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调气和胃针法治疗产后缺乳的临床观察
范文

    罗恒会 刘芳 罗珺钰 邓琴

    

    

    摘要:目的?观察调气和胃针法治疗产后缺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20例产后缺乳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60例,对照组60例,治疗组采用调气和胃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电针治疗。观察2组患者血清催乳素(PRL)、泌乳量的变化。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总有效率为75.00%,2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泌乳量、血清催乳素较治疗前增加(P<0.05),且治療组的增加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调气和胃法治疗产后缺乳疗效较好,此法安全有效、操作简便,值得推广。

    关键词:调气和胃针法;针灸;产后缺乳

    中图分类号:R271.44?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21)01-0066-03

    产后缺乳是产妇在哺乳期内乳汁分泌少或没有乳汁,满足不了哺育婴儿的需要。在物质生活如此丰富的年代,产后缺乳现象却在逐渐增加,这成为许多产妇的烦恼。针灸治疗产后缺乳症,首见于《针灸甲乙经》,后世也有许多实例研究证明针灸治疗产后缺乳具有明显的优势与良好的效果。笔者在临床中应用调气和胃针法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20位患者为产后3 d~56 d、23~37岁产妇,其中初产妇86位,经产妇34位。 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比例为1∶1。其中治疗组年龄23~37岁,平均28.6岁。对照组年龄24~36岁,平均27.5岁。2组患者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2组患者间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产后乳汁量少,甚至全无,不能满足婴儿的需要。(2)乳房松软空虚,挤压后乳汁点滴而出,质稀。或乳房胀满,乳腺成块,挤压时疼痛且乳汁难出,质稠。(3)因乳头凹陷和乳头皲裂造成的乳汁壅积不通,哺乳困难。

    1.3?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适婚年龄阶段(20~40岁)的产后妇女。

    1.4?排除标准?(1)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2)非适婚年龄阶段(20岁以下及40岁以上)的患者。(3)服用过治疗产后缺乳药物的患者。(4)哺乳期再次妊娠者。(5)患有乳痈或乳腺组织严重破坏者。(6)合并其他脏腑或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者、精神病患者。

    1.5?剔除标准?(1)治疗期间自行接受其他催乳方法或服用催乳药物者。(2)治疗过程中晕针、过敏者。(3)数据收集有误或不全者。(4)治疗中途剔除退出者。

    1.6?治疗方法

    1.6.1?治疗组

    1.6.1.1?选穴?膻中穴、中脘穴、少泽穴(双侧)、乳根穴(双侧)、足三里穴(双侧)。

    1.6.1.2?用具选用?针具统一使用华佗牌30号1~2寸不锈钢毫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生产)

    1.6.1.3?操作方法?嘱患者取仰卧位,暴露穴位位置。电针操作:予膻中、中脘、乳根(双侧)、足三里(双侧)局部消毒,其中膻中穴向下平刺0.3~0.5寸,中脘穴直刺0.5~1寸,乳根穴沿皮下向乳房中央进针1.5寸,足三里穴直刺1~2寸,进针得气后,加用电针,电针仪选用HM6805-I型(四川恒明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采用连续波,频率300~500次/min,刺激量以病人耐受为度;电针连接时,分别予以膻中、中脘一组,左侧乳根、足三里一组,右侧乳根、足三里一组加电,治疗30 min。配合麦粒灸操作:先予以右侧少泽穴涂抹黄连膏,将艾绒搓至麦粒大小为1壮,放置于少泽穴上,用线香点燃,待患者喊烫的时候用镊子将艾灰夹走,共灸7壮,然后再以此法治疗左侧少泽穴。

    1.6.2?对照组?穴位及电针操作同治疗组。

    2组均每天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对比2组的疗效。

    1.7?观察指标?观察2组治疗前后的血清催乳素(PRL)、泌乳量的变化。关于血清催乳素的测量,应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检测,在早上9点钟左右哺乳前空腹抽取血清;关于泌乳量的测量,应在治疗前3 d指导患者每次哺乳前挤空乳房的乳汁,测量记录乳汁容量后再喂乳,再计算出治疗前3天乳汁的平均容量;治疗后3 d也同上法计算出乳汁平均容量。

    1.8?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痊愈:产妇乳汁充足,超过3 h不哺乳则有乳房胀满感,排乳通畅,婴儿的喂养全部为母乳,能够完全满足婴儿的生理需要;显效:产妇乳汁分泌较前增多,哺乳前乳房有胀满感,排乳基本通畅,但不能完全满足婴儿的生理需要,需添加1次乳汁替代品;无效:产妇乳汁分泌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

