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通货膨胀嵌入会计领域的微观化探索
范文

    范晓英

    

    

    【摘 要】 通货膨胀已经在全球成为常态,我国未来仍将处于低通胀的状态中。文章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阐述了通胀产生的原因,对国内外通胀会计研究的现状作了比较分析;指出通胀嵌入会计领域的发展方向;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通胀嵌入会计领域的微观化探索。

    【关键词】 通货膨胀; 会计领域; 微观化

    中图分类号:F8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17-0029-03

    一、引言

    我国已经全面迈入全球化经济之中,通货膨胀(以下简称通胀)所带来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了企业和投资者上,更多的是影响到了整个市场和政府。引起通胀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我国政府货币发行量增加,例如:我国政府采取的四万亿元刺激计划,导致了我国人民币对美元已经升值34%,此时的物价虽然相对来说还较为稳定,国民对人民币也还比较信任,但是,我国将持续处在低通货膨胀的总状态中。

    我国自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1980年、1988年、1994年经历了三次较为严重的通胀压力。同时,不仅是我国经历了多次的通胀压力,放眼世界各国,德国、韩国、日本、巴西、印度等国也都曾经出现过不同程度的通胀。当然,这只是宏观方面的通胀影响,从微观方面来看,通胀对上市企业、投资者和分析师的影响也不小。在影响很大的情况下,大部分上市企业的相关财务报告中都未提及通胀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应该采取的对策,这种做法十分不利于在今后出现通胀的情况下上市企业减小通胀所带来的影响,而且,由通胀所带来的对公允价值、会计理论的影响也较为深远。特别是在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让相关监管部门、企业、投资者和民众都已经认识到,仅仅针对计量属性作出的改变无法真正解决通胀问题,在会计理论方面通胀已经影响到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别是由于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逐步推广到国际范围,像此类问题在今后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将更加突出。所以,本文主要阐述了如何将通胀嵌入会计领域的微观化路径。

    二、国内外通胀会计的比较分析

    (一)国内外通胀会计论文数量的比较分析

    本文主要通过经济与金融的国内外相关文献,从宏观方面对通胀会计进行研究,详见表1,并通过会计与审计的国内外相关文献,从微观方面对通胀会计进行比较分析,见表2。

    通过表1和表2中的国内外数据比较可以发现,首先在经济与金融的期刊文献方面数量相对稳定,在国际期刊中20世纪80年代达到顶峰之后回落,而会计与审计的文献数量则很不稳定,我国的期刊文献数量峰值在20世纪80—90年代达到顶峰之后才回落。两者之间有个较为明显的时段差。其次在时间方面的差异也都受到了国际局势的影响。20世纪50—70年代中东局势不稳定,此时相关的研究达到一个高潮。对比1990年前后的我国,由于通胀的原因,导致针对此方面的研究也相对多了起来。再从研究方向来看,整个国际范围内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数据和结论都较为丰富,并且不断更新。对比国外的研究文献,国内的主要研究重点仍然是放在了对通胀的成因等方面的分析上。最后在研究方法上,整个国际研究中大部分都是采用数理模型,阐述性质的研究不多,而我国在2000年后才开始逐渐偏向构建宏观模型的研究。

    (二)国内外通胀会计研究现状的比较分析

    通胀对会计影响的研究最早是从欧洲开始的,主要是对资产负债和利润、现金流、筹资、投资决策和财务等方面的影响研究。首先是在货币项目方面的研究(Wyman,1976);存货计价和存货政策方面的研究(Lee et al.,1983);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的研究(Shsshua and Goldschmidt,1976);账面盈利和盈利水平的研究(Smith,1948);资产负债表的研究(Sweeney,1934)。其次在现金流方面,营运成本的研究(Brooks and Buchmaster,1986);现金流以及预期的研究(Bierman,1971);财务比率的研究(Vickrey,1976);通胀对筹资、投资的影响研究(Schnabel and Thakhar,1992);筹资和投资决策的研究(Msthews et al.,1960)。另外,还从已有研究的国家层面对通胀会计进行了分析,详见表3。

