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论《论语》治国理政的智慧
范文

    曾丹

    摘 要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从侧面体现了《论语》在治国理政方面的智慧。“民为邦本”“为政以德”“政者正也”“欲速则不达”等理论层面的思想对后世治国理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在实践层面国家的兴衰更替也反映了《论语》在治国理政方面的缺憾。比如重人治,轻制度层面的建设;重德治,轻法律层面的约束。这些总结教训亦可成为一笔宝贵的财富,对当今行政体制改革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 《论语》 治国理政 为政以德

    2000多年前,孔子带领其弟子周游列国,其重要言行汇编成《论语》一书。虽短短20篇,却对做人、谋事、为官、从政等方面作出了深刻阐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论语》治国理政的智慧

    何为治国理政?从其字面意思而言就是治理国家、处理政事。在中国古代,主要是指统治者为了维护政权,对社会进行管理的一系列治国方略。《论语》有一套系统的治国理政的思想体系。

    (一)“民为邦本”的治国理政的总体目标

    “民为邦本”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民为邦本”的总体目标,就是把维护老百姓的利益作为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民众利益的增进作为治国理政的价值取向。正如孔子所言,“民不信不立”。在孔子看来民众的信任对政权的稳固起着决定性作用,民心的向背决定国家的兴衰和政权的更迭。随后,儒家思想的继承者孟子和荀子继承并发扬了《论语》“民为邦本”的思想。例如,孟子在对民众、社稷、君王三者排序时将民众排在了第一位,随后是社稷,最后才是君主,可见民众的利益在孟子心中的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荀子把百姓比作水,把君王比作船只,在荀子看来,民众就像推动船只前行的水一样,具有重要作用。孔子“民为邦本”的总体目标在当时的社会极具先进意义,也体现了《论语》在治国理政上的智慧。

    (二)“为政以德”的治国理政核心理念

    何为“为政以德”?“以”在古代汉语中有凭借、依据、运用之义,所以《论语》中提到的“为政以德”指的是运用道德的作用来试行政治统治。孔子说依据道德执政,民众会像拥护北极星一样团聚在周围,而实施德政的君主就是那个处于中心位置的北极星。在孔子看来,德政是君主维护其统治权威的关键因素。同时,对于道德机制如何发挥作用,孔子通过向其弟子阐释了德治和刑罚两种治理手段的优劣,告诉我们道德机制到底是如何发生作用的。例如《论语》中提出:“道之以德,有耻且格,道之以刑,民免而无耻。”[1]就效果而言,德政较之于行政能够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刑法的约束作用只能使民众被动地不去犯罪,效果只是一时的,不能从心理层面意识到犯罪的耻辱感。如果运用道德来感化民众,运用礼数来教化民众,民众不但能意识到犯罪是可耻的,还能主动地修正自己的行为。所以德政是一种长效机制,是一种道德自觉,强调自我修养。正如《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而后诚意正心,终能修身齐家。这同时也反映了《论语》在治国理政核心理念上的智慧。

    (三)“政者正也”的治国理政基本原则

    何为“政者正也”?就是说为官者自身品行一定要端正。在《论语》的“子路篇”,孔子不止一次强调这一点。例如,子路问孔子怎么管理政事,孔子回答“先之劳之”。意思就是说从政者首先要在品行上做出表率,只有从政者带头做,民众才会从心底服从从政者的管理。同时,孔子还进一步向我们说明了为什么从政者要带头做表率以及不这样做的后果。《论语》中提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意思是说为官者如果本身品行端正,即使不通过下命令的方式百姓也会照例去做,如果品行不端正,即使下了命令百姓也不会按照要求去做。所以,为官者的道德品质在孔子看来是非常重要的,为官者自身的一言一行就是老百姓的行動指南,只有为官者坐得端、行得正,对百姓才有信服力,同时他也引领着社会整体的风气。正如孔子所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上梁不正下梁歪”说的正是此道理。中国古代的用官制度大多崇尚举贤才,把道德品质作为考核官员的一项重要标准,这一点在《大学》中有十分明显的体现,他们认为为官者首先要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可见,为官者的道德品质是治国理政的一项基本原则。这也体现了《论语》“政者正也”的治国理政基本原则的智慧。

    (四)“欲速则不达”治国理政基本方针

    孔子在《论语》中回答他的弟子如何谋事时用了两个关键的词语:“无欲速” “不见小利”。在他看来,谋事不能一味求快,不能贪图小利,否则将一事无成。这句话从侧面体现了谋事需要遵循客观规律,切不可拔苗助长。此后,道家学派对该观点进行了完整的叙述。在老子看来万物有“道”——自然规律。所谓道法自然,就是说万事万物的演变都有一定的规律,这要求我们顺应事物发展规律而谋事。老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强调的是顺应自然界的规则而为。“欲速则不达”体现了《论语》治国理政基本方针的智慧。

    二、《论语》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

    《论语》中有大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治国理政思想观念,但同时存在我们引以为戒的教训,比如重人治,轻制度层面的建设;重德治,轻法律层面的约束。

