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解决对策 |
范文 | 秦洪庆 摘要:近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然而,对于那些本就是弱势群体的理工科女大学生来说,毕业无疑就是“失业”。这一现象将会给理工科女大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并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本文针对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及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理工科 ?女大学生 ?就业 ?心理问题 ?解决对策 就业是每个大学生必须面对的重大抉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大学生群体不断扩张,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对于理工科女大学生来说就业更是难上加难。因此,重视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成为社会和高校刻不容缓的工作。 1 理工科女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表现 1.1 自卑怯懦心理。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制,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只招男生,且女生不享有男大学生平等的待遇,这使得理工科女大学生对就业失去信心,打击了她们的自尊心,使她们形成“就业路上,男尊女卑”的错误理念。因此,理工科女大学生在接受面试时容易低估自己的能力,回答问题时瞻前顾后,优柔寡断,缺乏面试时必不可缺的自信,不能充分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我。这种现象就使得理工科女大学生在就业中处于劣势,自卑怯懦的心理油然而生。 1.2 依赖被动心理。当今社会虽崇尚男女平等,但由于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不少女大学生心存幻想,把希望寄托在“嫁个好丈夫”上,一味地注重外在,而忽视知识能力的积累,面对残酷的就业形势时,她们往往束手无策,处于被动。加之,大部分女大学生自小就在百般呵护中长大,依赖心理强,面对就业的各种难题,缺乏主动解决,努力竞争的意识,甚至很多女大学生因为面试时无人陪伴,而放弃面试,错失良机。此外,有些女大学生逃避就业,不主动寻找就业机会,而把希望寄托于家长、老师的介绍,这种被动地等、靠的不良心理,严重影响了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状态。 1.3 焦虑紧张心理。就业难使得理工科女大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并在求职过程中产生焦虑、紧张、急躁等心理。求职面试时缺乏耐心,希望投出一两份简历便可求得心满意足的工作,看着身边同学纷纷签约,一些女同学找到了一份很好的工作,自己却还在为工作地点、工作环境、工作薪水而焦虑。有些原本成绩优异的女大学生,由于理想和现实的反差,长期处于紧张不安、失落焦虑的状态。这些状态虽不会对日常生活造成影响,但若不及时缓解,很可能造成心理疾病,不利于理工科女大学生的正常择业,甚至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习。 1.4 攀比虚荣心理。由于女大学生具有天生心细认真的优势,故大多理工科女大学生具有优异的学习成绩,因此她们在求职过程中会有很高的期望值,过分地考虑单位性质、工作条件等。希望工作既要有面子,又要有前景;向往大城市和高薪水,却不愿意从基层做起,眼高手低。有些女大学生喜欢和别人攀比,看到有同学比自己的工作好,便想要辞职,寻找更好的工作,高不成低不就,使得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空间受到限制,人为地造成多余的就业压力。 2 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困惑的归因 2.1 社会体制因素。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及教育方式仍对女性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造成不少女大学生对自身就业的自卑心理,使得女大学生在就业中常常处于弱势。首先,很多用人单位考虑到成本以及男女性别造成的收益差距,在招聘时对女生的招收人数会进行一定的限制。此外,市场经济和社会舆论的负面影响,使得女大学生形成错误的就业观念,更加注重工作性质、经济利益等,忽视了能力的培养。最后,由于现有的就业政策和法规还未完善,劳动力市场监管不严,无法为女大学生提供平坦的就业路,加剧了理工科女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的不利处境。 2.2 高校教育因素。目前大多数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都没能很好地符合市场需求,尤其是对于理工科类学生来说,过多的学生停留在书本教育上,没有深入到实践当中,尽管有些高校安排学生进行工厂实习,但由于时间原因大部分学生仍未能从中学得太多实践经验,这就造成企业招不到急需人才,而毕业生备受就业压力找不到理想工作的现象。此外,大部分高校对于女大学生在求职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还不能做到及时疏导,且缺乏对女大学生就业心理方面上针对性的教育指导,这使得女大学生难以适应严峻的就业竞争,更使得理工科女大学生在就业中难上加难。 2.3专业特性因素。由于理工科学习的特殊性,导致理工科学生最终的工作地点和条件比较艰苦,工作时间不固定,这些客观因素给女生胜任此类工作带来重重困难。很多用人单位考虑到女生在工作岗位中的各种不便,甚至不招收女生,这加剧了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2.4 家庭因素。“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很多家长对孩子寄予厚望,然而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她们不希望让父母失望,这无疑加大了本就是弱势群体的女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有些女大学生迫于家庭经济的压力,希望找到薪水高的单位,过分地追求待遇,在求职过程中屡遭碰壁,从而产生各种就业心理困惑。 