    通过表3可以看出,我国主要的通胀会计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并且我国的研究主要是对国外经验的引入、介绍和评价,说明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相对国外而言起步较晚,但同时,在借鉴外国经验的时候也能够大大缩短在某些研究领域的时间。而且,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不断繁荣,整个市场经济状况也变得更加复杂,我国的相关专家学者已经开始对通胀会计方面进行重点研究。虽然,目前我国还没有针对通胀制定相应的会计准则,但是在我国的市场中部分企业已经开始采取较为灵活的处理方法。相关专家学者(张为国,1991;孙铮,1995;何启志,2011;陈高才,2014)普遍认为我国企业在物价变动会计实践方面与外国存在着差异,针对这种差异的产生也进行过探索,而且认为应该重点关注物价变动的会计问题。因此,主要研究方向应是物价变动会计、会计对物价变动的可能反应方式、物价变动会计的理论基础和模式等。虽然在理论研究方面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并没有将理论放于实际的案例中,也没有进行实际的检验,所以,难以有说服力。特别是将通胀作为一个宏观变量进行研究时,是不能够仅放在理论或者文字中就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更不可能说直接将通胀作为物价变动或者公允价值,因此,通胀会计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实质性的解决。但是表3的国际已有研究则体现了一个最基本的表象,即通胀在大部分的国家和地区中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

    三、通胀嵌入会计领域的发展方向研究

    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是为了提高各国财务信息的可比性,在提高企业财务报告方面也有很大作用,这个做法最终都是为了能够方便信息的使用者。当然,能够影响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因素有很多,从宏观方面来讲,国家的会计文化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其主要包含了经济、文化、政治、法律等各个因素,然而各项结合在一起则难以量化。再从微观层面来讲,企业的特征也是决定会计政策的重要因素。通胀所带来的影响不仅是企业的财务报告,而且在投资决策方面、盈利方面、现金流方面也都会受到影响。所以,想要将通胀嵌入会计领域的发展方向中,一方面需要充分了解通胀具体产生的影响,陈高才(2014)主要采用结构方程组、联立方程组等多种形式将通胀与筹资、投资等关联起来,使研究的方向更加清晰,最终得出的结论才能够更加完整,以使得理论支撑实践;另一方面则可以将通胀从微观的角度去思考解决的方案,摒弃传统的将宏观变量放在外在的同质化角色中的做法,真正做到理论符合实际,保持通胀嵌入会计领域的发展方向研究,这也是正确可行的道路。

    (一)会计准则与计量模式的发展转变

    第一,会计准则的发展转变。在国际形势中,国际财务会计准则的发展方向逐渐向原则导向方面转变。其实质就是强调企业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实现有效降低管理盈余的动机,这就需要较好地把原则作为主要导向,以保障会计准则中各种计量属性保持在一个相对协调的状态,因为会计准则的导向影响到的不仅是企业财务的报告,更多的是资源配置和企业战略。

    第二,计量模式的发展转变。通常我们所讲的计量模式包括计量对象、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相互之间可以组合成多种计量模式,其中不同的计量属性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使用范围。但是在国际上,对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和作用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因此不能认为在使用了公允价值之后就消除了通胀的影响。所以,现阶段计量模式在转变的过程中,较为能够被接受的处理方式一般是将历史成本、现行价格和公允价值组合在一起,形成计量模式或者其他更多的灵活性组合体。

    第三,通胀概念的发展转变。要认清通胀概念就需要将物价变动、购买力评价和通胀之间的关系结合起来。物价变动是指商品或劳务价格与以往在同一市场上的价格不同。而购买力评价则是不同国家的不同货币购买力。因此,通胀的概念不再是单一的通货膨胀,而是物价变动、购买力评价和通胀等因素的组合。

