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析《论语》的治国理政思想 |
范文 | 喻小俊 摘要: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思想对于中国人乃至全世界的人们都有远大而深远的影响。孔子的核心思想就是施“仁政”,最终达到得民心得天下的目的,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以德治国。本文对孔子的政治思想进行简要的梳理和回顾,特别是对其治国理政思想做一个系统说明。从“德治”“仁治”“礼治”“孝治” “富民育民”等角度,对孔子治国理政的思想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治国理政 政治主张 仁治 修身 治国 德治 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历代王朝,都是呈现出一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家天下”局面,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属于皇帝所有,但是,在《论语》中我们清晰的看到孔子的政治主张,孔子并不认为天下为一人或一姓所拥有,家天下并不能够很好的促进国家的发展与进步,因此孔子主张“公天下”,他认为天下应该是公共财物,天下的一切都属于公有,统治者应该尚贤,这样才能治理好天下。人人遵守礼节,人人奉公守法,天下人和和和睦睦,则是《论语》政治思想中“公天下”所主张的理想社会。 要真的达到公天下的理想社会,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意思就是君王如果用道德来教化民众,推行政治,就像北极星一样,处于它所在的位子上,无数的星星都环绕在它的周围。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到,为政者要推行德治,以德治国,只有这样臣民才会信服,向星星环绕在北极星的周围一样服从统治者的统治,为政以德,修己治人,这就是儒家的“王道”。当今的中国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要想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我们必须要依法治国,依法行政,让人民做到有法可依,要做到依法治国,我们就必须要重视道德的作用,必须以以德治国为基础,因为道德是立法的基础,同时也是执法和守法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要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以德治国,这也是对依法治国的有力补充与保障,也只有全国人民的道德文化素质全面提高到一个新阶段、新高度,这样我们才能朝着美丽的中国梦更进一步,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要真的达到公天下的理想社会,孔子还主张“仁治”。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用政策、命令来引导百姓,用刑罚来约束他们,人民虽然能够苟免犯罪,却不知道犯罪是可耻的,没有羞辱之心;用道德教化从精神层面指导百姓,用礼来规范他们,这样他们不仅知道什么是廉耻,还能够自觉的从内心出发改正自己的错误。如上所述,只用政令来强制百姓意愿,用刑罚来制约行为,虽然能够达到民免,但百姓却无羞耻之心,这样就不能从根本上管好人民,也就不能够治理好国家,那么“仁治”的目的就不能够达到。下面从几个方面对孔子的“仁治”思想进行论述。 1 以仁治国 孔子思想中以仁治国的思想非常重要,这一思想不同于法家的法制思想,孔子主张从政者要施仁于天下万民,用“仁政”去对待百姓,只有这样百姓才会信服君主,从而更好的为君主为国家劳作与服务。孔子主张“善人”为邦,在他看来“善人”就是好人,是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与情操的人,他们尊崇仁、义、礼、智、信,希望老百姓受到“善人”的教化,这也是“善人”之所以称被之为“善人”的原因,因为他们心系百姓,他们认为受到教化的百姓可以更好地为国家做贡献。 2 以礼治国,克己复礼 “上好礼,则民易使”,这句话就是强调礼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君主来说,如果君主好礼乐之举,那么百姓也就很容易得到任用。要想实现“民易使”,君主就必须要“好礼”,起到一个带头表率的作用。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句话就是要告诉我们统治者要想统治好子民,必须先要严格要求自己,端正自己的行为,以自己为准绳,做到廉洁自律、秉公无私,这样下属和百姓就会以此为模范进行模仿追随,长此以往,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风气也就端正、安宁有序了。孔子生活在春秋战乱年代,对于社会动乱,战争频发的原因孔子也有自己的观点,孔子认为,周朝之所以出现群雄割据,社会动乱的最根本原因在于“礼”的缺失,因而导致“名不正,言不顺”,社会道德伦理纲常败坏,最后使得社会动荡不安。