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中国陶瓷走兽画史略
范文 摘要:中国陶瓷走兽画起源于原始社会陶器,东汉时期出现瓷上走兽画,唐代长沙窑是大规模制作陶瓷彩绘走兽画的开端。宋至清代中国陶瓷走兽画创作繁荣兴盛,艺术特色各有千秋。现当代陶瓷走兽画仍保持兴盛,正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陶瓷走兽画史略
引言
走兽画属于中国花鸟画的一个分枝,是以各种畜兽为表现对象的画科,既包括现实中存在的各种畜兽动物,也包括一些想象中的瑞兽,但龙集飞禽与瑞兽特征为一身,不归入走兽类。中国陶瓷走兽画系指在陶瓷制品上,以各种走兽形象进行装饰,装饰技法主要是各种彩绘形式,也可以是刻划花或色釉综合装饰等多种形式。中国陶瓷走兽画发展历史悠久,艺术成就卓越,但是,目前对中国陶瓷走兽画的学术研究开展地非常少,如陶瓷走兽画的源流、艺术特点、发展方向等等。笔者从事陶瓷走兽画创作多年,深感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以利于从理论高度上推动中国陶瓷走兽画创作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1.中国陶瓷走兽画探源
1.1 陶瓷走兽画肇始——原始社会陶器走兽画
陶瓷走兽画最早可以一直追溯至遥远的原始社会陶器时期。中国陶器的发明距今已有近万年的历史,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广泛分布着大量陶器遗址。
黄河流域最具代表性的仰韶文化彩陶中,就已经出现了走兽画,如陕西西安半坡博物馆即藏有一件彩陶鹿纹盆,以黑料绘制的两只小鹿有如剪影,拙朴生动。长江中下游地区河姆渡文化黑陶中,也出现了走兽画,如浙江博物馆藏有一只河姆渡黑陶猪纹钵,钵外壁以均匀线条刻绘了一只形态逼真的猪,似乎正在蹒跚而行地寻觅食物。新石器时代走兽画陶器是中国陶瓷走兽画最早期的作品,简练传神、充满情趣,已经具有了较高的艺术水平。
自原始陶器走兽画出现以后,进入夏商时期仍得到发展,如辛店文化陶器中即出现了鹿纹、羊纹、狗纹等。至汉代时,出现画像砖走兽画,内容更为丰富,当时所有的家畜和瑞兽都出现其中,使陶上走兽画达到鼎盛。
1.2 瓷上走兽画萌芽——汉至南北朝青瓷走兽画
东汉末年,在原始瓷器的基础上,中国终于发明了瓷器。东汉青瓷上即已经出现了最早的瓷上走兽画,极少数青瓷上已见有抽象的白虎刻绘走兽画,瓷上走兽画萌芽,刻绘是最早的形式,尚未出现彩绘。
进入三国时期,瓷器上又首次出现了彩绘走兽画,有一件藏于南京博物院的三国时期褐彩壶,纹饰复杂,分为三层,其中第二层绘有七只异兽,间饰半身兽首图案,这是屹今发现的最早的瓷上彩绘走兽画。从东汉直至南北朝时期,陶瓷走兽画发展极为缓慢,无论是刻绘还是彩绘走兽画都极为罕见。
1.3大规模瓷上彩绘走兽画发端——唐代长沙窑走兽画
瓷上走兽画自东汉起源后,一直处在发展滞后的状态。进入唐代后,情况终于发生重大变化,唐代长沙窑开始大规模生产彩绘瓷。
长沙窑彩绘瓷是在褐彩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且由单一裼彩发展为褐绿两彩,大大提高了艺术表现力,瓷上彩绘走兽纹数量大幅度增加,为其后走兽画的繁荣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长沙窑彩绘走兽画主要有奔鹿图和山羊图,形象神态生动传神、极富情趣。
2.宋至清代陶瓷走兽画发展史略
2.1 白描简洁 情趣盎然——宋代陶瓷走兽画
在唐代长沙窑走兽画的基础上,进入宋代以后,陶瓷走兽画进入了非常兴盛的时期,以北方磁州窑白地黑花走兽画为代表的陶瓷走兽画颇为盛行,并且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
磁州窑继承唐代长沙窑彩绘传统,走兽画种类有了很大提高,奔鹿纹仍是常见题材。除鹿纹外,常绘制的走兽还有虎、熊、兔、马、狮等等。磁州窑走兽图大多用黑彩以白描手法绘制,与白色瓷面相映衬,显得简洁明快、清新淡雅。走兽结构非常准确,形态逼真写实,虎的威猛、熊的憨态、鹿的活泼……都表现地淋漓尽致,表明磁州窑画工具有极高的艺术素养。
除磁州窑外,还有不少窑场也制作陶瓷走兽画,著名的如吉州窑彩绘奔鹿图、河南登封窑珍珠地刻绘虎纹等等。
2.2 形神兼备 挥洒豪放——元代陶瓷走兽画
元代时期,磁州窑继续制作与宋代相仿的陶瓷走兽画,但代表元代最高水平的是元代景德镇青花瓷走兽画。元代青花瓷上的走兽主要为麒麟、海马、马、狮、虎等,由于景德镇元青花数量极为有限,因而目前所见元青花走兽并不多,但仅从这些就足以体现出元青花工匠绘制走兽的高超水平。
典型元青花往往装饰繁密,但由于构图布局得当,兽类形象绘制非常完整奔放,丝毫无局促之感。其多以白描手法勾勒,笔法工细有力,兽类结构准确、形态潇洒、动感强烈,与磁州窑走兽画在绘制技法上颇为相似,但在温润如玉的釉色和鲜蓝明亮的苏麻离青料衬托下,其艺术效果较磁州窑更为强烈,形神兼备、赏心悦目。
2.3 拙朴写意 气韵生动——明代陶瓷走兽画
