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 |
范文 | 申嫦娥+田悦 【摘 要】 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正逐步完善,但公司内部控制是否对盈余管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目前尚缺乏必要的实证证据。文章以“迪博·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作为内部控制质量的度量标准,以我国2009年至2011年深市沪市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内部控制对应计盈余和真实盈余的影响,并进一步分为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可以有效抑制上市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抑制效应在非国有企业中更加明显。 【关键词】 内部控制; 应计盈余管理; 真实盈余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34-0114-05 引 言 盈余质量对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公司管理者往往为了自身的利益进行盈余管理。盈余管理包括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前者是利用会计准则中的选择性操作,后者则是通过构造交易活动,通过筹划交易时间和交易性质的盈余管理行为。显然,盈余管理的操作会带来低质量的盈余信息,内部控制可以对这些自利的行为进行监督和防范。上交所和深交所相继在2006年和2007年发布了内部控制指引,2012年《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也已全面实施,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正逐步完善,但公司内部控制是否对盈余管理产生积极的影响,目前尚缺乏必要的实证证据。 本文以“迪博·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作为内部控制质量的度量标准,以我国2009年至2011年深市沪市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内部控制对应计盈余和真实盈余的影响,并进一步分为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进行对比分析。
一、文献综述 关于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影响的研究,国外学者的研究较早。Doyle et al.(2007)分析,财务状况紧张、发展过程中遇到问题的公司,内部控制更容易产生缺陷,而这些公司也更加容易进行盈余管理。Ashbaugh & Skaife et al.(2007)同样发现,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应计盈余质量更低,内部控制缺陷改进后,应计盈余质量会相应的提高。Daniel A.Cohen等(2010)认为,公司从应计盈余管理慢慢转向真实盈余管理,而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对真实盈余管理没有太大的影响。 近几年,国内学者也十分关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但并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刘启亮等(2012)研究发现,内部控制的完善有助于抑制公司的盈余操纵空间、提高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王鹏(2013)等认为,在国有企业中,内部控制缺陷越多,公司操纵性应计越多,盈余管理程度越大;而非国有企业则出现相反的结论。方红星等(2011)研究发现高质量内部控制能够抑制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范经华等(2013)研究发现,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有助于抑制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行为,但对真实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较小。另外,也有些研究认为,较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并非会产生高质量的盈余数据。比如,于忠泊等(2009)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披露与审核对会计信息稳健性和可操控应计利润的关系并不显著。张国清(2009)的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质量对七种指标度量的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均不显著。 总之,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虽然不少,但研究结果尚未获得令人信服的一致结论。另外,在目前的实证研究中,一方面研究者对内部控制质量的量化主要以单一指标为主,采用综合指标的较少;另一方面对于盈余管理的研究,大多数研究者只针对应计盈余管理,没有涉及真实盈余管理。本文将采用“迪博·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综合度量内部控制的质量,并把盈余管理分为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以期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有所前进。
二、研究假设 近年来,在新会计准则颁布后,应计盈余管理的空间越来越小,真实盈余管理成为管理层操纵利润的新手段。内部控制作为企业财务报告真实可靠的有力保障,覆盖企业运行的全过程,包括销售、资金活动等各个环节。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可以有效地减少会计估计错误、减少会计误报、限制盈余管理的操纵空间,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可以说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制度是财务信息质量的保证。因此,本文提出第一个研究假设: H1:内部控制质量越高,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都越低。 在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对比中,一方面由于国有企业与政府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政府对国有企业的干预较多,公司治理效率降低,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有效监督的动力不足,从而影响到公司的内部控制,而非国有企业受政府的影响较少,公司治理效率较高,内部控制质量也相对较高;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受政府的影响,也会导致国有企业不会像非国有企业那样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盈余管理的动机降低。因此,笔者认为,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不强,而非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能够有效抑制盈余管理,即二者会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由此,提出第二个研究假设: H2:与国有企业相比,非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会显著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水平。