    (二)作为单独变量的发展转变

    通胀作为一种单独自变量使用,是现阶段一个较为普遍的处理方式,但是,一般情况下,都将通胀用于宏观方面的分析研究,而在微观方面进行研究则有着一定的难度。在宏观方面,对通胀与价格之间的关系进行剖析,可以得出四种关联:正相关、负相关、无关和不确定。因此,有部分学者认为只要在市场中企业进行了通胀信息的披露,市场就会作出一定的反应。但是伴随着通胀研究的深入,各种不同的理论逐渐诞生,2004年Campbell and Vuolteenaho用标准普尔检验的“通胀幻觉”,更是认为投资者没有利用通胀预测未来盈余的增长率,两者之间的关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再从微观角度来讲,如果将这种方式放在具体的企业之中,首先是在计量方法方面,难以通过均值调整或异常值剔除等进行弥补,其次也难以作出一个合理的解释。所以,通过我国上市企业披露的数据就能够发现,未预期盈余与季度通胀指数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关系。假设将通胀等宏观变量放在具体某个企业之中,按照理论来讲,该企业的未预期盈余应该是较为明显的,但是在实际验证中却与理论大相径庭,因此,就出现了通胀作为单独变量使用的转变,也就出现了本文将通胀进行微观化的想法。

    四、通货膨胀嵌入会计领域的微观化探索

    (一)计量指标的微观化探索

    首先从宏观方面掌握通胀发生的主要原因:需求拉动、成本推进、混合作用、预期和惯性等。现阶段在对通胀进行了解时,其指标还应有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生活费用指数(CLI)、生产价格指数(PPI)等。其次从微观方面来看,选择不同的微观计量指标再结合前者宏观方面的研究成果,就能够在通胀会计和财务领域得到新的突破,当然,因不同的计量指标得到的论断肯定也各不相同。再次从动态方面把握通胀的运行机制,因通胀现象并不是暂时的,当从动态角度去分析通胀的运行机制时,就能够发现在微观方面如对企业的投资策略等都会产生影响(张成思,2012;何启志,2011)。最后从静态方面对通胀幻觉和通胀预期等进行详细划分(Silver,2007;Reis and Watson,2010)。

    从宏观和微观的计量指标和运行机制两方面研究可以发现,一方面通胀对企业财务报告的影响程度以及范围,企业、投资者和分析师就能够为决策作出参考;另一方面相关的专家学者在不同时间、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研究,能够得出一个较为完整的结论,更加可以支撑宏观政策。因此,若想在处理通胀方面取得良好效果,就需要将宏观性质的政策放在微观层面上去考虑。只有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研究,才能够得到较为丰富的通胀数据,这样也能方便相关专家学者,并且为此方面的研究也能够提供较为充足的数据,以探究通胀对企业财务报告的具体影响程度。

    同时,也只有这样做才能够为之后的通胀会计研究作铺垫,且这种研究途径十分有必要,其中会计的职能中较为重要的是提供宏观经济决策需要的信息,相关政府部门想要作好宏观决策,就更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作好通胀的处理方法选择。

    (二)通胀内置的微观化探索

    只将通胀进行微观化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将通胀嵌入会计领域之中,因此,做好通胀的内置化就更需要探索。一般在对会计领域进行研究时,通常都是将宏观变量当作控制变量或者是既定条件,实际上宏观变量从微观方面来说,假如通胀已经对某个企业的投资决策、企业盈余和现金持有产生了影响,并且已经影响到了投资者的心理预期和买卖决策,这些微观层面的作用累积起来,必将导致由一个具体的企业扩大到整个的市场,这种局面就能够为政府部门提供较为直接的参考。因此,这种内部既存在关联又存在相互影响的局面,还需要更加完善和深层次的理论和实际案例的支撑。现阶段,已有专家学者在此方面作出了相关的研究贡献,例如Flavin and Wickens(2003)就将通胀作为宏观变量进行研究,目的在于研究企业优化资产配置的路径。也有专家学者陈高才(2014),以产业政策的偏向作为整个的研究框架,目的在于分析宏观政策在微观层面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并且直面通胀微观化,将其内置到资本资产的定价模型中,其结果都表明通胀能够较好地解释资产配置的问题。所以,通过将通胀内置,不仅能够补充当下的理论研究,更多的则是为通胀内置的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三)单列变量的微观化探索

