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新常态下的公共管理的困境与出路
范文

    周婷婷

    摘 要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前社会已经迈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我国社会经济的新常态已经逐渐成为当前社会各行各业的核心表征,但通过相关调查我们发现新常态下的公共管理仍然存在了很多问题,想要做好公共管理工作就必须解决这些问题。有鉴于此,本文阐释了我国新常态的核心理念,并对此背景下的公共管理工作遇到的困境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当前困境的一些针对性建议和策略。

    关键词 新常态 公共管理 困境和出路

    新常态这一概念自被提出以来就受到了人们的强烈关注,国内外各界人士纷纷基于不同的角度来对新常态的内涵进行了阐述和界定,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新常态进行的精妙阐述更进一步促使新常态成为了一种战略性的概念,同时习总书记对于新常态这一概念的论述还很好地体现了我国新一代领导集体的治国理念。本文从经济、社会、政治、环境以及文化等方面分析了新常态下公共管理遇到的困境,并指出当前这一困境已经严重阻碍了公共管理的健康发展,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必须加快相应措施的出台和实施,为我国公共管理走出困境探寻出可行的途径。

    一、中国语境下新常态的核心内涵

    (一)经济新常态

    与其他领域比较,中国经济新常态应该是人们最为熟知的,中央也对其进行了清晰的解读和界定,我国党中央已经非常明确地指出目前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已经步入了新常态阶段,并且从“消费需求”、“市场竞争”、“出口与国际收支”等九个方面非常全面的阐明了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发生的一些改变,与此同时还提出了引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机制。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从高速增长逐渐转变为中高速增长,但同时我国经济的组成机构也在不断地进行转型优化,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比如,在新常态下,我国一大批高科技企业正在逐步崛起,以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产业已经开始逐渐取代传统产业。

    (二)政治新常态

    一个国家对社会、经济以及法治的管理是国家政治的集中表现,在现代化国家政治管理中一定包含下列几个层面:第一,国家会制定严格的制度来规范公共权力以及公共服务,这是由政府、社会以及市场三个层面来共同管理和监督的;第二,国家要依据实际国情来制定法律,并且还要符合人们的意愿,以保护人民权益作为目标来推行法制化治理;第三,国家的宪法和法律一定要具有权威性,这样才能够对违法行为形成强大的制约。所以,我国政治新常态就是指以宪法为纲领,积极推行依法治国的治国理念和基本国策,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实现我国现代化发展。政治新常态主要表现为:第一,公共权力实现制度化以及规范化的使用;第二,各种制度充分体现了民主性;第三,用法治来指导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第四,政府和其他公共组织的服务实现高效化。

    (三)社会新常态

    只有实现了法治社会新常态才可以构建法治国家的政治新常态。法治社会是一种非常稳定的社会发展形态,它能够为依法国家营造一种全民普法、懂法、信法、守法以及护法的社会化境,可以集合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维护法治社会的建设,从而有力保障依法执政以及依法治国的顺利推行。我国社会新常态主要包括下列几点:第一,全民主动弘扬依法治国、遵纪守法的精神,积极培育法治健康的社会理念,营造出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社会氛围;第二,在依法治国的框架内对社会管理体系进行创新,逐渐转变当前社会治理中的不合理现象,构建出更加有效地多层次共同管理和监督的社会管理体制。

    (四)环境新常态

    过去几十年,我国的经济实现了超高速的增长,使得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升,但与此同时,也引发了我国社会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比如“雾霾”、“食品安全”、“水污染”等。这些超过环境自然承载能力的污染问题,不但严重威胁着我国民众的生命安全,大幅度降低了我国民众的生活质量以及幸福指数,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我国的国际形象,大幅度提升了我国开展环境治理以及环境保护的政治与竞技成本。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民众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民众对于环保的需求以及期望值在不断攀升,这对政府的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更严重的是,一旦政府实现环境治理的目标或者效果不显著,那么极容易引发社会公众对于政府认同度以及信任度的降低,使社会公共部门公信力受到损害。

    (五)文化新常态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也日益增多。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的传统文化收到了外来文化严重挑战。目前,我国社会中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退,西方价值观对我国青年一代的侵袭愈来愈重,这直接导致了我国文化领域价值堕距、真空以及混乱情形的出现,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所以积极传播我国传统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文化核心内涵、引导和促进公民追求高价值的文化追求是我国文化的新常态。

    二、新常态下我国公共管理的困境

    (一)公共管理体系和治理的现代化目标和现实的差距

    近年来,虽然我国的社会公共治理体系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仍然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比如,现在我国法制建设还存在着非常明显的缺陷,还需要不断地加以改进和完善;我国民众的民主化程度较低,实现全民民主还需要我国政府、公共组织以及民众共同的努力;政府机关体制臃肿落后,运转不灵活,工作效率低下,无法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网络发展飞快,但网络中充斥着非常多的不良信息,需要有关部门出台相应的制度和规范来进行约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财富分配不均、公平性缺失等。社会治理水平的落后也在社会发展中逐渐体现了出来,例如,政府和公共组织职能不完善,办事人员思想落后,办事能力不足等,这些问题的出现致使社会治理的成效非常一般,所以可以说我国在公共管理体系与治理水平等方面与目标还有非常大的差距,急需采取有力措施来改变这种现状。

