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基于ESP理论的中医英语教材编写基本原则探析
范文 任荣政 史钰
摘要:教材建设是构建中医英语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重点是探索总结对编写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基本原则与规律。本文尝试运用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ESP)理论,并结合《中医专业英语》编写实践对中医英语教材编写所特有的原则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专门用途英语;中医英语;教材;编写原则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7.09.033
中图分类号:R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7)09-0120-04
Discussion on Basic Principles of Compilation of TCM English Textbooks Based on ESP Theory - Take English for TCM as an example REN Rong-zheng, SHI Yu (Teaching Center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1203, China)
Abstract: Textbook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building TCM English teaching system and its key research point is summarizing and exploring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laws for guiding the compilation practice. This article tried to apply the theory of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and combine the compilation practice of English for TCM to explore the particular principles for compiling TCM English textbook.
Key word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TCM English; textbook; principles of compilation
科技部、國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等16个部门联合制定的《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科发社字〔2007〕77号)指出,中医药国际化的目标是要使中医药理论和实践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使中医药服务和产品逐步进入国际医药和保健主流市场,中医独特的医疗保健康复模式及其价值逐渐被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就需要切实提高广大中医药从业人员的专业外语水平与对外交流的能力。为此,我国各高等中医院校目前普遍开设了中医英语课程。中医英语教学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要素就是高质量的中医英语教材,而如何编写和选用中医英语教材则是当前亟待研究的课题[1]。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16YJC740059);上海市教委科技创新项目(14YS028);上海中医药大学第十四期课程建设重点项目(A1-K1620112);上海中医药大学探究式课程改革项目(A1-20150105);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建设项目(Z10102)
中医英语归属于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ESP)范畴。相对于普通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EGP),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教材编写是ESP课程实践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其虽与EGP教材同属于英语语言教材而具有一定的共性,但还有其自身所独有的特征和规律。深入研究和运用ESP教学理论对包括中医英语教材在内的ESP教材编写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作为《中医专业英语》编务组的主要成员,参与组织协调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专业英语》的编写工作。兹结合编写实践与中医英语的学科特点,运用ESP理论对中医英语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进行分析探讨。
1 多学科合作与行业协作
1.1 多学科人员合作编写
中医英语是与中医药专业密切相关的语言教学,因此,其教材的设计和编写除了需要中医英语教师外,还应有中医专业教师,以及中医英语方面的ESP实践者的参与。专业教师熟悉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及实际应用的基本情况,能够从专业的角度对教材中的专业内容提出建议。ESP实践者是指那些常年在实际工作中应用ESP的人士,他们的优势在于有丰富的ESP实际应用经验,熟悉相应的语言应用情境及体裁[2],因此可以对教材的设计和编写给予专业和实用的指导。
1.2 专业学会或行业协会统一组织
与EGP教材编写大都为全国大学英语教学界的权威专家组成编写团队合作编写出版统编教材的方式不同,目前包括中医英语在内的ESP教材的编写主要处于各院校各自为战的状态,缺乏统一的指导以及交流合作和资源共享。鉴于ESP各分支与某一特定的专业或行业密切相关,其语言实际应用情景及对人才专业外语的要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教材编写工作可以尝试由各专业的学会或者行业协会出面,组织本领域和英语教学领域的专家通力合作,针对本专业或行业的特点以及对人才的专业外语需求,统一编写相应的ESP教材,从而提高ESP教材的规范性和权威性。
