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博客 |
范文 | 于 蕾 摘要:“博客”作为一种传播的全新模式,对整个大众传媒发展产生的影响十分巨大。可以说“博客”的出现代表了一种全新的大众传播理念的诞生,是传播媒介个人化新开端的代表,传播格局的个人化趋势也是大众传播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现实。 关键词:博客媒介个性化传播 博客,一个从1998年开始发展起来的新兴媒介形式,2002年开始在中国发展壮大起来,其壮大速度之快,影响之广使得博客这一新的传播名词成为学术界的主要研讨问题。新华社2008年11月7日报道,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蔡名照在上海召开的第二届中美互联网论坛上表示,中国博客数量已达到1.07亿,网民拥有博客的比例高达42.3%。这一数字在2003年只有一万左右,其势头之迅猛,足以让所有致力于关注博客的发展及未来的学者为之震惊。这种数量的不断增多也同时说明了这一依托于网络媒体的个性化、个人化的媒介时代正在不断膨胀,也在不断得引领传播新格局。 一、博客的媒介性 媒介即中介或中介物,存在于实物的运动过程中。传播意义上的媒介是指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 博客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他是英文单词Blog的音译,是Weblog的简称。Weblog是网络上的一种流水记录形式或者简称“网络日志”。“博客们”通过网络日志,将日常的思想精华及时记录并发布,萃取并连接全球最有价值、最相关、最有意思的信息与资源。使更多的受众能够零距离、零壁垒地汲取这些鲜活的思想。在这里,由于博客们可以充分利用超文本链接、网络互动、动态更新等形式发布思想和信息,使具有一定的链接和收集整合的博客信息,成为了一种信息交流互动的平台,即符合了传播信息的载体的媒介的界定,因此,笔者认为博客的这种的媒介性决定了博客在传播新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加速上升的地位。 二、博客的个人化特征 “当今互联网已经进入Web2.0时代,从传播的角度来说,Web2.0的最大意义是为互联网用户搭建话语平台,使互联网用户从信息接受转变为信息制造者和传播者,从受众转向信息传播主体。在文字表达领域,博客让每一个人可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自我。”这一段话基本表达了博客具有的个人性、开放性交互性的主要特征,并在新的传播格局中创作一种言论自由的最大化无疑意义重大。 (一) 传播内容的个人化表达 如果我们通过将博客技术与其他网络传播方式进行比较,不难发现博客技术是网络交流手段的一种新的突破,而非革命性设计。个人网页是博客的重要技术来源,也就是说,博客是对个人网页在信息传播上的一种改良。 博客通常通过博客日志将日常的思想精华及时记录并发布张贴在个人网页上,并萃取联接全球最有价值、最相关、最有意思的信息与资源,以提高博客的浏览量,从而达到个人价值的体现。当然,博客们通常只发布自己关注并发表个人化的观点与看法,其表达形式个性化,传播信息随意性决定了其传播内容的纯粹个人化表达的特性。 (二) 传播模式的个人化形态 博客的网络日志与个人日志本质的不同在于传播内容的共享性和私密性。在网络世界里,分享成了一种普遍的价值态度,原因就在于这是一个虚拟的世界。除了无害的意识之外,传播的空间范围之广和交流之深给博客们不但提供了实现自我的空间,更实现了博客的立足于分享的信息交流平台。 博客们由过去的受众变成公众,自主地进入公共领域,通过以个人为中心的信息过滤和知识管理,对公共事务发言,同时也让个人的信息和知识与人共享,从而达到思想交流互动,这时候更有价值的已经不在于自我实现,而在于交流,无数的分享构成了个人化的发布共享。这种传播模式同时通过建立个人的信息中心,花费大量时间和经历选择版面,链接设定,图片、影视资料等的个性化汇总,形成传播模式的个人化形态。 三、博客的传播新格局 (一)博客身份的双重性 在传统的传播模式中,信息从传者出发,通过媒介,到达受者,信息的传达者与接受者是分离的。在博客的传播模式中,每个博客一方面不断地通过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引用评论他人的信息,链接他人的博客地址等方式为其他博客提供信息;另一方面,博客又不断地获取信息。也就是说博客是“所有用户”面对“所有用户”进行传播,在传播过程中,每位博客都有传者和受者的双重身份。 (二)把关过程的自主化 “把关人”又称为“守门人”,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认为,在研究群体传播时,信息的流动是在一些含有“门区”的渠道里进行的,在这些渠道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 传统媒介如广播、电视、报纸除了受版面、时间等的因素限制之外,其“把关人”在发布信息时还会考虑新闻价值、新闻道德、舆论导向等诸多因素。“”“把关人”必须经过周密、慎重的筛选,不会把所有采集到的信息发布给受众。而博客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网络空间,几乎没有了传统媒介中版面和时间的限制,每一位传者都可以自由地进行信息的发布,而他们发布的信息一般在他们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就变相地形成了一种“把关”,可见,把关的角色也由过去的传媒从业者群体变成了博客自主化的把关。 由此可见,博客传播身份的双重性及把关过程的自主化基本挑战了传统的传播格局,建立形成了一种新的传播格局。而博客的影响之大也预示着这种传播格局的形成必将带来新的媒介时代。 四、个人化媒介时代 博客的种种个人化及媒介性体现了个人化的媒体时代的来临,它的不断壮大也在推进着这种个人化媒介时代的进一步繁荣和壮大的,并昭示着传统的传播格局和形式势必会受到冲击和挑战。 也许在数字网络诞生之前,一个让个体实现其公众身份的公共领域并没有真正形成。只是在博客那里,伴随着个人媒介时代的来临,个体的公共身份才有了实现的可能。一旦意识到,这个时代的个人媒体是把信息和知识向全球发布的,他的意义就不容低估。一个更加信息爆炸的个人化媒介时代也将影响深远并创立一个新的传播体系。◆ 参考文献: [1]黄桂萍,吴文虎,《博客的社会文本意义解读》,《国际新闻界》2006年8月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胡正荣,《传播学总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作者简介:于蕾,女,渤海大学文理学院文法系助教,研究方向:广播电视新闻。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