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实体企业“空心化”的表现形式、影响因素及其解决路径 |
范文 | 摘要:实业乃立国之本,实体企业是经济发展之根。目前我国产业“空心化”问题初现,主要表现就是实体企业的空心化。因此,我们必须直面实体企业“空心化”问题,只有切实有效地解决好企业的空心化问题,才能够防止产业的空心化对国民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危害。因此,本文深入剖析实体企业“空心化”表现形式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之上为化解这一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路径,使实体企业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实体企业空心化 影响因素 解决路径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强大的实体经济是经济稳定发展的坚强后盾,也是一个国家抗击经济风险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正面临着实体经济空心化的困境,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愈发恶化,许多实体企业面临困境。2011年以来温州发生的民营企业借贷危机、老板“跑路”等都是实体经济空心化的结果。长此以往,资本流出实业部门,流向虚拟经济领域的情况不能得到合理控制,实体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必将日益突出。这将给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作为实体经济的微观组成部分,实体企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实体企业空心化问题可以认为是实体经济空心化的微观体现,局部实体企业的空心化是整体实体经济空心化的初期表现。只有解决好实体企业空心化问题才能解决好实体经济的空心化问题,进而预防整个社会的产业空心化。 1 实体企业“空心化”的表现形式 对财富中文版公布的2013年中国500强企业进行分析,入围的272家制造业企业总利润为5400亿,占500强企业总利润的25%,而17家商业银行的总利润则高达1.03万亿元,占总额的47%,虽然入围商业银行的数目只有制造业企业的6%,但是利润却几乎达到制造业企业的两倍。与世界企业500强、美国企业500强的构成相比,我国这种分布明显不合理,这也显示出我国实体企业空心化趋势。笔者总结目前我国实体企业“空心化”主要表现为:资本“空心化”、技术“空心化”、区域“空心化”三方面。 1.1 资本“空心化” 实体企业的资本空心化是目前实体企业空心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由于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金融支持不足等原因,实体企业的利润不断缩水。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金融市场高额利润。受资本的逐利性驱动,以制造业为主体的企业开始将资本由实体经济板块抽离,转向房地产等金融领域,企业的资本游离于实业之外。 温州经济发展的原始积累来源于制造业,但现在的温州却是陷入企业空心化的“重灾区”。据相关报告显示,温州仅有约30%的私人资金用于实体经济,而约70%的资金则是集中到了房地产或股票市场和民间借贷领域。温州大部分企业倾向于“离制造业”投资,同时民间资金集体流向非实体部门带来的“过度金融化”现象,导致温州实体企业的空心化。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吸引外国资本进入中国市场,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加快引进外资的速度,拓宽引进外资的渠道,引入我国制造业企业。这种外资主导型加工制造业模式为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发展进程的推进,这种模式很容易造成外资挤压本土资本的格局,从而导致本土企业空心化。 1.2 技术“空心化” 我国是世界制造中心,制造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一,2012年制造业自重占全球的19.8%。作为制造业大国,我国却不是制造业强国,主要体现就是低技术水平的加工制造业仍占据了较大比重。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希望通过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可以达到提高自身技术水平的目的。事实上,在全球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的情况下,后发地区通过引进发达地区的技术,不断模仿和创新,逐渐实现技术本土化,从而使本土制造业技术水平逐渐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是可行的。日本以及许多包括韩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都是通过这一途径实现了科技迅速进步,并逐渐摆脱对外技术依赖。但是技术引进是一把“双刃剑”,会产生对本土技术的“挤出效应”,过度依赖国外技术,扼杀本土技术创新能力。 我国实体企业也正面临这一困境,通过技术引进确实使我国制造业得到快速的发展,但是目前为止尚未实现真正的技术本土化,尖端技术仍旧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例如美、日、德等国家对我国汽车制造业的技术垄断,LED行业的上游核心专利技术被日亚、飞利浦、欧司朗、丰田合成、美国CREE等欧、美、日知名厂商垄断。根据郭铁成、张弛东(2012)的相关研究,我国2004年至2010年基于全球化的对外技术依存度均高于40%。[1]我国实体企业普遍对某些大型跨国公司和科技强国过度依赖,不利于实现升级转型和技术创新,也使实体企业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中立于非常不利的境地。 1.3 区域“空心化” 近年来,部分地区实体企业外迁现象显现,特别是在沿海发达地区。由于这些区域人力、土地等要素的成本不断上升,资源环境约束条件提高,大量具有外向型经济路径依赖的实体企业开始将生产加工环节迁至要素成本更加低廉的东南亚国家和中西部地区。