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补脾益肾法配合针灸推拿治疗脾肾阳虚型骨质疏松症41例临床观察
范文

    赖圆根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补脾益肾法配合针灸推拿治疗脾肾阳虚型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6年2月~2018年8月本院针灸科收治的82例脾肾阳虚型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观察组给予补脾益肾法配合针灸推拿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7.56%,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中医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腰膝酸软、腰脊酸痛、眩晕耳鸣、屈伸不利症状评分均显著下降,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腰膝酸软、腰脊酸痛、眩晕耳鸣、屈伸不利症状评分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骨密度、血钙、血磷指标水平均显著提高,碱性磷酸酶均显著下降,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补脾益肾法配合针灸推拿治疗脾肾阳虚型骨质疏松症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骨密度和血钙、磷水平,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且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补脾益肾法;针灸;推拿;骨质疏松症;脾肾阳虚型

    中图分类号:R245 ? 文献标志码:B ? 文章编号:1007-2349(2019)06-0071-03

    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截至2017年我国约有7000万骨质疏松症患者,存在骨质疏松症风险的约有2亿,且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80%的骨折患者是因为骨质疏松症引起的,严重影响我国的国民健康[1]。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临床上常见的全身代谢性,表现为周身疼痛、身高降低、驼背、呼吸系统等临床症状,并且合并骨强度降低,脆性增加,其主要特征是患者骨量减少,骨密度损失,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2],西医治疗OP主要以雌激素、降钙素治疗为主,虽有一定的疗效,但是患者耐受性差,不良反应多,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近年来随着中医治疗OP发展迅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旨在探讨分析补脾益肾法配合针灸推拿治疗脾肾阳虚型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观察对象为2016年2月—2018年8月本院针灸科收治的82例脾肾阳虚型骨质疏松症患者,纳入标准:患者经骨密度检查均确诊为骨质疏松症,符合《中国人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专家共识(第三稿·2014 版)》[3]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年龄≥50岁,病程≥1年,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免疫系统疾病,精神障碍,凝血障碍,妊娠哺乳期患者。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其中观察组男26例,女15例,年龄56~82岁,平均年龄(70.09±15.28)岁,病程4~10 a,平均病程(8.51±1.46)a,对照组患者28例,女13例,年龄55~80岁,平均年龄(70.12±15.34)岁,病程4~10 a,平均病程(8.48±1.51)a。2组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研究。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钙尔奇D300(生产厂家:Wyeth-Ayerst Lederle Inc.,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50029,规格:30片)治疗,1片/次/d,口服,连续服用60 d;观察组:给予补脾益肾法配合针灸推拿治疗,(1)补肾健骨汤方剂:熟地、山药各40 g,鸡血藤30 g,黄芪25 g,淫羊藿、骨碎补、狗脊、续断各20 g,莱菔子、砂仁、白术各15 g,(2)针灸:选取大椎、大杼、足三里、脾俞、肾俞、命门、神阙、中脘、关元、太溪、阿是穴,指导患者取侧卧位,暴露四肢和腹部,消毒后对穴位进行穿刺,提插捻转、补法,得气留针30 min,6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3)推拿:指导患者取俯卧位,并将腰部垫高,点按背腧穴、至阳、命门、腰阳关、承扶、委中,主要采取法,拿捏交替,每次推拿時间为20 min,6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4];

    1.3 观察指标 临床疗效:显效:患者治疗后疼痛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骨密度增加,骨代谢指标显著改善,有效:患者治疗后疼痛等临床症状有所改善,骨密度未继续下降,骨代谢指标有所好转,无效:患者治疗后疼痛等临床症状、骨代谢指标无改善,骨密度下降[5]。

    中医症状评分:腰脊酸痛、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屈伸不

    利四个中医症状,依据症状无、轻、中、重程度,评分为0、1、2、3分[6];

    骨密度:仪器:美国Hologic骨密度测量仪(企晟(上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是),测量方法:指导患者将下肢放在检测台上,利用超声波干式骨密度对跟骨进行测量[5];

    骨代谢指标:血钙、血磷、血碱性磷酸酶,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试剂:上海酶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试剂盒,仪器:贝克曼库尔特AU5800系列全自动生化分析系统;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软件选用SPSS22.0,描述性分析以计量资料(x±s)表示,计数资料n(%)表示,分别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中医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腰膝酸软、腰脊酸痛、眩晕耳鸣、屈伸不利症状评分均显著下降,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腰膝酸软、腰脊酸痛、眩晕耳鸣、屈伸不利症状评分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骨密度、血钙、血磷指标水平均显著提高,碱性磷酸酶均显著下降,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安全性评价 治療过程中2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治疗的安全性高。