三、研究方案设计 (一)研究样本 本文选取2009—2011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所有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研究中所使用的数据来自迪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数据库和国泰安数据库(CSMAR)。为了提高模型的解释能力,剔除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年度会计数据:(1)金融保险类公司,中国证监会的行业分类标准I类公司;(2)所需财务数据和股价数据存在缺失的上市公司;(3)主要变量的极端值和异常值;(4)样本年度区间内ST的公司。 (二)回归模型的研究变量 包括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 1.解释变量。本文使用“迪博·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作为内部控制的衡量标准,该指数是在中国会计学会全国重点会计课题《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研究》的基础上,由作为课题主持人之一的深圳市迪博企业风险管理技术有限公司发布的,具有一定的社会认可度。 2.被解释变量。早期的文章大多只研究了内部控制对应计盈余的影响,而本文从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两个角度,检验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的关系。将借助截面修正的Jones模型和Roychowdhury修正后的真实盈余管理模型度量盈余质量。 3.控制变量。本文控制变量的选择借鉴了程小可等(2013)、方红星等(2011)、张国清(2007)研究时使用的控制变量,同时增加了时间(TIME)、行业(IND)和股份性质(SHA)三个控制变量。 回归模型有关变量的定义总结如表1。 (三)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 包括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 1.应计盈余管理的计算模型。本文选用截面修正的Jones模型来计量应计项盈余管理的程度。 ■=■+?琢1■+?琢2■+?着it (1) NAit=■+?琢1■+?琢2■ (2) DAit=■-NAit (3) 首先对两市上市公司运用OLS法,估计式(1)各变量的回归系数?琢,并将其带入等式(2),估计出企业的非操控应计利润NA,再代入等式(3)计算得出可操控应计利润DA,用以衡量应计盈余管理。DA的值越高,表示企业应计盈余管理程度越高,盈余质量越低。 2.真实盈余管理的计算模型。本文参照Roychowdhury修正后的真实盈余管理计量模型计算真实盈余管理的程度。 ■=■+ ?茁1■+ ?茁2■+ ?茁3■+ ?茁4■+?茁5■+?茁6■+?着it (4) ■=■+?茁1■+?着it ?(5) ■=■+?茁1■+?茁2■+?着it ?(6) 同应计盈余管理模型的计算方法相同,对两市上市公司运用OLS法,估计上述式(4)、(5)、(6)各变量的回归系数?茁,然后代入式(7)、(8)、(9)中,求出当年异常值操作性经营现金流量(ACFO)、操作性酌量性支出(AEXP)和操作性生产成本(APROD): ACFOit =■- (■+ ?茁1■+ ?茁2■+ ?茁3■+?茁4■+?茁5■+?茁6■) ?(7) AEXPit=■-(■+?茁1■) ?(8) APRODit=■-(■+?茁1■+?茁2■) (9) 最后构建综合真实盈余管理计量模型(10)计算RAM。RAM的值越高,表示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越高,盈余质量越低。 RAMit=-ACFOit-AEXPit+APRODit (10) 盈余管理计量模型中所涉及的变量归纳如表2。 (四)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回归模型 为检验内部控制能否抑制公司的盈余管理,本文构建模型如式(11): DEMit=?茁0+?茁1ICit+?茁2Xit+?着it ?(11) 其中,DEM为盈余管理,分别为应计盈余管理DA和真实盈余管理RAM;IC为“迪博·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X为一系列控制变量,包括每股净收益、账面市值比率、审计意见、独立董事比例总资产、营业周期、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净利润率、股权集中度、股份性质、时间以及行业,有关符号的定义见表1。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3是全部样本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统计描述结果。 如表3所示,应计盈余(DA)的均值为1.31,真实盈余管理(RAM)的均值是-2.75,内部控制(IC)的均值和标准差分别是6.54和0.12。相对于真实盈余管理,应计盈余管理的标准差较大,说明不同公司对应计盈余管理的操作上具有很大的差异。 (二)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回分归析 首先根据模型(11),基于总样本进行回归分析,包括内部控制对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进一步将样本分为国有和非国有企业分别进行回归。回归结果见表4。 从表4中可以发现,基于总样本,内部控制质量与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回归系数显著,且符号与预期一致,假设1通过验证,说明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有很好的抑制效应。按企业性质分类检验时,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与应计盈余管理的相关性均不显著。在非国有企业中,内部控制与真实盈余管理负相关关系显著,说明内部控制的值越高,真实盈余管理的程度越低,盈余质量越好,即内部控制对真实盈余管理的抑制效应越好,假设2通过检验。另外,从表4中还可以发现,公司的经营周期越长、资产净利润率越低、每股净收益越高、股权集中度越高,盈余质量管理越高,盈余质量越低。
五、研究结论及建议 通过实证检验,本文得出的研究结论是:内部控制质量与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内部控制的质量越高,盈余管理的程度越低,内部控制的抑制效应越好。因此,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可以有效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水平,提高盈余质量。进一步分析发现,相对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中内部控制对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显著。由此,笔者认为,为了提高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企业自身应该加强内部控制建设,为投资者提供高质量的财务信息。同时,政策制定者应积极完善法律制度,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管,增大违规成本。● 【参考文献】 [1] Jeffrey Doyle, Weili ?Ge, ?Sarah McVay.Determinants of weaknesses in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J].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7,44(1,2). [2] Hollis Ashbaugh-Skaife,Daniel W. Collins, William R. Kinney Jr.The discovery and reporting of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prior to SOX-mandated audit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7,44(1,2). [3] Daniel A. Cohen, Paul Zarowin.Accrual-based and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activities around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10,50(1). [4] Sugata Roychowdhury.Earnings management through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6,42(3). [5] 刘启亮,罗乐,张雅曼,陈汉文.