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企业盈余管理规范化分析
范文 崔梦吟
摘要:本文从探讨盈余管理的概念入手,对企业操纵盈余管理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详细阐述了目前比较常见的操纵盈余管理的手段,并提出目前企业盈余管理的困惑,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笔者提出了企业盈余管理规范化的对策:提高企业对盈余管理的认识、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对盈余管理的监控、发挥市场约束盈余管理的作用。
关键词:盈余管理 操纵 规范化
0 引言
盈余管理是影响企业会计信息真实性的重要原因,企业操纵利润行为就属于过度的盈余管理,结果必然会造成企业会计信息的失真和品牌价值的下降,对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和投资者的利益都会造成很大的伤害。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困扰,目前对企业盈余管理的控制手段还处于比较缺乏的阶段,所以就给一些企业操纵盈余管理提供了便利,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加快企业盈余管理规范化进程。
1 盈余管理的概念
盈余管理主要是指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时所选择的的会计政策,并最终实现的结果。有时,盈余管理也是由于管理者在构建经济交易时通过判断来改变财务报告,最终导致利益相关者对公司根本经济利益的理解产生错误。盈余管理的发生都要在会计制度内进行,不允许有超越这种制度的行为,否则就被成为是利润操纵。虽然目前的法律法规对盈利管理和盈利操纵还没有做出比较明确的区分,但是完全消除盈余管理也是一种不现实的表现。
盈余管理的产生主要和市场效率、会计准则、企业外部监督、公司治理结构密切相关,盈余管理在企业运行中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所以严格控制盈余管理,会对企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盈余管理也有一定限度,一旦超过这个限度就属于违法盈余操纵行为,这是违背会计信息质量的表现,不论是对企业自身,还是对市场经济,都有很大危害。
2 操纵盈余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2.1 契约摩擦
契约摩擦是根据契约理论提出的,这种理论认为企业是由一系列契约连接而成的,是由于企业内部各契约方之间博弈的结果。盈余管理在这种契约理论下就会认为契约各方在追求利益最大化,并且契约不完全[1]。契约理论一般都被看作比较僵化的形式,和现实存在的情形会产生一定的摩擦,而盈余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产生的摩擦。
在进行盈余管理时总会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管理契约和报告规则,但是由于契约理论存在僵化性和固定性的特点,所以这些管理契约和报告规则就成为盈余管理的主要内生变量[2]。契约摩擦实际上是企业内部人员和外部人员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身为企业内部人员的大股东以一些外部人员的利益为基础,并利用各种手段来增加自己的利益,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但是这些大股东都将这种利益动机隐藏起来,如果被揭发就会遭到被侵犯利益人员的抵制。
2.2 沟通摩擦
操纵盈余现象的出现除了契约理论的刚性特质外,还和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沟通摩擦有关。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管理者往往不会向外界传递自己的全部信息,或者向外界传递的信息都属于虚假信息和错误信息。另外一方面,由于企业外部人员并没有直接参与企业的管理,所以要获取企业的相关信息往往要付出一些成本,或者由于各种因素的困扰并不能获取比较真实的企业信息。这样就会导致企业管理者和外部人员之间不能很好地流动,操纵盈余现象发生。
3 操纵企业盈余管理的手段
3.1 对企业未来经济状况作出判断
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未来经济状况主要作出的判断就是财务报告中存在的主要事项,比如企业资产预计的使用时间、企业联合交易、企业权益性投资交易、养老金、企业坏账损失、递延税款等,企业管理者都有对这些进行一定的调控,最终实现影响目前盈余的目的[3]。如果企业出现了生产经营不太稳定的状况,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对企业未来经济事项作出判断,以此来调控目前的企业利润,保证企业利润可以保持在比较稳定的水平上,这样企业就可以向外界传递关于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比较稳定的信息,增强外部人员对企业的信心,从而实现稳定企业股票的目的,达到企业大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3.2 对会计计量和确认方法作出选择
