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从《皖江晚报》看晚报的媒介生态位及媒介生态环境
范文 陆 慂
摘 要:本文以安徽省马鞍山市《皖江晚报》为例,通过与其他报纸分析比较,探讨马鞍山市及周边地区晚报的媒介生态位及媒介生态环境。
关键词:《皖江晚报》 媒介生态位 报业竞争 媒介生态环境
一、媒介生态位及媒介生态环境相关概念
在生物学中,生态位相近的物种会发生竞争的,且生态位越接近竞争越激烈,其结果就可能使其中一些物种灭绝。但是更常见的情况是,生态位相似的物种,通过自然选择,生态位发生了分化,从而减少或排除了他们的竞争,使他们共存下来。简单地说,生态位规律的作用是使自然界许多明显处于弱势地位的物种,不会因为残酷的竞争而灭绝,反而同那些处于强势地位的物种“共存绵延”至今①。这就是生态位现象或称格乌司原理。 生态位理论的主旨是一套与竞争及共存有关的概念和命题,它研究给定资源水平下的竞争与共存问题。同样,媒介产业在当今市场中所需要面临的一些竞争与生存挑战,也能用生态位的思维予以解释。
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首次提出“生态学”,认为生态学是“关于有机体与周围外部世界关系的一般学科”。②换言之,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所谓环境则是构成主体生存条件的各种外界物质实体或社会因素的总和。③
媒介生态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媒介及其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就媒介而言,环境有两种:一是媒介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现实环境,另一种是媒介通过其传播活动介入现实环境作用后所形成的已发生改变的环境。
德弗勒认为,大众媒介是社会系统的子系统,受政治、经济及社会等外在环境的影响。而受众、发行经销商、投资人等向外扩展则是外在的社会文化条件,规范整个传播的社会系统及其各个子系统而成为互动的传播生态。④阿什德认为,“传播生态指的是信息技术、各种论坛、媒体以及信息渠道的结构、组织和可得性。”⑤即传播形态超出它作为大众媒介的范围,深深地介入现实环境,和宗教、文化、政治、法律等产生符号互动而形成一个意义环境。
二、《皖江晚报》所处的媒介生态位及媒介生态环境分析
2008年8月至9月,我在安徽省马鞍山市的《皖江晚报》社专业实习一个月。通过报社开会培训及自己在报社的耳闻目睹,并且一个月中又在采访、编辑、排版、校对第一线实际动手操作过,因此对《皖江晚报》在报业竞争中的生存状况有了一个较深入的了解。
研究媒介生态位的意义,在于发现媒介在生态位上的重叠。《皖江晚报》所处的生态位可谓夹缝中求生存,在它东面就是报业大战的主战场之一——南京,那里的《扬子晚报》、《金陵晚报》、《南京晨报》、《现代快报》等强势报纸冲击着《皖江晚报》在马鞍山甚至皖江地区的市场份额。在西面,安徽省的另两家代表性晚报:《新安晚报》、《合肥晚报》有可能随时杀入马鞍山的报业市场。与周边地区强势晚报媒体存在生态位上的重叠是不可避免的,如一些国内外时事、重大突发事件、财经资讯等。在这一重叠的内容上,《皖江晚报》处于绝对的劣势,因为在这些内容问题的报道上,周边地区晚报类媒体往往实力雄厚,能够在采用新华社稿件的基础上,派出自己的记者发回热点问题的独家报道,而《皖江晚报》由于种种条件的制约,在外地发生的突发事件一般不会派出记者采访,报道内容只能单一的采用新华社稿件。这一点上,《皖江晚报》和其他报纸相比并不出彩,这些“硬新闻”是它的软肋。报社也看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他们给他们自己定的媒介生态位是民生新闻及社会新闻,以更贴近当地居民的实际需要,并利用报纸的影响力,在皖江地区努力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成为一家具有社会责任的皖江地区本土主流媒体,这也正如他们在报头下写下的那六个字“责任、本土、主流”。
明确报纸的生态位后,再来看下《皖江晚报》的媒介生态环境。上文已经介绍,马鞍山市的东面和西面都有强势的晚报媒体抢滩马鞍山市的报业市场,谁都想来这个经济发展迅猛的新兴工业城市分得一杯羹,《皖江晚报》真可谓是受到了两面夹击。《皖江晚报》坚持不涨价,依然以0.5元挺立报摊,成为报摊的一景,0.5元的价格也成为《皖江晚报》在这样险恶的媒介生态环境下生存的一项重要手段。凭借该报在马鞍山市创办的十几年及该报倡导的“民生”、“责任”,更凭借对老百姓的帮助,报纸在皖江地区拥有的资深读者已不少,这些读者对报纸已经深深依赖并产生感情,每天必读《皖江晚报》,一天没读就感觉浑身不自在,这些中坚力量都是《皖江晚报》媒介生态环境中赖以生存下去的“养料”。这些读者往往伴随着晚报的成长开始阅读,十几年读报已成生活习惯,或者投诉的内容经报纸曝光后立即得到解决,从此对晚报存有好感。这些读者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选择《皖江晚报》后,对其他晚报类媒体关注度就下降了,如果这样的读者越多,不管外界晚报媒体如何强势,也无法撼动《皖江晚报》在皖江地区媒介生态环境中的强者地位。
三、晚报类媒体针对媒介生态位及媒介生态环境发展的前景
上述关于媒介生态位及媒介生态环境的问题阐释后,我对晚报类媒体的进一步发展有自己的四点想法。
1. 针对内容重叠问题,采取硬新闻软化的办法,可以对新华社稿件进行适当的修改,使时事新闻等硬新闻软化,在新华社稿件中挑取最有关于发行地区读者的内容进行深化,使之符合读者的阅读兴趣。
2. 针对民生新闻,应该继续强化。“责任、本土”必须是立报最重要的思想,并推出更多的生活资讯。
3.针对纸张式样,应与时俱进,不能墨守成规。价格只要在合理区间范围内,并不是主要制约发展的问题。
4.晚报类媒体自身机构的设置要精简,但同时人员分工要更细致,发挥出采编人员的最大效率。
注 释:
① 支庭荣:大众传播生态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② 、③海热提、王文兴(2004):《生态环境评价、规划与管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第12、20页
③ 梅尔文·德弗勒、桑德拉·鲍尔-洛基奇(1990):《大众传播学诸论》,新华出版社,第61-63页
④ 大卫·阿什德著,邵志择译(2003):《传播生态学——控制的文化范式》,华夏出版社,第2页
⑤ 沈正赋:《从传媒生态到新闻生态》,第1、2页
参考文献:
支庭荣:《大众传播生态学》[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陆慂,男,1987.11,籍贯:江苏昆山,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媒介生态位及媒介生态环境。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3:5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