《中医专业英语》的编写工作是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教育部全国高等中医学、中药学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由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与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组织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专业英语专家学者,经过缜密审议程序,建立规划教材编委会。编委会由来自全国十余所中医院校的具备副高以上职称的专家、学者组成,其中既有英语语言学背景的编者,也有中医专业背景的编者,部分编者同时具有两方面的专业教育背景。在中医专业背景的编者中,一部分编委自身曾长期在海外从事中医医疗实践,还有一部分编委从事针灸涉外教学工作,因此,他们非常熟悉中医英语的实际应用情景,能从中医英语实践者的角度对教材的编写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而英语语言学背景的编委大都是在中医院校长期从事中医英语一线教学工作的教师,比较了解中医院校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与学习特点。这样由不同学术与专业背景的编委合作,能够保证对学生的目标情景需求与当前英语水平有深入的认知和理解,从而确保了教材在内容上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 基于课程设置的整体定位与“一体两翼”架构
在整体定位或布局上不够清晰明确是中医英语教材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3],这也是目前国内ESP教材普遍存在的问题。ESP教材主要为ESP教学服务,因此,在ESP教材编写之前,首先需要根据课程的设置情况对教材进行整体定位。根据ESP理论,ESP可以按学习者使用语言的目的和语言环境划分为学术用途英语(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EAP)和职业用途英语(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EOP)。需要注意的是,EOP与EAP仅是对ESP最终应用领域与形式的划分,二者都具有相同的语言内核,即该专业的基本术语及特征性句式表达结构等,应该作为ESP教学的基础内容。对于中医英语这样专业性较强的ESP学科,语言内核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加突出。因此,中医英语教学可划分为以讲授中医基本术语以及句式表达的中医英语基础为主体,以EOP和EAP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架构。在课程设置上,既可设计成几门相互独立的的列课程,也可设计成一门由“基础模块+EOP模块+EAP模块”所组成的综合性课程。而中医英语教材也应按照相应课程架构进行设计:既可分别编写适应各个课程的独立教材,也可定位于综合性教材,同时涵盖上述三方面的内容并有所侧重。总之,中医英语教材在编写之初,应首先结合所应用的课程进行清晰、准确的定位与整体架构设计。
《中医专业英语》是为面向中医学研究生、七年制本科生开设的中医英语课程教学所编写。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循序渐进地向学生傳授中医英语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中医基本术语及理论的英语表达与翻译技巧,为其今后用专业英语开展临床和科研实践活动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因此,《中医专业英语》基本定位是中医英语基础教材,即以中医核心术语和基本理论的英语表达为主要内容,并适当兼顾学术应用与职业应用,其中更加偏重学术应用,以更好满足中医专业研究生从事专业研究的需要,在设置上体现出了“一体两翼”的架构。
3 专业性强度适当的选材与合理编排
3.1 专业内容强度适当的选材
在语言教材的编写中,对语言材料的选择十分重要,其直接影响到教材的质量和水准。与EGP教材相比,ESP教材编写更加强调选材的重要性。这是因为前者作为单纯的语言教材,侧重于语言本身,所选取的文章只需要满足语言教学的要求并适当兼顾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即可,选择的范围非常大;而后者作为与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专业英语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必须要依托能够反映特定专业学科内容的语言材料。而且,这些语言材料必须能够在专业内容的强度上与语言实际的使用情况保持一致,也就是符合ESP教材的“真实性”原则[4]。基于这一原则,中医英语教材从国外英文原版的中医教科书或专业论文中进行选材是比较合适的。相反,那些一般性的大众保健类型的杂志并不适合作为取材的来源,因其主题表面似乎与中医药相关,但仅能满足较低层次的一般性宣传介绍的需要,与专业性对外交流还是有一定的距离。
3.2 较完整的专业理论框架与充足的术语覆盖面
虽然提倡中医英语教材的编写从国外中医教科书中进行选材,但作为英语语言教材而不是专业教材,不可能也没必要将整本的专业教材拿来作为语言学习材料。随意选取一些国外原版教材中的章节来编写教材也是不恰当的,这样虽然能在局部上保证语言的典型性,但会丧失中医英语语言知识的完整性。ESP教材的语言必须包含学习者的学科专业中常见的词汇、句法结构和语篇功能。
涵盖本学科最基本的、主要的专业术语是ESP教材的一个基本要求。而专业术语的覆盖情况与教材涉及的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又密切相关。如中医英语教材应当包含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及经络等中医基本术语与理论的英语表达,如果缺少了其中某一部分,就无法开展相关的术语教学。所以,在中医英语教材的选材上适当体现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是必要的。这里的系统性主要是指专业框架的完整性,目的是通过“纲举目张”来尽可能多地覆盖专业术语,而不是对专业内容本身的面面俱到。
3.3 兼顾学科内容逻辑顺序
如果ESP教材选材本身有较大的随意性,在编排上必然会呈现出无序性。杂乱无章的编排会给学习者理解和掌握相关语言知识带来很大的障碍。与EGP教材单纯按照语言的难易程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编排不同,ESP教材的编排还要兼顾专业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性,即按照专业学科的知识体系逐步展开。这种学科内在逻辑顺序是学习者所熟悉的,也符合人类认知规律,因此有助于帮助学习者快速建立起对相关语言知识的认知理解框架。中医英语基础类教材应该按照中医学理法方药学科内在逻辑顺序逐步展开,而对于EAP和EOP类教学内容的编排,则可按照交际任务的类型和复杂程度,按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编排。