例如,企业数目占据温州企业总数70%的鞋企业大规模的向越南、马来西亚、泰国等地转移。温州部分企业将总部和研发部门向杭州、上海等地转移,而将制造业环节迁至我国中西部地区。中低端环节的外迁是区域实现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重要路径,然而伴随着低端环节的淘汰,中高端产业却没有如愿成长起来,本土企业并没有加快实现转型升级,甚至不少企业出现因劳动力短缺、订单不足等原因而被迫倒闭。据统计仅2010年,温州就有超过2000家的企业倒闭,其中实体企业超过一半。原有产业被迫对外转移,但是却没有新兴产业填补空缺,导致了区域的实业“空心化”,是区域实体企业“空心化”的重要表现。 2 实体企业“空心化”的影响因素 影响实体企业“空心化”现象的因素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2.1 市场因素 2.1.1 实体企业利润被挤压 当前,我国实体企业面临着成本不断攀升,利润被一再压缩的困境。成本上升的压力主要来源于资源类生产要素的上升、劳动力成本上升。近年来,输入型通过膨胀原因,造成包括铁矿石、煤炭、石油等原材料、能源价格迅速提高。2003年以前,我国进口铁矿石均价基本维持在30美元/吨左右,而2011年的年均进口价达到了163.8美元/吨,涨幅超过5倍。资源类生产要素价格的飙升使相关制造业特别是原料加工行业企业的发展更加举步维艰。同时,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生活资料价格大幅上涨,劳动力成本大幅提高,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我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由2002年的12373元增长至2011年的41799元,十年间增长了三倍多,年均增长率19.0%。(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3—2012)》,据调查,国内中小企业,特别是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人工成本约占总成本的30%,而其行业平均利润率仅有3%~5%。我国实体企业的生产成本压力不断攀升,但是市场需求却无明显好转,企业利润被一再挤压,在成本—收益机制下,资金退出实体企业是市场作用的必然趋势。 2.1.2 虚拟经济部门的高额利润诱惑 实体企业空心化问题的产生往往与虚拟经济的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密切相关。虚拟经济部门的巨额回报率,是促使资本从实体部门流向虚拟部门的引力。相关数据显示,目前资本利润率为22%,房地产利润率为28%,而工业和纺织业的利润率分别仅有6.4%和4.7%(庄聪生,2012)。[2]在资本逐利性作用下,企业也为逃避实体部门发展的困境,将资本投入到投资周期更短、投机性更强、投入收益更高的房地产、资源投机、金融借贷等领域虚拟经济领域,逐渐放弃主营业务。同时,大量资金集中到楼市、股市,虚拟资产的价格被放大,企业账面利润率提高,实体经济萎靡,在这种不断地循环累计作用下,进一步促使投资由实体部门转向虚拟部门,致使实体企业空心化进一步加剧。 2.1.3 内需不足 需求不足会使实体企业产能过剩,严重制约企业投资热情。为应对这样的状况,企业会大量减产,从而出现闲置资源。市场自动调节,资金逐利而流向金融市场。根据BvD数据的统计分析,2011年我国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GDP)为33.78%,不仅远低于美国70.76%的水平,也低于同为金砖国家巴西的64.42%。国内消费需求增长乏力,新的消费热点尚未形成,造成国内实体企业产能严重过剩。订货情况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市场需求的情况,订货低表示目前市场需求低。《2012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报告》显示,49.3%的企业经营者法人认为目前订货“低于正常”,这一数值较2011年上升了15.6个百分点,达到近五年来的峰值。 2.2 外部因素 2.2.1 企业所处外部政策环境 税费负担沉重,政策环境不确定,是目前加强我国实体企业空心化的外部因素之一。实体经济部门的税费成本重,特别是非税收入的费用多,同时改革过程中一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具有不确定性,严重影响了企业继续投资实业的积极性。我国以流转税为主体税种,征税环节繁冗,企业税负沉重,特别是小微企业,它们大多从事创新度较低的行业,利润率原本就很低,沉重的税收更加重了它们的负担。除税收负担之外,各种费用在企业成本中也占据了较大比重。某些地方政府管理部门以检查之名摊派各种费用,更加重了企业负担。与此相比,投机性的短期交易则不存在这些问题,因此,企业更倾向于增加在虚拟经济部门的投资。 2.2.2 金融支持不足 金融体制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没有起到足够的支撑作用,是造成实体企业发展的困境的重要原因。温州的实体企业空心化进一步恶化的部分原因就在于中小企业缺少合适的融资渠道。国内中小企业融资需求超过80%,但现行金融体制下,融资难的问题却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当前我国银行结构不合理,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信贷供给倾向于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小微型企业难以从正规金融领域获得资金,只得转向地下钱庄等非正规渠道。据银监会测算,我国银行贷款主要投放给大中型企业,大企业贷款覆盖率为100%,中型企业为90%,小企业仅为20%,微型企业几乎没有覆盖。 2.3 人文因素——实业精神缺失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随着国际市场萎缩,企业利润被一再压缩,企业家发展实业的信心愈加不足。《2011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报告》显示,73.1%的企业经营者认同“目前愿意做实业的企业家越来越少”。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也均呈现下降态势,2013年第二季度分别为120.6和117.0,较2011年同期的137.9和132.4分别下跌了17.3和15.4。 过去几年间,部分从事传统制造业的企业家逐渐把投资重点转移到房地产业、银行理财与信托投资上来;有些企业则以实业为担保获得贷款用于其他领域的套利。