    (一)重人治,轻制度层面建设

    虽然《论语》在政治层面,始终把百姓放在决定国家兴衰的关键位置,认为“民不信不立”,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古代社会是一种“家天下”的社会格局,君主仍然处于政治权力的中心,历代君王都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在古代中国,君主自身的贤能对国家的治理起到重要作用。贤德的君主能带来社会的安定有序,国家的富强;反之,道德品质败坏的君主则会成为一国的灾难,可能使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主要原因可以总结为人治缺乏稳定性。由于人性的复杂,我们无法绝对地评判人性的是非善恶,虽然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了“尊五美,屏四恶”的道德标准——一美:于民恩惠;二美:顺应民愿;三美:不贪图私利;四美:矜持不骄傲;五美:威严庄重。但是此标准缺乏必要的考核机制和制度层面的约定,对为官者难以起到约束作用。由于没有相应的惩罚机制,背弃此原则不用付出任何成本,所以任何人都有可能随时背离这一原则而选择于己有利的方面。同时人的道德品质也不具备稳定性,可能随着环境的变化发生改变,所以完全依靠人治而忽视制度层面的建设是不明智的。

    (二)重德治,轻法律层面的规范

    正如上文提到的《论语》强调为政以德,道德的感化在《论语》治国理政的理念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孔子实质上是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基础之上而建构的一个大同的世界,在他看来,每一个个体都应该做到“克己”“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即从个体的内在为逻辑起点,首先打造一个品格完美的个体,之后才能达到“内圣外王”,从而达到天下太平。这样看来,孔子的德治思想是过于理想化的。一方面,道德作为一种约束力,缺乏强制力。首先对于掌权者而言,道德无法保障掌权者以天下为己任,不做出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事情。由于缺乏法律的约束,掌权者的行为完全由心而定,难免因一念之差造成无法挽回的局面。其次,从百姓的角度而言,并不是每一位民众都可以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道德的教化作用不一定完全奏效。另一方面,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治理手段,缺乏强制力。《论语》中虽然提到了社会治理需要德刑并用,但是按照孔子的观点,使用刑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能让民众产生耻辱感,所以,还是需要道德的作用,使民众从内心深处意识到犯罪是不正确的,但是孔子忽视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即民众是否一定会受到感化,从而由内而外地纠正自己的行为。依笔者之见,缺乏外在的激励机制,要想改变民众惯有的行为是十分困难的。所以,《论语》重德治而忽视法律层面的规范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三、《论语》对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

    《论语》中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观点需要我们继承发展,同时与时代发展不符的部分需要反思总结。《论语》的民本思想、“政者正也”的为官思想、“欲速则不达”的谋事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同时对于《论语》重德治和人治,忽视制度建设和法律建设方面需要引以为戒。

    (一)借鉴民本思想,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论语》惠民、爱民的思想,告诫行政管理者只有把民众的公共利益作为行政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得民心、得民意,所谓“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当前行政体制改革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政府职能的转变,在公民的基本公共服务方面,政府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做到“兜底”。一方面,政府需要加大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财政支出,资金的投入是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对其提供的公共服务的内容和范围作出明确划分,公共服务项目清单的公开是个不错的选择。正如孔子强调的:“节用而爱民,使民以时。”首先,政府应该明确自己公共服务供给的主体地位,必须在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惠及民生的主要领域发挥主导作用,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保障每个人都可以享受更好的服务,促进社会的公正公平。其次,公共服务职能的加强需要多方力量的参与,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做好引路人和监督者,同时公民社会在公共服务供给上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二)借鉴“政者正也”的为官思想,提高公务员素质,加强行政管理队伍建设

    《论语》对官员从政的基本要求便是自身的道德修养。孔子认为,只有领导者品行端正、作风优良,他所管理的民众才会和领导一样有良好的风范,从而营造和谐的社会风气。可见,官员自身的素质对于治国理政起着关键作用。2005年我国颁布《公务员法》,其中对公务员的考核标准设定为德、能、勤、绩、廉五大方面,可以看出新时期的公务员也必须是德才兼备的精兵强将。首先,要提高公务员的素质,必须在程序上层层把关,在公务员的进入、培训、考核、评价等关键环节设置关卡,以严格的标准要求公务员,鼓励公务员队伍继续朝更高的目标迈进。其次,要加强公务员队伍的廉政建设,打造廉洁政府。目前,我国公务员队伍在贪腐问题上尤其严重,需要加强廉政管理。《论语》格外重视为官者的道德修养,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孔子提出的“尊五美,屏四恶”,其中就有一点“欲而不贪”,意思是要求为官者克制自己对荣华富贵的欲望,不贪图公共利益,做到大公无私。新时期的公务员队伍必须谨记“政者正也”的为官思想,真正做到执政为民。

    (三)借鉴“欲速则不达”的谋事思想,强化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体现了我国领导人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这五大发展理念与《论语》“欲速则不达”的发展观不谋而合,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原来粗放式的增長模式,一味追求GDP,以GDP论政绩的做法值得我们反思。一方面,政府需要大力倡导创新的发展理念,以创新为驱动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政府需要统筹协调各方利益,不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促进经济发展,一定要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四)反思“人治”缺陷,加强制度建设和法治建设

    在《论语》中,孔子认为道德的教化作用比刑法更能长久发挥效用。这一认识是正确的,但是我们不能不考虑道德机制的有效性,由于缺乏制度层面的规范,从理性经济人的角度考虑,道德的作用不容乐观,这点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一方面,政府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和“人治”相比,制度更能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同时,制度的主观可操作性比“人治”要小,更加具有稳定性,能够长期发挥作用。因此,行政管理者必须坚持依据相关制度执政,这对防止权力的滥用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强法治建设,既可用法律规范公民的行为,也可约束自身行为,进而保障公民的权利,并对行政权力的行使起到监督作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方略,但要让法治真正深入人们的一言一行还任重道远,行政管理者必须带头做法治的忠诚实践者。

    (作者单位为湖北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论语译注[M].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0:5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