孔子认为要想重建稳定的社会秩序和伦理纲常实现社会稳定就必须恢复周朝的“礼”。用“礼”来规范社会中的不和谐因素,重新恢复“君臣父子”的纲常秩序,让社会有序进行,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够不断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3 以孝治国 如果说以仁治国是领导者的政治策略与手段的话,那么以孝治国就是这些策略与手段的基础与根基,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更是一个孝悌之邦,从古至今,中国人都非常的重视孝道,就算贵为王公大臣,也自觉坚持以孝为本,可以说“孝”在中国人眼中是极其重要的品质。如果没有“孝”,那就无“仁”。因此,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孝慈则忠”。这句话告诉统治者如果要想把天下治理好,就必须要实行孝道,以孝为本。统治者只有施行孝道,天下百姓才会去模仿随从,要知道君主在百姓的眼中是非常神圣非常崇高的人物,如果君主都不能做到孝顺自己的父母,那么百姓就会失望,甚至会去模仿,这样是非常不利于国家的治理的。虽然在孔子时期没能实现以孝治国的治国方针,但是到后来,汉朝率先做出了“孝治天下”的实践,儒家的孝治思想在这一时期得到充分的体现。孔子的这一思想一直传颂至今,影响深远。 4 正己修身 上文探讨了仁政的几个方面的表现,我们会發现无论是礼治、仁治还是孝治,他们的行为主体都是人,即“文武之政,布在方策。为政的根本就是要让百姓过上安定平和的日子,走上正道,那么统治者的正己修身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统治者做到表率,正身而行,那么百姓就会自然而然的跟着效仿。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对于从政者来说,只有先正己,才能够有资格去正他人,如果连自己行为都不端正,别人又怎么会信服于你呢?这与前面提到的克己思想不谋而合。我们的政府及其官员要想治理好国家,就必须要摆正自己 的位子,要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刻刻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记在心中。 5 选贤任能 要想达到“公天下”的政治理想,仅仅靠皇帝一人是远远不够的,“公天下”顾名思义就是全天下人的天下,应该由天下人来共同治理天下,当然这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孔子认为要想将天下治理好,必须要选贤任能,不能够任人唯亲,对国家发展有用的贤才,不能够在乎其出身,就算其出身卑微,也要为国家和君王所用,选取贤能,才能够更好地治理国家,才能更好地造福百姓。孔子认为,要想实现德治就必须发动广大贤能的聪明才智,自然而然选贤就成为实现德治的一个重要手段,君主在治理朝政时对官员的选拔和任用,就是一个很大的学问与议事日程。如何选拔优秀的人才为国家服务,这对于社稷、对于人民都是至关重要的。“‘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就是说的这个道理,任用贤才之人,不应该去计较一些小的过错,这样才能够使得政务能够有效地开展下去。”那么怎样的人才算是贤才呢?孔子认为只有是品德端正、光明磊落、正直无私之人才能被称作贤才,小人博学多才但不能称之为贤,孔子特别看重品德这一特质。子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这句话就是从选贤的角度出发,告诉统治者如何才能选出真正的贤能,又不为老百姓所抱怨。选择那些正直无私的人,远离那些邪恶不正的人,只有这样,这些正直无私的人才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同时由这些贤才所推行的正义之风会使社会更多的人学习模仿,这样对于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也会有一定的压制作用,社会在此种环境下会变得越来越和谐安宁。当然如何选取贤才是有一定标准的。德和才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两项标准。那些只有才或者只有德的人不能成为国家选取贤才的对象。国家之贤才必须是德才兼备的优秀之人。只有才没有德就会走上任人唯亲,贪赃枉法的道路, 对国家起到弊大于利的作用。相反,只有德没有才,又会走上人浮于事,无作为的道路,对国家也会起到很大消极的影响。只有将德与才相结合,才能选出真正的贤才,这样对于国家的建设与发展才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这种选贤任能的思想在今天也有非常大的影响,我们的党和国家在领导干部的任用问题上一定要慎重考虑,优中选优,不能够以次充好,要做到挑选出真正有理想、有抱负、有思想、有品德的好官员,官选好了,我们的百姓才会放心的把国家交到他们手上,人民相信相信党和国家,这样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就会减少阻碍,国家做起事来就更加有效率。 