企业管理者在处理企业日常业务时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会计规则操作,并且对同一类经济业务进行处理时要选择一种会计方法,比如可以利用直线法和加速发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处理;利用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对存货计价进行处理;利用时间确认的方法对广告费、研发费、固定资产修改费进行确认等[4]。企业管理者选择不一样的方法就导致企业盈余管理的不一致。如果企业同样面临着生产经营问题,财务管理出现了问题,企业得不到银行的贷款支持,并且企业急需大量资金来解决目前的困境,企业管理者就会在这个时候调整会计政策,比如将原来使用的加速折旧法转换为直线折旧法,从而实现企业坏账损失减少的目的,为企业提供长期投资减值做好准备工作,存货计价时也要改变,同时还要对费用确定时间进行推迟,这样就可以实现企业表面的财务管理工作出现好转,让银行增加对企业的信心,最终可以从银行获取贷款。如果企业在获取银行贷款后,并将这些资金运用正当可以帮助企业渡过目前的困境,最终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对会计计量和确认方法作出选择的操纵企业盈余管理手段到目前还没有相关的理论定义,主要是因为法律法规滞后于实务的发展,但是这种方法是操纵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并且这种方法具备很强的行业特性,只是法律法规还没有这方面的涉及。
4 企业盈余管理的困惑
从企业盈余管理的表面上来看,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还处于一种比较好的状态中,但是企业在使用盈余管理,特别是操纵盈余管理时,企业大多处于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非常困难的时候,主要是通过操纵盈余管理来帮助企业渡过这个难关,往往后期会造成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下降、企业品牌价值贬低等负面影响。但是由于盈余管理在资本市场上有很大的利益激励作用,并且每个国有上市企业都属于国有控股企业,他们往往掌握着操纵盈余管理的便利,所以这样就会导致滥用盈余管理手段的发生,造成各种关联方的利益损失[5]。另外一方面,盈余管理在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上很普遍,既有大量比较合理的企业盈余管理行为,也有很多非法操纵利润的行为,但是导致盈余管理发生的原因都是企业财务出现各种问题,或者受到企业管理者追求利益最大化驱使的。由于目前很多企业的管理层对盈余管理的认识水平不高,经常在合法盈余管理和非法操纵之间没有搞清楚,最终做出很多非法行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企业在进行盈余管理时经常在合法盈余管理和非法操纵利润之间混淆,这样就导致盈余管理的发展出现瓶颈,摆在人们面前的就是如何规范盈余管理,将盈余管理限制在合法的范围内。
5 企业盈余管理规范化的对策分析
5.1 提高企业对盈余管理的认识
第一,虽然企业进行非法的操纵盈余管理是为了企业早日渡过难关,但也是不应该得到提倡的,应该明令禁止[6]。所有成功的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他们选择的方式都是合法改善企业生产经营来渡过难关,而不是使用非法操纵盈余管理的方式。另外一方面,企业使用非法的操纵盈余管理手段非法短期内可以渡过难关,但是长期来看会造成企业品牌价值和形象的下降,影响企业长期发展。
企业是否对盈余管理水平进行治理也是反映企业是否具有高素质的重要指标,所以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盈余管理的水平就需要提高企业内部人员的综合素质,从长期来看,这也是企业树立品牌价值和形象的主要表现。
第二,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目前有很多企业的监事会、董事会都没有实现比较到位的监管,有些企业的管理者还随意对企业会计信息系统进行操纵,这样就为其非法操纵企业盈余管理提供了方便,所以为了杜绝这种后果就需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主要工作包括:首先要对企业监事会、董事会的职责进行明确,保证相互间进行制衡、协调运转;其次企业要采用竞争上岗的制度,完善企业激励机制,将企业管理人员的升迁与企业利益相结合,激励他们利益障碍的消除,最终将股东们的目标变为管理者的目标。
5.2 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第一,需要完善会计准则,并且企业会计准则的完善要将国际惯例和我国市场环境特点相结合。在进一步修订企业会计准则时,要谨慎给予企业会计记录和确定的自主权,对会计信息披露进行完善,保证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空间的缩小。我国在2006年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其中对盈余管理做出了很多规定,但是由于市场经济变化太快,盈余管理又出现了新的情况,所以需要进一步加大完善力度,从而实现有效控制。经过实践证明,由于目前的会计准则还没有相应的配套法规,所以无法对其进行比较准确的理解,这样就会导致无法正当进行盈余管理。比如针对“市场和成本孰低法”,还没有相应的市场法律法规的配合,所以在具体实施中会遇到很多困难,这样就需要相关部门制定比较详细的操作准则来细化。除此之外,在会计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竞争环境的变化,做到与时俱进,会计政策要切实提高其执行的可操作性,减少概括性、方向性的空洞规定,增加细分执行操作细则的内容,通过结合企业的实际执行落实效果,合理完善相关会计政策的法律法规。
