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保密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
范文 | 摘 要 本文从分析保密工作的环境入手,解析了当前的保密形式,分析了窃密活动的特点、保密管理的现状,提出建立保密管理机制的新原则与构建新的保密机制来完善保密管理的对策建议,期望对保密工作的开展起到一定的帮助和提升。 关键词 保密管理 现状分析 对策建议 一、引言 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的作用日益突出,其重视程度也逐渐得到提升。在当今时代,对信息的掌握已逐渐成为一个国家与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于信息资源的争夺日益激烈,导致窃密事件增多。因此如何做好保密管理工作成为当前重要的课题。 二、当前保密形式分析 当前的保密形式可谓十分严峻,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已世界各国的联系也开始逐渐增多,国家的科技、军事等秘密信息开始受到威胁。同时,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调整,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企业间的商业窃密行为日渐增多,保密信息也开始受到威胁。 (一)窃密活动的特点分析 首先,窃密的指向非常的明确,国与国之间的窃密行为主要集中于军事与科技层面之中。在军事上,重点是对具备杀伤力武器的监控以及重要国防信息的盗窃,国外势力通过各种方式限制我国高科技技术的出口,同时利用各种途径获取重大科研项目的商业信息和行业科技。其次,盗密技术日益先进,无孔不入,尤其是互联网窃密技术愈演愈烈。信息时代的来临,让过去传统的纸介变为磁介质或者光介质,再加上无线通信设备的不断普及,收集泄密事件也是逐渐增多。再次,窃听人员的技术越来越高明,他们对重要的涉密人员进行电话窃听,并通过网络来解决涉密人员,窃取重要的情报。左后,窃密内容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通过对以往众多失窃案例的研究,不难发现人力情报依然是窃密者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在窃取信息之前,往往会在周边布好点,并寻找相关的内部人员,进而获取重要的信息资源。 (二)保密管理的现状分析 保密管理主要包括涉密人员管理与涉密信息的管理。对于涉密人员的管理主要包括岗位管理、保密教育与流动管理;对涉密信息的管理主要包括对信息的产生过程、信息的流动、信息的存放载体、秘密信息的销毁等进行管理。 第一,对于涉密人员的管理在我国将重点放在教育之上,但是都不够深入,多是走过场,导致相关的工作人员并未意识到保密工作的重要性。再加之部分单位保密机构设计得不合理,从事保密工作的人员多是兼职,专业人员较少,虽然领导在会议中会多次强调,但是管理理念与管理办法却未能衔接上,脱节极为严重,导致保密工作并未落实到实处。 第二,对于涉密信息的管理,在大多数的涉密机构,都有专门的房间用来存放涉密信息,对于涉密信息的保管与销毁也应该相当的完备。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大多数涉密单位对于涉密信息的管理更多的是重视对纸质载体的管理,对涉密信息的产生过程关注度不够。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已发展出了如移动硬盘灯各种移动设备来存放涉密信息,也有部分单位开始建立自己的内部网络。但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许多单位在建设办公室内部网络时并未进行保密审查,导致内网漏洞百出,存在着涉密信息泄露的情况,使得涉密信息遭到了严重的威胁。 第三,保密工作面临的困境。在我国,目前的保密管理水平偏低,在保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存在着重宣传轻实践的现象,保密部门将大多数的时间放在了保密宣传之上,如开会、听讲座、看录像,但是实际的保密措施却实施得较少。再加上保密制度的陈旧、防范措施的不足使保密工作漏洞百出,导致保密工作在许多地方都开始退化为一种说教,其保密能力也开始受到质疑。信息的保密工作不能光说不练,耍嘴皮子,还得对涉密部门开展实实在在的保密工作。在我国,保密管理体制多是建立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的,大家都愿意相信只要通过教育就能够自觉的保守秘密。这是一种防君子不防小人做法,人的自觉性是有限的,不能起到持久的效果。这样只有等秘密泄露出去了才开始寻找补救办法,当然从目前保密管理部门所拥有的职权和能够调动的范围来看,要对涉密人员进行纯管理也是不好实现的,这一系列的矛盾成为当前保密管理工作者最难解决的问题。 三、保密管理的对策分析 要解决当前保密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必须不断更新管理理念,从过去纯说教的方式中解放出来,不断建立新的保密机制与体系,重视涉密人员的管理,确保信息的安全。 (一)建立保密管理机制的新原则 保密管理机制的建立需要依托于信任管理与非信任管理两者。所谓信任管理,就是指涉密人员对于涉密信息是能够自觉保密的,它只需要通过长期的教育和定期的检查就能实现。所谓非信任管理,主要是建立在制度的基础之上的,对于接触到涉密信息的产生与流转的相关人员,认为其是不可信的,更需要对其进行管理。依据现状而言,想要对所有的人员实行非信任管理是不现实的,需要将重要的涉密信息与人员和普通的涉密信息和人员来区别附带,确保管理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要建立完善的新的保密机制,就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充分利用有限的保密资源、充分调动人员的自觉保密意识、确定重要涉密信息的绝对安全。 (二)构建新的保密机制 保密机制的建立包括基于信任的保密和基于非信任的保密两种。其中基于信任的保密工作主要是以经常性地开展教育活动为主,对于涉密单位的相关人员普及各类保密常识,并配以一些相应的保密法律法规的教育,尤其是重视一些不定期的泄密事件警示,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保密人员的保密意识。另外,对于保密工作也要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抽查,因为保密工作的管理人员和相关资源都比较有限,不能天天进行保密工作检查,而只能够在保密教育的基础之上定期的进行检查或者临时性的抽查。基于信任的保密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保密人员的自觉性,同时对于保密人员的激励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保密工作的开展,将保密工作的开展与个人利益相挂钩。对于非信任的保密,就需要对其有一些约束性的条件,如签署特殊的保密协议,通过制度来开展保密工作,对其进行全程的监督或者跟踪,记录其接触的人与事。超常管理是另外一种操作途径,主要是用来发现重要秘密的知晓范围,保证秘密流向的可靠性与方向性。 四、结语 保密管理工作是国家管理和企业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保密工作,是维护涉密信息安全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国家和企业在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保密工作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武器”,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并不断调整,确保秘密信息的安全。 (作者单位为西安飞豹空港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简介:张凌志(1982—),女,陕西人,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保密管理。] 参考文献 [1] 薛彦云.新形势下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工作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3. [2] 刘文静.政务信息公开视角下的保密工作[D].南昌大学,2013. [3] 顾香玉.新时期高校科技保密工作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甘肃科技,2007(05):1-3+44. [4] 贾兵.浅谈当前高校保密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加强和改进保密工作的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0(02):154. [5] 吴素琴,王虎强.军工企业信息安全保密工作的实践与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1(03):154-156. [6] 李力.高校保密工作中定密机制完善的思考——以《保密国家秘密法》修订为基础[J].改革与开放,2011(16):12-1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