    现阶段主要的方法是从微观方面通过单列的形式来把握通胀与企业的筹资、投资等之间的关系,以期能够更好地实现通胀的微观化。其中要了解整个企业在经历通胀之后进行调整的盈余和现金流以及资本成本。要了解企业是否出现过度投资,可以从通胀之后调整的盈余、现金流量和资本成本之间的相互关系中知晓。另外,要了解企业的现金-现金流敏感性主要应从通胀后调整的盈余和现金流量中计算得出。在把握企业现金流量方面的走向之后,就能够帮助企业在计算通胀对盈余、现金流量等核心数据方面作出选择,以期更好地细化通胀对企业的影响。

    (四)披露方式的微观化探索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拓宽了通胀影响的披露方式路径,在传统的方式中,主要是上市公司本身公开的信息,分析师发表的报告也是路径之一。然而,随着信息获取变得更加容易,上市企业披露信息的来源并不只是从证券市场中获取到的,并且随着分析师信息渠道的不断拓宽,再加上较为新兴的利用媒体手段和各种搜索工具,例如百度搜索等进行信息的收集,使得披露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因此,企业想要了解通胀对自身财务报告的影响,也就形成了企业在披露的动机方面有着更加强烈的意愿。其披露的方式可以是在财务报告中进行附注,或者是在管理层讨论分析书、业绩报告等中进行披露,还可以通过举办业绩说明会等形式,让投资者充分了解信息。另外,企业也可以将通胀对股指收益、现金流量等数据具体产生的影响展现出来,提前做好数据的整理,再通过适合企业自身的方式进行披露。

    五、总结

    在对通胀所产生的影响方面,现阶段研究较多的仍然是在政府、市场和企业等方面,这些都只是从宏观方面对通胀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但是在微观方面通胀对上市企业、投资者和分析师等影响的研究却少之甚少。因此,本文将通胀的研究方向进行转移的原因,就在于通胀已经影响到了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及由各个原因导致的人民币升值,这都表明了我国为平衡汇率增发货币导致的输入型通胀持续存在,所以,必须换个角度从微观方面对宏观变量进行处理。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的会计准则逐渐向国际方向靠拢,并且原则导向会计准则也逐渐开始推行,传统的宏观方面研究通胀对企业的影响,已经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放眼整个国际市场,证券市场逐渐步入国际化,再加上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发展经济,越来越多的外企进驻我国,所以,只有将宏观变量进行微观化和内置化处理,在路径选择方面做好协调,才能够真正解决我国的通货膨胀问题。●

    【参考文献】

    [1] 陈明.隐性通货膨胀目标制下的货币政策改革[J].财会月刊,2013(4):55-58.

    [2] 李红娟.通货膨胀影响及其会计处理[J].财会通讯,2013(34):76-77.

    [3] 王炳文.外国通货膨胀冲击下的货币财政政策选择——基于汇率制度的研究[J].会计之友,2014(5):84-89.

    [4] 陈高才.通货膨胀的会计问题剖析和未来研究展望[J].会计研究,2014(8):25-32.

    [5] 周建,刘晒珍.哪种价格指数为中国货币政策提供了更多的通货膨胀信息?[J].财经研究,2014(6):83-94.

    [6] 刘明.中国通货膨胀的变动特征——一组基于CPI的宏观经济变量统计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4(4):6-10.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