第二,要全面衡量企业的财务状况,相关监管机构要对企业的各项指标进行补充和完善,不能单纯使用比较僵硬的数据作为企业上市的主要指标,正确建立一个多方位的参考体系,实现对企业财务状况评价的科学、合理,禁止各种非法操纵盈余管理的现象。全面衡量企业财务状况要有相应法律规定,保证在法律范围内实施这些行为,保证一切企业活动可以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第三,加大企业披露力度,在对企业如何披露、会计政策的具体选择等方面要通过具体的数据来表示,并且要将这些内容写入相应的法律法规中[7]。目前有很多企业对披露的方式、界限还不太明确,主要是因为没有相应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所以导致很多企业对此不清楚,也导致很多不法分子利用这一空子操纵企业盈余管理,所以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对企业披露力度和方式的规定。
5.3 增强对盈余管理的监控
第一,要完善会计事务所的更换和聘用机制,加强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通过更换会计事务所的机制可以达到比较理性的审计结果,从企业管理层的角度来分析,对会计师事务所的更换和聘用要由企业的审计委员会来负责。在进行更换和聘用时要在附注处加上比较详细的理由,同时要对更换的次数进行限定[8]。另外一方面,针对上市企业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情况要加大披露力度,要对更换理由详细阐述,同时还要针对企业的更换记录进行披露,保证证监会能够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如果上市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之间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存在意见分歧,这样也要进行披露;如果企业更换会计师事务所后实现了好转,在进行披露时要将企业的具体方面进行详细规定。
第二,对相关实施细则进行完善,因为目前很多细则都比较抽象化,很难适应实际的操作需求,不利于对企业的盈余管理进行监管。所以为了克服这种缺陷,需要加强法律的完善,同时保证法律的可操作性。
第三,加强企业内部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建设,针对新的形式要对会计人员的技能提出新的要求,保证他们能够辨别合法的盈余管理和非法的操纵之间的界限。另外还要加强他们的职业道德建设,保证他们给企业管理者和企业外部人员传递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
5.4 发挥市场约束盈余管理的作用
在对企业盈余管理进行规范时,僵化的监管往往会导致企业被拖垮,所以为了保证企业的活力,在对其进行监控时应该保持企业经营的自主性,这时就可以加强市场对盈余管理的约束,因为市场可以发挥到其他机构所不能发挥的功能。市场对企业盈余管理的约束属于根本上的解决办法,因为只通过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加强制度建设,只是让广大投资者被动地去了解盈余管理的内涵,而利用市场约束盈余管理却是让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让企业管理者成为市场的中坚力量,这才是盈余管理规范化的治本方法。
6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企业盈余管理主要是为了度过目前企业资金困乏的局面,而契约摩擦、沟通摩擦往往会导致企业非法操纵盈余管理的行为,为了加强企业盈余管理的规范化进程,就必须提高企业对盈余管理的认识、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对盈余管理的监控、发挥市场约束盈余管理的作用,从而实现我国资本市场的稳定。
参考文献:
[1]高飞.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分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S1):47-49.
[2]王金莲.论企业盈余管理的动因和手段[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2,06:40-43.
[3]苏丛文.企业盈余管理的契约理论分析[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5,11:38-40.
[4]韩红,聂宏旭.企业盈余管理与利润操纵的区别浅谈[J].西部财会,2004,09:16-18.
[5]高翔.企业盈余管理手段剖析——以两面针为例[J].会计之友,2013,05:56-58.
[6]沈烈,张西萍.新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07,02:52-58.
[7]王谦.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博弈分析[D].山东大学,2010.
[8]李小娟.真实盈余管理与债务成本[D].新疆财经大学,2012.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8:3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