进入明代后,陶瓷走兽画趋向于粗率化,重在写意,而丢弃了宋元时期陶瓷走兽画以形写神的传统。明代陶瓷走兽画在兽类结构把握上极不准确,显得非常拙朴,如画虎,形态上如同猫一般,并且毫无虎之威猛可言,画马也显得非常臃肿而不协调,难见骏马驰骋之势。与形神兼备的宋元时期陶瓷走兽画相比,显得大为逊色,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出现严重下滑。
明代陶瓷走兽画虽较宋元有明显差距,但其仍取得了不少艺术成就,其艺术特色也有颇值称道处。首先,开拓了陶瓷写意走兽画的境界,并使之达到空前高峰。特别是明中晚期陶瓷走兽画,笔法挥洒、粗率随意、毫无拘束,其中不乏精采的写意杰作;其次、种类有了大幅度提高。其绘制种类较宋元时期大幅度扩大,特别是中晚期以后,出现了如松鼠纹、猴纹、牛纹等前所未见的种类;最后、表现手法增加。过去色彩单一,如唐代为褐绿两彩、宋代主要为黑彩、元代主要为青花,而明代则出现了五彩走兽画,增强了艺术表现力。
2.4 细腻繁密 工细雅致——清代陶瓷走兽画
清顺治和康熙早期与明末时期被称为瓷器史上的转变期,其风格依旧以明末写意风格为主,进入清康熙中期以后,陶瓷走兽画的清代风格开始形成,并在乾隆时期达到最典型。
典型清代风格的陶瓷走兽画主要为粉彩品种,其次是青花以及五彩。题材内容延续明代,但绘制技法大相径庭。清代出现粉彩装饰,粉彩是在珐琅彩基础上出现的,借鉴西方绘制手法,工笔描绘,细腻精致,注重渲染,从而使走兽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和质感。清代青花、五彩技法也有大幅度提高,可以达到对走兽的细致刻画。清乾隆以后陶瓷走兽画开始出现衰退迹象,形象日趋呆板僵化,并有严重的程式化倾向。
3.现当代陶瓷走兽画概谈
3.1 中西合璧 名家辈出——民国陶瓷走兽画
民国时期虽然中国陶瓷整体呈现极为衰败的局面,但由于自清末开始,一大批文人画家的涌现,使陶瓷走兽画虽处逆境但仍旧取得了一定的艺术成就,出现了一批著名的陶瓷走兽画名家。如:张志汤,以画马闻名,仿郎士宁画风并有一定新意;毕渊明,承毕伯涛父业,擅画走兽,尤以虎著称,人称“毕老虎”;方云峰,擅绘猫,融西洋技法,毛发毕肖,极为生动;……。其他走兽画名家尚有不少,不一一而述。民国陶瓷走兽画整体风格中西合璧,有不少仿前朝之作,艺术水平较高,不乏精品佳作。
3.2 承前启后 多元并蓄——当代陶瓷走兽画发展
当代陶瓷走兽画在改革开放之后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依旧保持繁荣发展的趋势。当代陶瓷走兽画艺术形式上的多样表现在:
第一、一批民国陶瓷走兽画名家在解放以后继续从事传统走兽画创作,并将技法传授于后辈及弟子,因而,当代仍有一批名家继承民国陶瓷走兽画传统创作,技艺精湛、功力颇深;
第二、有一批陶瓷艺术家吸收借鉴学习国画、油画走兽画作品,通过自身努力,创作出具有当代时代精神的走兽画作品;
最后、许多具有创新精神的陶瓷艺术家,利用陶瓷新技法、新材料,采用综合装饰手法,创造出风格独特的现代陶瓷走兽画,昭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当代陶瓷艺术家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和创作陶瓷走兽画,形成了风格流派异彩纷呈的多元并存的局面,这些流派又不断融合借鉴,形成了兼容并蓄的发展趋势。
结语
中国陶瓷走兽画历史极为悠久,从远古时代直至当代,走过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道路。原始社会陶器时期,无论是北方的彩陶还是南方的黑陶,走兽画都已经萌芽,并持续发展到汉代,迎来了瓷器时代。随着东汉瓷器的发明,走兽画又步入了瓷上装饰的舞台。三国时期出现瓷上彩绘走兽画,并从唐代开始成为发展的主流。宋元明清瓷上彩绘走兽画异彩纷呈、各有特色,宋代的简洁、元代的潇洒、明代的写意、清代的细腻,为我们铺开了一幅陶瓷走兽画蓬勃繁荣的精美画卷。民国时期中国陶瓷虽然呈现没落状态,但陶瓷走兽画依旧取得不俗的表现,名家辈出。当代陶瓷走兽画继承传统,锐意创新,走上了多元化发展的崭新道路。◆
参考文献:
[1].孔六庆.中国陶瓷绘画艺术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2].铁源.明清瓷器纹饰鉴定·动物纹饰卷[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1.
[3].铁源.民国瓷器鉴定[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4.
[4].熊寥.中国历代瓷器装饰大典[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汪际宏,男,(1970.10——),景德镇珠山陶瓷艺术馆工艺美术师,主要研究方向:陶瓷工艺美术。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4 1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