6 富民教民 选贤主要考虑才能与德性两个方面,孔子认为德性居其首,所以孔子一再强调“修身”的重要性。君主需要修身,臣子也需要修身,君臣修身是为了让子民更好的效仿和服从,从而得到万民之心,但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子民自身的修身,要想让子民修身,执政者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富民,让人民群众富有起来,让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第二步就是教民,教育人民,让人民群众都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也就是孔子的民本思想的体现。子曰:“以不教民战 ,是谓弃之。”意思是如果不教人民作战的技能,这就相当于抛弃人民,抛弃人民也就等于抛弃自己,抛弃国家,因为人民没有作战的能力,也就没有了保家卫国,巩固国防的能力,那么国家就很容易消亡。“子曰:‘既庶矣 ,又何焉 ?曰:‘富之。曰:‘既富矣 ,又何加焉 ?曰:‘教之。”统治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孔子主张富民教民,让人民都富裕起来,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变得更为强大,人民的生活才会变得衣食无忧。怎样使民富裕起来呢?孔子主张用教育百姓,让百姓都受到教育,百姓受到教育了,自身的修养就会得到提升,德性也就会不断加强,这也就是孔子以德治国的最终目标,人民都有了德 性,那么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会变得非常团结强大,这个时候君臣只需要用自身行为修养稍加引导,国家治理的各项措施和政策就会得到很好的实施。现在我国社会也是一样,处于改革发展的攻坚时期,国家应该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只有教育搞好了,人民的素质才会得到提高,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才会得到相应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幸福。 除了富民教民思想外,孔子还极力主张为政者要“养民也惠”“使民也义”“使民以时”的观点, (《论语 .公冶长》),为政者要重视百姓,要用好的政策去善待百姓惠及百姓,在役使百姓时要合情合理,要尊重农时,不能够强制命令,这样只会使民众心生怨意而不利于统治者得民心的政治目的,最终会导致失民心、失天下的恶果。孔子在教民上还主张“有教无类”,孔子认为教育是平等的,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应该分等级。这一思想一直影响至今,多少寒门子弟都能走上仕途,多少穷困百姓通过教育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这些或多或少都是受到孔子教育思想的影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论语》的治国理政思想的重点在于“仁德”,从以礼治国、以仁治国、以孝治国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看到“仁德”的重要作用;从正己修身、举贤才、育民教民问题上,我们也可以看出“仁德”思想的体现。因此统治者要想治理好天下,就必须要收获民心,要想收获民心就必须施民心所向之策,施民心所向之策就是需要我们的统治者以“仁德之心”对待百姓,百姓满意了,自然治国理政的目的就达到了。总之,《论语》从不同角度对执政者治国理政的思想进行了总结,其中很多治国思想在今天仍然适用,有很多思想值得我们现代人去学习,例如德治、孝治、教民等思想。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其历史上的局限性,有些治国思想就与现在中国的发展相违背,例如“正名”思想在今天就不可取。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孔子的治国思想,不能够全盘肯定或者全盘否定,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论语》的治国思想散发出现代的光芒。 参考文献: [1] 陈良琨 .从《论语》看孔子的治国方略 [J].今日科苑,2007(12)158. [2] 杜冰梅.“有耻且格”之“格”新释[J].宿州学院学报,2007(2):50- 53. [3] 陳良琨 .从《论语》看孔子的治国思想 [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3):10-13. [4]杨伯峻 .论语译注 [M].北京:中华书局,2008. [5]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3. [6] 吴根友 .道义论——简论孔子的政治哲学及其对政权合法性问题的论证 [J].孔子研究,2007(2):15- 2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