    3 讨论

    骨质疏松症是中老年人群常见的疾病,伴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量不断减少,骨微观结构发生改变,若患者出现骨质疏松症,常出现疼痛、腰酸背痛、驼背、四肢屈伸不利、骨折等临床症状,同时患者还会出现肌肉的疼痛,骨质疏松的患者骨脆性增加,极易诱发骨折[7]。OP好发于中老年人群,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椎体、髋部、腕部是骨质疏松的常见部位,其中髋部的骨质疏松若出现髋部骨折则是毁灭性的病变,20%的骨折患者会在12个月出现各类并发症进而引起死亡,50%的患者出现终身残疾,临床上对骨质疏松症的病因尚未明确,但是多数学者认为其与遗传、雌激素水平、降钙素水平密切相关,同时还与患者运动、营养、酗酒、吸烟、咖啡摄入量等因素密切相关[8]。

    西医治疗骨质疏松症主要以雌激素类、降钙素类、甲状旁腺素类、骨化醇等药物治疗为主,但是药物不良发生率高,禁忌症多,限制了其在临床上应用,例如雌激素在糖尿病、肝炎、其次能够胆囊炎、缺血性心脏病、严重高血压、癫痫患者中禁用,降钙素首先禁用于孕妇患者,其次对于地转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疗效尚未明确,骨化醇使用时则要严密监测患者的血钙、磷水平,并且需要与其他抗骨质疏松药物联合应用[9]。

    骨质疏松症属于我国传统医学“骨痹病”的范畴,其核心是肾虚,《素问·四时》解释“肾脏乃骨生髓,肾乃藏精之根本,生髓主骨”,《素问·痿论》解释“髓减、骨枯至骨痹”,肾精充沛则骨髓生化充足,滋养骨骼则骨健有力,肾衰则肾精减少,源头失养则骨骼枯萎,骨质疏松,因此,肾虚是骨质疏松症之根本[10],又有医家研究:脾脏乃后天之根本,与肾脏相辅相成,脾土不断滋养肾水,充盈饱满,脾虚则水谷生化无源,肾精不足,骨骼失养,至骨枯而无力。

    本研究显示补脾益肾法配合针灸推拿治疗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提高,治疗后患者腰膝酸软、腰脊酸痛、眩晕耳鸣、屈伸不利症状评分均显著下降,骨密度、血钙、血磷指标水平均显著提高,碱性磷酸酶均显著下降,说明补脾益肾法配合针灸推拿治疗骨质疏松症(脾肾阳虚型)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骨密度和血钙、磷水平,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分析原因:本研究中补脾益肾法配合针灸推拿治疗的核心是针药并用,结合推拿,相互补充,充分发挥中医药、针灸、推拿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建立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基本理论为:(1)中药、针灸、推拿针对的是同于病因和证候,三方面疗效叠加;(2)中药内治,针灸和推拿外治,刺激穴位,平衡机体气机,平和脾胃气血,内外兼治,促进临床疗效的提高;(3)在疾病标本关系的基础上采取中药汤剂和针灸从标本两个方面治疗,本为中药汤剂补脾益肾,标为针灸活络筋脉,标本兼治[11];(4)推拿缓解局部肌肉疼痛、肌肉疲劳,综上,按照中医理、法、方、药、穴,中药汤剂、针灸、推拿优势互补,协同作用,提高疗效和治愈率。

    综上所述,补脾益肾法配合针灸推拿治疗骨质疏松症(脾肾阳虚型)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骨密度和血钙、磷水平,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且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吴鑫宇,朱洁宜,李冀.骨质疏松症的中医临床方药研究进展[J].中医药学报,2013,41(4):128-130.

    [2]马少华,马勇.中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效应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4,20(12):1490-1494.

    [3]张智海,刘忠厚,李娜,等.中国人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专家共识(第三稿·2014 版)[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4,20(9):1007-1010.

    [4]李跃华.补肾健脾活血法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机制研究[J].老年医学与保健,2015,21(2):67-69.

    [5]Nu T,Rosen CJ.The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 gene and osteoporosis:a critical appraisal[J].Gene,2015,361(34):38-56.

    [6]王新祥,张允岭,黄启福.对骨质疏松症中医主要病机的现代病因学的认识与探讨[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6,8(12):1119-1123.

    [7]黄和涛,潘建科,刘军,等.骨质疏松症用药规律研究[J].中医学报,2017,21(1):124-126.

    [8]楼家晖,杨鸫祥.牛膝及其复方治疗骨质疏松症临床及实验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19(10):1-3.

    [9]嘉士健.针灸补脾肾祛瘀血法治疗骨质疏松症疼痛54例[J].陕西中医,2014,35(1):81-83.

    [10]张振东.补肾健脾疏肝对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理论分析[J].医药前沿,2012,2(19):327.

    [11]陈喆.补脾益肾法配合针灸推拿治疗脾肾阳虚型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7,20(15):107-108.

    (收稿日期:2019-01-21)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7:5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