高管集权、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J].南开管理评论,2013(1):15-23. [6] 王鹏,窦欢,刘威仪.内部控制质量、企业特征与盈余质量[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3(2):45-51. [7] 方红星,金玉娜.高质量内部控制能抑制盈余管理吗?——基于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经验研究[J].会计研究,2011(8):53-60,96. [8] 范经华,张雅曼,刘启亮.内部控制、审计师行业专长、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13(4):81-88,96. [9] 于忠泊,田高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信息有效性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9(4):145-147. [10] 张国清.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基于2007年A股公司的经验证据[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2008. [11] 程小可,郑立东,姚立杰.内部控制能否抑制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兼与应计盈余管理之比较[J].中国软科学,2013(3):120-131. 【参考文献】 [1] Jeffrey Doyle, Weili ?Ge, ?Sarah McVay.Determinants of weaknesses in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J].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7,44(1,2). [2] Hollis Ashbaugh-Skaife,Daniel W. Collins, William R. Kinney Jr.The discovery and reporting of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prior to SOX-mandated audit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7,44(1,2). [3] Daniel A. Cohen, Paul Zarowin.Accrual-based and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activities around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10,50(1). [4] Sugata Roychowdhury.Earnings management through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6,42(3). [5] 刘启亮,罗乐,张雅曼,陈汉文.高管集权、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J].南开管理评论,2013(1):15-23. [6] 王鹏,窦欢,刘威仪.内部控制质量、企业特征与盈余质量[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3(2):45-51. [7] 方红星,金玉娜.高质量内部控制能抑制盈余管理吗?——基于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经验研究[J].会计研究,2011(8):53-60,96. [8] 范经华,张雅曼,刘启亮.内部控制、审计师行业专长、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13(4):81-88,96. [9] 于忠泊,田高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信息有效性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9(4):145-147. [10] 张国清.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基于2007年A股公司的经验证据[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2008. [11] 程小可,郑立东,姚立杰.内部控制能否抑制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兼与应计盈余管理之比较[J].中国软科学,2013(3):120-131. 【参考文献】 [1] Jeffrey Doyle, Weili ?Ge, ?Sarah McVay.Determinants of weaknesses in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J].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7,44(1,2). [2] Hollis Ashbaugh-Skaife,Daniel W. Collins, William R. Kinney Jr.The discovery and reporting of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prior to SOX-mandated audit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7,44(1,2). [3] Daniel A. Cohen, Paul Zarowin.Accrual-based and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activities around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10,50(1). [4] Sugata Roychowdhury.Earnings management through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6,42(3). [5] 刘启亮,罗乐,张雅曼,陈汉文.高管集权、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J].南开管理评论,2013(1):15-23. [6] 王鹏,窦欢,刘威仪.内部控制质量、企业特征与盈余质量[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3(2):45-51. [7] 方红星,金玉娜.高质量内部控制能抑制盈余管理吗?——基于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经验研究[J].会计研究,2011(8):53-60,96. [8] 范经华,张雅曼,刘启亮.内部控制、审计师行业专长、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13(4):81-88,96. [9] 于忠泊,田高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信息有效性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9(4):145-147. [10] 张国清.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基于2007年A股公司的经验证据[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2008. [11] 程小可,郑立东,姚立杰.内部控制能否抑制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兼与应计盈余管理之比较[J].中国软科学,2013(3):120-13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