2.5 自身生理因素。女性特殊的生理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女大学生选择职业的多样性,女大学生就业后大多会面临“三M”障碍,这就是“Marriage”(结婚)、“Maternity”(生育)、“Movement”(改行)。由于结婚、生育、家庭、生理等原因造成女性的工作时间频繁中断,并且其总的工作时间比男性要少,加之用人单位需要为女员工支付生育保险费用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这些都是造成用人单位不愿招收女生的重要原因。其次,女性体力弱,感情脆弱,心理承受力差等因素,也造成了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3 解决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困惑的对策 3.1 完善法律支持与保障。当下要解决女大学生毕业难的问题,最主要的措施是制定完善的符合社会实际的就业法规,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督,消除市场对女大学生的性别歧视,建立合理、公平的就业机制;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女大学生平等就业的权益,特别是对理工类用人单位来说,应该减轻对性别的待遇差异。此外,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理工科女大学生提供用能力评定、相对平等的工作岗位,释放理工科女大学生自身的巨大能量。最后,应完善支持女性就业的生育保障制度,分担用人单位录用女大学生时所需的“自然附着成本”,减少企业的用工成本,保障女大学生就业平等的权利。 3.2 加大就业心理咨询力度。大学生在经历了三年大学生活后,不免会形成喜欢安逸、逃避困难的习惯,突然面临残酷的就业压力,很多大学生或多或少得出现一些就业心理困惑,故高校应加大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指导。在就业心理指导工作中,更应该加强对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和抗挫折教育,有针对性地引导她们客观正确的评价自己,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增强自我调节能力等,使她们能正确对待求职过程中的失利,保持良好的就业、择业心态,引导她们正确择业,顺利就业。 3.3 改善传统就业观念。随着经济的改革,社会的发展,女大学生的就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原来女性就业最集中的纺织业、批发零售业等行业,以及各种党政机关、社会团体等岗位如今已大幅减少。与此相适应,女大学生应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多从事其他岗位,尤其是理工科女大学生更应该勇于尝试,勇于展现自己。此外,各级政府应采取多种措施,强化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主体行为,坚持正确的舆论向导,通过各大媒体、互联网络的宣传和监督,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一种男女平等的氛围。 3.4 增强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业问题是男女大学生共同面对的一个难题,并非女大学生所独有,性别歧视也并非就业道路上不可逾越的障碍,然而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逐渐消除。当前,解决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困惑最主要的一方面,便是使女大学生学会自我调适,客观分析自我与现实,主动适应外界环境,有效排除心理障碍。作为理工科女大学生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来提高就业竞争力。第一要提高自身素质,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并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克服就业心理问题,从而在择业时以最好的姿态展示自己的能力,为自己争取平等的就业机会。第二要积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学会自我调节。无论是在就业还是以后的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在遭遇挫折和冲突时,学会客观分析,有效排解心理压力,有助于困难的解决,帮助大学生合理就业。第三要发挥自身优势,正确评价自己。理工科女大学生要积极发挥自身优势,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并通过积极参加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拓展知识面,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等,从而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产生有着非常复杂的原因,除了需要学校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外,理工科女大学生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认清形势,调整自己,确立多渠道就业的新意识和竞争观念,不断在思想上和技能上提升自己,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周静.工科类女大学生就业心理探析[J].科技信息,2010(15). [2]王明霞.工科类女大学生就业中常见的心理困惑及其原因与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2(67). [3]范结兵.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J].考试周刊,2010(57). [4]冯皓.当前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6). [5]陈晓娟.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困扰及其对策[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