《中医专业英语》编写主要选材于英美国家知名中医学者有关中医基本理论的相关教课书及学术期刊的作品,在确保语言上地道、优美的同时,也保证了较强的专业性。全书的内容涵盖了中医学概况、阴阳五行理论、气血津液、脏腑理论、经络与穴位、四诊与治则、方药、针灸、推拿与功法、中医养生等主要中医理论专题,并按照中医学理法方药的逻辑顺利进行编排。此外,为了弥补单纯课文对术语覆盖面的不足,每课后的练习还补充了本单元主题相关中医术语与句子的翻译。如此,全书基本覆盖了中医学常用术语的英语表达。
4 以基于需求分析的目标情景为导向
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理论是对ESP教学具有特别指导意义的理论,其中的目标情景分析(target situation analysis)在ESP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其主要是针对学生在未来的目标职业或学业情景下的语言要求而作的分析。根据需求分析理论,ESP教学的实质就是帮助学习者从当前的语言使用状态过渡到未来目标情景下所需要达到的语言使用状态。而ESP教材作为实现这一过程的教学材料和辅助工具,自然应着眼于最终的目标情景,尽可能构建或反映出学习者未来将会面对的各种类型语言应用情景。
中医英语的目标情景包括EOP和EAP两大类,其中EOP类包括临床医患对话、查房,以及病例讨论、医疗病案书写等情景;而EAP类则包括科研文献阅读、摘要及全文写作、学术会议海报制作与学术报告等应用情景。因此,中医英语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就应以语言使用的目标情景为导向,尽可能地构建或反映出这些目标情景。需要强调指出的是,由于ESP教学本身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绝非一蹴而就。ESP教材也不可能将学习者即刻带入目标情景中,而是需要对目标情景及其需要掌握的语言技能进行必要的拆解,从而循序渐进地帮助学习者逐渐适应语言应用的目标情景。这也是需在课程设置及教材编写中体现“一体两翼”架构的原因。
作为《中医专业英语》主体的中医基本术语与理论的英语表达部分本身就是在对中医英语目标情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所确立的教学内容。此外,该教材还涉及具体的EAP与EOP目标情景。其中EAP方面,每单元第四部分中医学术英语写作分别阐述了学术论文英语写作的各个主要步骤和方面,包括论文摘要、导言、论文投稿与修改等环节,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应用专业英语撰写学术论文能力,从而为将来从事科研工作奠定语言基础。而EOP方面,教材专门附有中医英语常用临床对话部分,在话题上涉及中医理论的临床解释、中医临床常见病的医患诊疗对话及中药的煎煮方式說明等内容,方便学生进行模仿操练和实际应用。
5 输入与输出保持均衡,听说读写译能力全面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均衡的输入与输出练习并非是中医英语或ESP教材所独有的原则,而是所有二语习得类教材都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之所以在此特别强调,是因为输出训练不足是ESP教材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由于主要取材于外文专业教科书,加之受到传统的翻译式教学法影响,目前绝大多数ESP教材都是以文字材料为主的阅读型教材,在语言技能的培养上不够均衡。经过前期多年的EGP知识性学习,学生大都对这种阅读性的语言输入教学方式感到厌倦,迫切希望更多地锻炼自己的口头交际能力。
对于这个问题应辩证地分析:一方面,单纯的阅读学习方式的确不利于语言能力的均衡发展,也不利于表达能力的提高;但另一方面,由于ESP教学涉及大量专业术语等知识性的学习,如果缺少了必要的输入性练习,单纯的输出也是无源之水。因此,应该注意保持ESP教材中输入与输出的均衡性,尤其不同类型的ESP教材要有所侧重。基础类ESP教材在保证充足、高质量的书面语言输入的基础上,适当辅以听力材料及输出练习;而EAP和EOP教材则应侧重输出训练,设置各种语言交际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提高语言实际应用能力。
作为中医英语基础类教材,《中医专业英语》首先要确保学生有足够量的语言输入练习,因此,教材各单元以阅读部分为本单元的核心部分,分别包括Text A和Text B两篇文章,其中Text A为本单元的主课文,Text B在定位上为拓展性阅读,与本单元的Text A在主题上有一定关联性与拓展性。在语言输入的基础上,《中医专业英语》各单元还设置了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中医术语、短句的汉译英练习,以训练语言输出能力。为保持学生语言能力的均衡发展,每单元第一部分为听说练习,选取与本单元的主题相关的中医学方面较浅显、基本的介绍,或相关的现代医学科普及健康话题材料,听力材料短小、精炼、活泼,配合判断对错、短文填空题进行考察。在每单元第二部分中医翻译设有2个小专题,第一专题为中医术语翻译的理论与实践,主要培养学生对术语翻译的理解和掌握;第二专题则为中医经典条文的翻译与欣赏,分别选取了中医经典条文,并配有2~3个英译版本,进行比较赏析。第三部分的中医英语学术写作侧重从语言输出的角度锻炼学生的专业英语书面表达能力。附录的临床会话部分则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口语能力。总之,全书力求实现语言输入与输出训练相均衡,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语言技能。
6 结语
优秀的教材对开展ESP教学意义非凡。目前,包括中医英语在内的我国ESP教材编写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整体上还处于探索阶段。我们以ESP理论为指导,并结合中医英语的学科特点,开展了《中医专业英语》编写实践,希望所做的探索和尝试在推动相关理论研究的同时,也能对今后的编写实践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燕,徐海女,钱敏娟.中医英语教材评估标准初探[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10):100-102.
[2] 任荣政.ESP教师的标准、队伍建设及专业培养[J].教师教育研究, 2013,25(5):76-80.
[3] 兰凤利,丁年青.中医英语学科建设的重点是教材建设[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19(5):96-97.
[4] 高嘉璟.高校专门用途英语教材建设[J].外语界,2009(6):84-89.
(收稿日期:2016-07-09)
(修回日期:2016-10-04;编辑:梅智胜)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2: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