    1.9?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5.0医学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先对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无统计学意义时(P>0.05),方有可比性;所测数据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z检验;多组均数间的比较采用q检验;2组产后缺乳患者治疗前后指标情况的比较,经过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结果

    2.1?2组治疗前后泌乳量、血清催乳素变化比较治疗前2组泌乳量和血清催乳素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2组上述指标均增加(P<0.05),且治疗组的增加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2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2组总有效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3?讨论

    产后缺乳又称“乳汁不足”,是指在哺乳期内,产妇的乳汁甚少或全无,不能满足婴儿的需要。本病始见于《诸病源候论》:“妇人手太陽、少阴之脉,下为月水,上为乳汁……既产则水血俱下,津液暴竭,经血不足,故无乳汁也。 ” 本病的发病机制一为化源不足,无乳可下;二为瘀滞不行,乳不得下。《胎产心法》云:“产妇冲任血旺,脾胃气壮则乳足。 ”说明乳汁的分泌排出与气血、冲任、脾胃脏腑有关。当今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但是产后缺乳的现象也越来越多,究其原因,除了与产妇的工作、家庭环境、家族缺乳史、药物抑制作用相关外,还与产妇的体质、偏食习惯、未能尽早哺乳、精神压力大等因素相关。

    目前治疗产后缺乳的方法层出不穷,有西药、中药、红外线照射、理疗、按摩、穴位敷贴、刮痧、针灸等方法,但目前应用最多的是针灸疗法,因为其起效快、副作用少。 因此,笔者通过调气和胃针法来治疗此病,选择膻中、中脘、乳根、足三里针刺加电,少泽麦粒灸,起到良好的效果。 《针灸大成》记载:“无乳,膻中、少泽,此二穴神效。 ”膻中属于任脉之穴,心包之募穴,八会穴之气会,位于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平第四肋间,具有调气机、行气血的作用。少泽属于手太阳小肠经的井穴,位于手小指尺侧指甲角旁0.1寸。乳汁的生成与脾胃运化关系密切,而脾胃的正常运化有赖于小肠的分清泌浊功能。中脘属于属于任脉之穴,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是任脉、手太阳、少阳、足阳明经的交会穴,位于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具有开启、强壮脾胃之功。足三里属于足阳明胃经之合穴,胃之下合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因女子“乳房属胃”,所以针刺足三里能使脾胃之气旺盛,令气血充足,乳汁生化有源。乳根属于足阳明胃经之穴,位于乳头直下,第五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配少泽、足三里主治产后乳汁不足。因此,笔者选取膻中、乳根、中脘、足三里、少泽这五个穴位,共凑调气和胃之功效,使之达到化生乳汁、排乳通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尤昭玲.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344-345.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1.

    [3]田万静.中医辨证催乳剖宫产后母乳不足62例[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120-121.

    [4]黄醒华.全国母乳喂养学术研讨会纪要[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5,30(10):579.

    [5]许彤华.针灸催乳92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3,22(2):30.

    [6]何军琴,陈宝英,黄涛,等.针刺膻中穴治疗产后缺乳: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08(5):317-320.

    [7]朱云飞,刘玉玲,全小明.穴位按摩在产后缺乳产妇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针灸,2018,38(1):33-37.

    [8]张凤菊,李才实.针刺配合中药治疗产后缺乳30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6(9):28.

    [9]黄涛,陈宝英,何军琴,等.针刺膻中穴治疗产后缺乳的临床疗效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07(11):3-5.

    [10]陆萍,丘瑾,姚斐,等.经穴推拿对产妇泌乳量的影响[J].中国针灸,2010,30(9):731-733.

    [11]王宏才,安军明,韩颖,等.针刺少泽治疗产后乳汁分泌不足: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07(2):85-88.

    [12]何军琴,陈宝英,古梅,等.中医对产后缺乳的认识及治疗现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4):93-95.

    [13]朱丽萍,董秀萍,宋石英,等.影响母乳喂养因素的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5(10):618.

    [14]黄瑞五,刘玉环.中西医结合治疗产妇母乳缺乏[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8(1):54.

    [15]郑贵真.针刺治疗产后缺乳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

    (收稿日期:2020-07-29)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4:4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