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试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
范文 汪竞梅
摘要: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满足现代行政事业单位提高管理效率、防范内部权力使用风险的重要方法和措施。但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针对现阶段这种现状,本文进行了试探性讨论,并结合实际提出一些改进措施。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措施
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与发展迅速的市场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为了更好地吻合不断完善与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2012年11月29日财政部制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该制度的制定,给行政事业单位在运营管理上建立了管控体系,但是在实际施行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尚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采取一些措施,以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内部控制,使其有效运行。一、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控意识较薄弱,内控环境相对差。内部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制度得以建立和有效实施的基础,而单位内部控制意识又往往决定着单位内控环境的好坏。现阶段有很大一部分行政事业單位领导风险意识不强,对内部控制的理解不深入,认识较肤浅,认为内部控制仅是财务部门的事与其他部门无关,粗糙地认为财政部分的预算就是内部控制,无须再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更有些单位负责人认为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实行内部控制就是把自身“一支笔”审批权力关进了制度的笼子,从心里上拒绝制订内部控制制度,从而使行政事业单位从上到下只注重财务会计制度的制定,从而使“一把手”说了算的官撩习性蔓延。导致财政资金在使用过程中失控,资金挪用、他用、及腐败现像的时有发生。
(二)内部控制不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通过制定制度,履行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以规避经济活动的风险和提高公共服务效率。我国目前内部控制普遍存在的现象是,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仅流于形势,不按照单位实际情况、不考虑自身的特点,将制度教条化,有的甚至照搬硬抄上级单位和其他单位的所谓规范,对怎样制订与本单位相吻合的内控管理体系一知半解、毫无头绪。有的行政事业单位虽也制定了恰当的内部控制制定,但是在实际经济管理中则不按制度规定办事,有章不守,将制定挂在墙上,装在档案里,应付了事,内部控制制度成为摆设。例如,有些单位对经费的支出制定了开支标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是实报实销,只要领导签字同意,财务人员就给予报销,导致专项经费被挤占、挪用。内部控制设计的不合理,规章制度的不健全,执行中的非规范性,内部控制岗位职责交叉,以至于造成财务运行中权责不清、推诿扯皮,腐败、消极办公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信息与沟通衔接不够。信息与沟通在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中,扮演着各内控要素之间桥梁与纽带的重要角色,但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信息与沟通还不健全,其表现在,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主体单位与核算部门不一致,很难做到信息及时传递沟通,实际经济业务和资产管理与会计核算极易脱节,造成账物不符;另一方面,有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不能做到信息公开透明,下级不了解单位情况,一摸黑,难以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下级也很难向上级反馈工作想法和意见,同时上级领导也无法掌握整个单位情况,难以精准地指导传递全面工作。各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也难做到通畅,使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能力受制、单位预算的编制难获相关信息的支撑,不能做到全面性和适用性。
(四)内部控制缺少有效的监督机制。有效监督机制是保证内部控制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尚未设置内部控制审计部门。即便设置了内审机构,但大多与被审计科室同行,独立性和权威性差,对经济活动和会计工作难以做到有效监督,使内部控制为主的内部审计监督无法发挥监督约束效力。另一方面,以政府财政部门和政府审计部门为主的监督机构,往往只针对财务收支进行监督考评,较少对被审计单位是否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有效执行,加以实质性检查和督促整改。内外监督机制柔软,使内部控制松跨,以至于成为花拳绣腿摆设,无法发挥其应有的防范和管控经济活动风险的作用。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改进的措施
(一)增强内部控制意识。单位领导人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态度,决定着内部控制建设的成败。因此相关部门应积极组织领导人进行内部控制建设的系列培训,通过专题培训、专家讲座、单位之间交流学习等措施,提高内部控制的意识和内控建设的能力。上级主管单位、财政局、审计局、纪检部门可通过实施常规或突击性实质检查和问责机制。提高经济管理中风险认识和责任意识。使单位全员充分意识到搞好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性,从而树立正确的经济管理理念,并将这种理念植入单位机构设置和日常工作机制中。在用人方面杜绝任人唯亲,以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胜任能力作为选任标准,在整个管理中无时不传递着内部控制氛围,从而形成了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给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奠定夯实的基础。
(二)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财政部出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给行政事业单位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提供了系列规范,单位应根据规范要求,结合自身的业务特点,制定适合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该制度的制订范围应涉及全部经济业务,使预算业务、政府采购业务、收支业务、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都有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加以约束,以防范风险。各岗位之间设置应充分体现相互协作、相互制衡的原则。在内部控制实际实施层面上,应做到严格按内部控制制度办理各项经济事项,同时还应根据内外环境及济经活动的变化,不断修订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以更好的发挥内部控制制度的内控作用。
(三)完善信息与沟通。疏通信息与沟通的渠道,主要做好以下方面:建立信息沟通制度,做到信息内部公开。对相关的经济业务信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方法在单位信息公开栏公开。以便下级能及时了解相关情况,对单位和自身的工作有着准确的定位,以便更好地向上级反馈意见,提出改进工作建议。制定报告体系。对发生的非经常性或重要性的经济业务,及时向领导报告,领导对掌握的信息及时通知相关业务部门,以传递正确指导意见。对于重大事项组织会议讨论、征集大家意见,进行集体决策。强化各业务部门信息沟通。建立各业务部门之间信息沟通岗位责任制,对误导性陈述或重大信息遗漏进行问责,以充分发挥各业务部门相互协作、相互监督的职能。制定外部信息反馈机制。对于会计核算中心、社会公众对行政事业单位相关经济信息提出的质疑,行政事业单位应积极进行信息沟通,以消除因信息不对称产生的疑问影响。
(四)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发挥内部控制监督作用。内部控制审计是对内部控制各个控制环节进行审查,及时发现现实控制中薄弱环节。有效的内部控制审计是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行政事业单位应设置具有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内部审计机构,选用职业综合素养高的人员担任审计人员,强化审计人员岗位责任意识。制定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对内部控制各控制环节各控制点,进行符合性和实质性测试。所谓符合性测试是对内部控制制度遵循情况进行检查,实质性测试是对各项经济信息、数据加以审核,对发现的控制漏洞进行详细记录和分析,并形成审计结论提出建议,充分发挥其监督职能,使内部控制得以健康发展。
(五)充分发挥上级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纪检、监察等部门的外部监督,并将外部监督与内部审计监督相结合,加大监督力度,有力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
总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在经济管理中,发挥着防御风险的重要作用,各行政事业单位领导人应充分意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此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建立内部控制系统,形成相互协调相互牵制的内部控制系统,使内部控制程序化、常态化,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从而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S].2012.
[2]闵萍.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 (04).
[3]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高级会计实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7.
[4]张加鸿.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内部控制[J].中国商论,2016 (13).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1:5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