企业家缺失实业精神,对实体经济信心不足、投入不足,企业就失去了发展实业和创新的动力。 3 实体企业“空心化”的解决路径 从世界工业化进程来看,制造业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核心部门,实体经济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我国应重视日渐凸显的实体企业空心化问题,不仅要从企业自身出发,还要加强外部引导,为实体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促使实体企业健康发展。 3.1 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和创新力,加快升级转型 对于实体企业,要摆脱困境,降低成本,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从产业链条出发,向纵向延伸,从低端制造业中走出;二是提升劳动生产率和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两方面关键都是提高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转变发展方式,以实现企业的升级转型。要重视提升企业自身的学习和再创造力,可以通过高新技术及其设备的引进和吸收,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使企业获得转型升级的动力。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培养生产、研发、管理的人才队伍,健全激励机制,为人才营造良好环境,以先进人才带动企业技术进步,使实体企业获得新的增长动力。 3.2 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增加有效需求是使得实体企业重新获得发展动力的重要因素。改善居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和潜力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使收入分配向居民倾斜;二是扩大就业,保证居民收入来源;三是加快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四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降低经济主体未来的不确定性预期和预防性储蓄;五是调节消费结构,促进居民消费增长。通过这样的措施提高消费需求,尤其低收入者的消费需求,真正实现内需的扩大。这样可以促进消费品市场的繁荣,从而有效推动实体产业的发展和延续。 3.3 政府松绑、对实体企业引导和支持 要促进实体企业的发展,鼓励企业专注于实业,国家政策就必须为实体经济“松绑”。一方面要减轻企业税负,规范费用,让利于企业。可以采取减免小微企业税收,提高营业税起征点,改变重复征税格局,推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策略,活跃市场,减轻企业负担,振兴实体经济,增长企业家信心。另一方面,应当减轻实体企业的税费负担,给予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与大型垄断国有企业在资金、资源获得和人才引进等方面同样优惠的政策。 3.4 加强金融对实体企业的支持力度 应该在防范金融风险和维持市场公平的基础上,采用通过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向制造业企业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银行贷款是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手段,但是目前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贷款难的困境,融资受阻使得企业很容易陷入“供血不足”的困境。因此可以通过政府的政策性贷款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同时加块发展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服务机制,推进金融市场对内开放,允许民间资本进入更多金融领域,拓展中小企业融资平台,积极探索和发展企业债券市场,让企业可以通过贷款、短期拆解、募集股资等多种手段融资。健全的金融体制和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为实体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郭铁成.张赤东.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究竟是多少?——基于全球化视角的测算[J].中国软科学.2012,2:35-41. [2]庄聪生.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着力点[N].人民日报,2012.3.21(7). [3]韩鑫韬.产业空心化的新特征及应对[J].中国金融,2012,20:32-33. [4]贾康.李靖.消解产业空心化倾向需要金融改革——基于温州案例的分析认识[J].中国金融,2012,20:22-24. [5]唐斯斯.增强实体经济活力遏制产业空心化[J].宏观经济管理,2012,9:40-42. [6]瞿玉杰.经济“空心化”警示实体经济亟待“松绑”[J].观察与思考,2010,12:6. [7]董杰.我国面临的“实业空心化”压力与对策[J].中国市场,2010,9:52-54. [8]周丹.王玉帅.次贷危机背景下我国产业空心化问题研究[J]. 特区经济,2012,9:254-256. [9]傅娟.温州产业空心化现状与对策探析[J].现代商业,2011,8:39. [10]王麦宁.我国产业空心化现状、原因与对策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2,11:40. [11]汪小亚.李建强.王琰.金融支持制造业振兴[J].中国金融,2012,20:27-29. [12]隋慧杰.实体经济空心化的成因与对策分析——基于温州民间借贷风波的思考[J].经济师,2012,8:183-184. 作者简介: 崔璨(1989-),女,江苏东台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企业空间组织与区域经济。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