教学还是强调以教材为中心,围绕课程的重难点进行。在线下教学中,教师要在进一步阐释课程重难点的过程中,打通学生前期网上学习的“任督二脉”,厘清学生思路,引导他们将“碎片化”的知识点融汇贯通,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首先说线下的教学。 1)专题讲授。结合教材,我们设计了十个专题。这十个专题基本上和教材的章节相对应。说“基本上”,是因为除教材章节本身的主要内容外,我们还将三个编综述的相关内容融入到专题里。 2)讨论。其实在线上环节,我们就有针对性地发布了相关的讨论题。同学们线上的讨论发言被设置为相互可见、相互可评。在线下,讨论主要是针对线上争论比较激烈的问题,针对重难点问题,针对焦点问题,组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辨析定论,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进行历史的分析,实现“四个选择”的入脑入心。 “讨论”对教师和学生都有很高的要求,必须在这之前做大量的“功课”。否则“讨论”就流于形式,浅尝辄止,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这个过程,是对学生历史唯物主义思维逻辑的一个强有力的锻炼,既有利于把思想较深邃学生的“火花”分享给更多的同学,也通过观念的碰撞与批判破旧立新、去伪存真,更进一步引起他们的深入探究、思考。要注意的是,这类讨论不宜过多,时间也不宜过长。在线下教学中,以“上、中、下”三编为限,安排3次即可,每次用时十分钟左右。 3)线上配套测试题的讲解。首都师范大学李松林老师的慕课每一小节都有配套的章节测验,教师可以根据后台大数据的统计,针对学生出现错误较多的题目进行针对性讲解。这是查缺补漏的一个相当有效的方法。 接着说线下的实践。 《史纲》课不是“历史课”,而是“思政课”,这个定位教师必须时时牢记和把握。线下的实践,是思政课体现立德树人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和方法。线下的实践,实际是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时事热点确定主题,由学生小组共同构思确定自己小组的着眼点,通过人物访谈、资料收集、问卷调查等方式,在分工合作的基础上,制作专题PPT。这个学习成果首先放在网络平台上让学生相互点评、打分,再经过教师的遴选,每个班挑出1-2个优秀成果在线下课程进行展示汇报。每个展示的时间控制在5-10分钟为宜。实践是最终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脱颖而出进行现场展示当然是加分项,这样可以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也包括优秀作品可以放进网上优秀作品展示区,供更多的学生,包括师弟、师妹们观摩和学习,这种示范、激励的效果更突出。) 2 混合式教学的效果和思考 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了大学生的学业负担问题,指出: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真正把“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混合式教学就是要突破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对学生合理“增负”,提升学生的学业挑战度,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对于《史纲》课而言,混合式教学就是让学生在深刻了解国史、国情的基础上,进一步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完成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的思政课重任。 2.1 效果 要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课程教学就必须要有“温度”。规范化、固定化和碎片化是慕课的特点,而整体性、生动性和即时性又是思政课的追求。要打造有“温度”的思政课,使思政课的内容真正“入脑、入心”,就需要通过混合式教學协调二者的差异性,调动各方积极性。 混合式教学不是线上、线下的“泾渭分明”,而是在必要的时候相互交叉融合,浑然一体。比如,在开放线上学习资源时,教师通过观察网上后台的学生学习数据及时提醒学生参与某方面的学习和加快某“模块”的进度。也可以在学生网上讨论陷入困境时,及时投身讨论,引导学生走出困境;在线下教学时,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适时地利用超星学习通系统的“摇一摇选人”、“抢答”、“投票”等功能,通过投屏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重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露痕迹”地点醒“开小差”的学生,活跃课堂气氛等等。通过两个学期的混合式教学的实践,学生上课的积极性确实有明显提高,突出反映在网络平台主动向老师提问的同学明显增多,而且学生提问的时间多在深夜,这也符合现在学生学习思考的现状。这说明网络这个渠道有效避免了有些同学不敢直面老师提问的尴尬,有利于他们深入思考,袒露对问题的真实看法,当然也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对历史问题的想法,有利于进一步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从期末考核的结果看,学生的期末闭卷考试的成绩也有明显的提高。学生对四个选择的认识更加深刻,对“四个自信”的认识更加清晰、坚定。 2.2 思考 混合式教学相较传统教学而言,无疑更贴近时代和当今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在特殊时期大背景下也是一种必然选择和趋势。混合式教学不是简单的“1+1”,教师“教”的过程和学生“学”的过程其实都比传统的教学和学习要求更多,挑战更大。对于教师而言,线上教学不是学习资料的“一发了之”,而是需要时时关注学生的动态,进行适时地调整、引导和提醒;对于学生而言,也不是对线上慕课资源“一刷了之”,而是带着疑惑,带着任务,带着问题去学习。这样才能有所收获,并在之后的线下教学中更有针对性地听讲,更有针对性地辨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前期的线上教学和学习,教师对学生的先期知识储备和能力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学生也对自己的关注点和薄弱点有了初步的认识。在线下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的深度和进度,始终让学生聚焦课堂,深刻把握课程的重、难点,完成教师预设的课堂目标任务。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则可以梳理、整合、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完成知识的内化。 每个人都有惰性,既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对学生而言,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除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外,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每个学习环节的“加权分”,并使他们能够“即时”看见自己努力的“果实”。对于教师而言,则应在课程系数、年终考核、评优选先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激励教师更多地进行教学法研究和实践。通过综合运用线上、线下的多种教学资源和手段,构建出多维化互动、泛在化感知、精准化评价、数据化决策、个性化引导的理想教学环节,达到思政课“润物细无声”的最高境界。 3 小结 基于超星学习通平台和传统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方面需要重点把握: 3.1 硬件要好 混合式教学要达到相应的效果,硬件设施必须足够强大。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个硬件条件对学生和教师而言,就是电子设备内存、网速等要充足、快速,能够玩转设备。对于学校而言,就是所选用的网络平台资源要丰富,功能要实用,授课教室的相关设备要齐全。 3.2 教师是关键 参与混合式教学的教师,必须经过培训,要熟练掌握硬件设备的相关功能,在授课时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混合式教学的优势充分发挥。 在《史纲课》普遍大班授课的情况下,要在混合式教学中使课堂教学和讨论顺畅、有效地开展,很好地展示实践教学成果,教师的导引是关键。教师不仅要在线上通过积极的行为,引导学生完成先期线上资源的学习,而且要在线下重难点的讲授,尤其是热点问题的讨论方面发挥关键的导引作用。 3.3 安排要合理科学 线上资源的选取和发放,线下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讨论题目的讲解和展开,都要精心选择和合理安排。这个安排包括线上资源的选择、线上资料的发放时间和截止时间,线上讨论题的安排和参与,线下课程内容选择以及深入讨论题的选择,还有实践内容的展示节奏等等。 3.4 即时全面双向激励 教师运用混合式教学,实际上付出了超出常规课堂授课的许多努力,这对授课教师是一个挑战。因此对参与混合式教学的教师要给予相应的激励,比如在课程系数上予以倾斜,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教改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对于学生而言,这种学习方式相比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听”,学生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网络资源学生学习、参与的系数,使学生可以即时看到自己学习的“成果”,更加积极、有效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2018.9.10 [2]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8.6.21 [3]余燕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混合式教学实践与评估[J].教育现代化,2019.03. [4]曲洪波,王瑜鹭.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J].文教资料,2019-15. 作者简介 肖庆华,历史学硕士,新疆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一线教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