    (二)公共管理新技术多样性和实践手段单一的矛盾

    公共管理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必须要科学有效地运用各种先进技术和工具来实现。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新型技术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比如数字管理、智慧政务、风险评估、绩效管理、应急管理等技术都是非常实用的公共管理技术。这些新型公共管理技术和传统技术相比拥有着非常明显的优点,可以优化办事程序,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与这些技术受欢迎的现状相矛盾的是技术的应用现状并不尽如人意。这是因为政府为了维持稳定、突出政绩,并不积极运用先进公共技术来对进行管理,所以这些技术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这种实践手段单一的管理和应用模式更加凸显了政府公共管理水平较差的现状,长久下去甚至会引起社会公众对政府公信力的信任危机。

    (三)公共管理工作人员个体与组织意志的困境

    公共管理工作人员的个体意识和行为非常容易收到组织氛围与文化的影响,这即是应用性非常广泛的“染缸效应”。健康的组织氛围与文化会帮助公共管理工作人员养成遵纪守法、能够自我约束的良好行为;反之,不良的组织氛围也会成为工作人员违法犯罪的“温床”,激发出公共管理者“恶”的一面,将其陷入在道德困境中无法自拔,久而久之,一些公共管理工作者甚至会集体道德沦丧,引发严重的后果。近些年频繁出现的上下勾结、公共权力集体腐败的多起案件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以高官为首的腐败贪腐网络一旦形成后,就会成为孵化腐败者的温床,导致公共权利成为了腐败集团谋取私利的工具,从而导致社会公共管理偏离了法律与道德的要求,长此以往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繁荣昌盛。

    三、走出新常态下公共管理困境的对策和路径探析

    (一)不断增强公共管理组织的治理水平

    公共管理的有效开展需要社会公众、政府以及公共组织的共同努力,对于不同的管理领域来讲,公共组织、政府以及社会公众所承担的义务是不同的,但相同的是无论对于哪一个领域的管理,三者都需要做好自身需要承担的工作。在公共管理工作中政府占据着主导地位,公共管理制度和规范是由政府来统一制定的,公共组织是执行者,主要负责执行相应的制度,社会公众是协作者和参与者,同时还兼具着监督者的身份。因此,政府要积极创新,深化改革,逐步将公共管理僵硬、刻板教条的结构转变为新颖、灵活的管理结构。为了进一步确保公共管理的有效开展,政府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变:内部要建立健全严格的人才选拔和晋升机制;通过有效的绩效管理与考核来对人员的晋升、调离以及降至进行管理;加强思想道德培训和技术培训,确保公共管理工作人员拥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能够提供高水平的服务。

    (二)增强对新型公共管理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现代化的公共管理需要适度引入新型的管理技术,运用现代化的手段来对其进行管理。新型公共管理技术的引入和运用,可以有效改变公共组织内部僵化的思想以及管理模式,可以显著提升其服务效率。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的竞争逐渐加剧,落后的生产模式与经济结构必将会遭到淘汰,因此,积极进行公共管理技术的创新是非常有必要的。当前,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等技术整合形成的新型公共技术管理体系,已经大大提升了公共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

    (三)重新塑造公共管理核心的价值体系

    当前,我国社会风气非常浮躁,“金钱崇拜”、“权力崇拜”等不正当思想严重侵蚀着社会公众的价值观,对公共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我国政府应该加大对公共伦理价值核心体系的重视程度,在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基础上,大力弘扬和宣传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伦理价值体系,严肃处理违法乱纪以及以权谋私的行为。

    四、结语

    公共管理与我国民众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密切相关,它的良好开展需要我国政府、社会公众以及公共组织的共同管理和监督,即需求政府的良性工作机制、公共组织的居中协调以及社会民众的大力配合。法治和创新是我国社会主义公共管理工作开展的核心,只有在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基础上开展公共管理才可以确保民众的基本权益不会受到侵犯,才可以保障社会的公正、公平;只有合理利用现在技术对公共管理方式进行创新,才可以确保公共管理持续高效健康的运转,才可以促使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环境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为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占斌,周跃辉.关于中国经济新常态若干问题的解析与思考[J] .经济体制改革,2015(01).

    [2] 黄益平.下一个十年的改革与增长[N].经济参考报,2012-12-26.

    [3] 管清友,朱振鑫.经济新常态更需政策平常心[J].中国金融,2014(14).

    [4] 任丙强.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的环境治理:问题、挑战与对策[J].政治学研究,2013(5).

    [5] 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6] 苏曦凌.行政技术论[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2(5).

    [7] 张再生,吴云青.公民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机制与对策研究[J].理论探讨,2012(5).

    [8] 姜晓萍.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治理体制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2014(2).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3:5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