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关于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几点思考
范文

    赵茹

    【摘 ?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重大部署。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必须充分发挥党委核心和政府负责双管齐下的作用,充分带动社会团体与人民群众的参与,在科技引领和法治保障下,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的基层治理。十九届四中全会已经为新时代社会治理新格局指明了前进方向,各基层组织一定要着眼于现在、立足未来,为基层社会治理贡献应有的力量。

    【Abstract】The Four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9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ut forward the major deployment of building a new pattern of grassroots social governance. In order to build a new pattern of social governance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we must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the core of the Party Committee and the government's responsibility, fully drive the participation of social groups and the people, and constantly strengthen and innovate community-level social governance under the guidan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guarantee of the rule of law. The Four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9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pointed out the way forward for the new pattern of social governance in the new era. All grassroots organizations must focus on the present and base on the future, and contribute their due strength to the grassroots social governance.

    【关键词】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公共管理

    【Keywords】grassroots social governance; new pattern; public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D267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志码】A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编号】1673-1069(2020)01-0128-02

    1 引言

    社会治理的重心在基层,难点在基层。基层是社会治理创新最活跃的地带,也是社会矛盾的前线。公共管理在当今社会中发挥出更显著的作用,是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社会治理的部署要求。公共管理下的社会治理应该如何进行加强和创新,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主要从五方面下功夫。

    2 完善治理体系和治理方式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在各方面建设上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變革,在经济建设方面成效尤为显著,但社会建设明显落后于经济建设的发展,社会治理方面滞后突出。因此,必须转变基层社会治理的理念,在治理体系和治理方式上下功夫,不断满足基层群众对社会治理的新要求。

    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要坚持党委核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基层自治功能,利用法治作为保障、将德治贯穿始终。

    第一,发挥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创新选人方式,加强基层党组织班子建设。从基层中选拔政治本领强、领导群众能力强、服务意识强、担当责任强的优秀党员任基层党组织书记。

    第二,发挥自治基础作用。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基层治理全过程,充分发挥各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领导作用。不断创新适合基层的治理方式,搭建民事议事平台,让人们在社会管理中发挥主体积极性,自觉参与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新局面。

    第三,发挥法治的保障作用。提高基层党组织成员与群众的法治意识,将法治思维贯穿基层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让社会治理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

    3 进一步推进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

    第一,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必须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基层的社会治理离不开财力的支持。政府要发挥职能作用,将更多的财力支持用于基层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还要减少由于体制层级多、行政审批程序烦琐等原因造成的资金资源配置与使用的低效低能问题[1]。推动其回归自治本位。赋权是要进一步发挥好基层政府支持者、引导者、服务者的角色,适当将权利下放到基层党组织,一方面充分发挥制度的保障作用,另一方面加强创新,增强动力和活力。

    第二,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必须加强基层党组织的直接领导作用。基层党组织具有统揽当地党组织和协调各方的作用,能够领导党组织成员和群众参与社会治理,能够调度社会各方力量、统筹和安排各种社会资源到基层社会治理中。

    第三,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必须打造村民自治平台。通过这种平台提高群众自觉参与社会治理的参与度,方便群众议事和监督。

    4 让基层创新的活力竞相迸发,推动形成民主协商格局

    创新可以增强基层社会治理的动力、活力,让基层社会治理与时俱进,不断推向现代化进程。创新可以增强基层群众的主体责任,发挥其自治作用,加强对基层社会治理的探索,提高当地的群众整体文明程度。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构建合理新局面关键在于发挥党委和政府的职能作用,发挥村民和社会的协同责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治理主体上,充分发挥党委核心作用和政府负责职能作用,协同社会和村民自治,多种主体参与才能多视角、广范围地提供公共管理创新和多种治理方式,共同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治理过程中,从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出发,大胆进行尝试,充分发挥民主协商作用,让社会团体和群众积极参与,放手让群众去创新治理方式,依法依规使其释放活力,依靠群众的力量不断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水平[2]。应该鼓励和包容基层治理创新活动的负责人,使其能够充分调动一切资源和力量参与,加强自身担当责任和作为主体人的参与度。

    治理成果上,在形成最终成果前不断进行完善和提高,不断征求多方意见,多次探讨得以最终成型。创新成果要经得起推敲,经得起村民的拷问,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确保是民主的成果。在经过实践的检验和村民的认可下,使其制度化、科学化、民主化,以保持创新成果的稳定性和长期性。

    5 合理运用科技支撑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和完善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治理模式也随之发生变化。社会治理现代化,是顺应现代科技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重视运用并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能够有效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现代化水平,促进社会治理过程和手段更加科学化、智能化、信息化、专业化、精细化,使其治理效能产生更加重大而深远的影响[3]。

    对于公众来说,如果没有政府的信息公开,就不了解实情,参与就无的放矢;对于政府而言,如果没有来自公众的支持,不了解社会的需要,决策就不可能有效。在基层社会治理领域,以“互联网+治理”尤其是大数据技术,打通政府之间、部门之间、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壁垒,提升基层治理智能化、科学化、精准化水平,真正实现以科技为支撑,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加强智能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并加快各领域数据特别是政府数据和社会数据互联互通;第二,需要立足依托于法律法规、制度规范等之上,并深入融合运用云计算、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手段;第三,需要不断探索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协同治理模式,也需要持续加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治理和服务手段等,形成全民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强大合力。

    6 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正在不断增加,这就对公共管理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基层社会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是现实的问题,必须着眼于当下,让人民充分享有改革发展成果,让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让群众更多地参与治理过程,必须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必须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并更多地享有治理成果、更多地监督到社会治理中,让社会治理更多地体现民主、公平和创新。

    7 结语

    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必将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也是十九届四中全会立足当下、着眼于未来而作出的重大决策。以上的五方面总体概括起来为两大方面:第一,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在社会治理的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社会主要矛盾及其变化。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格局也要发生变化,着力化解影响社会秩序和活力的新的结构性矛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既要规范有序,又要充满活力,新格局既意味着政府服务的精细化,更意味着政府责任的具体化。第二,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宗旨,从找准服务群众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入手,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群众自觉参与到社会治理中,为基层治理出谋划策,担当主体责任,才能将改革的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基层群众,切实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不断满足其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这样我们的基层社会治理才能够真正体现价值、体现意义、体现民意、体现新时代。

    【参考文献】

    【1】潘如龍.如何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N].浙江日报,2019-12-05(010).

    【2】青连斌.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N].学习时报,2018-06-18(001).

    【3】郭声琨.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N].人民日报,2019-11-28(006).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2:4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