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公益性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初探 |
范文 | 徐 卉 摘要: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对事业单位实行分类改革后,公益性事业单位面临的经济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对公益性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完善、会计基础工作等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就公益性事业单位上述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公益性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一、当前公益性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 (一)内控意识不够。内控意识是指是否认识到了内部控制制度重要性的意识。良好的内控意识可以确保内部控制制度得以健全和实施。由于公益性事业单位资金来源比较单一,资金去向相对固定,财务工作业务量较少,财务收支活动不多,因此对内部控制普遍存在不重视的现象。不少单位认为内部控制有和没有都无所谓,认为它和单位的有效运作并无直接关联。有些单位甚至认为部门的预算控制就等同于内部控制制度,有了部门预算就不需要内部控制制度。更多的单位缺乏财务支出的基本控制意识,只要有相应人员的签字就对实际发生的经费全部报销,没有对各种费用支出建立明确合理的开支范围和标准。财务和会计只是负责账务往来,没有起到良好的核算和控制作用。以上这些做法使得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变成一纸空文,导致单位财务混乱,资源严重浪费,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二)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有效的管理控制需要有坚实的基础,包括制度建设、人员素质等。单位的财务会计基础工作仍较薄弱,还需要进一步强化。首先,缺乏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度[1]。有的单位会计人员对于其所处岗位的职责内容不详,还有的单位本身就没有岗位职责说明;其次,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有的单位没有单独制定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许多财务事项的运作与管理措施仅是惯例[2],而没有相应的成文制度保证,谁也说不清应该怎么做,管理的随意性较大。有的单位虽有内部财务方面的管理制度,但很不完整。有些单位的内部财务制度就几句话。更多的单位内部财务制度陈旧,且相互之间不相协调配套。再次,印鉴保管上的漏洞较多。应该说这是会计基础工作中存在的重大疏漏。有的单位将财务章、法人章交给财务部门负责人,还有的单位将支票、财务章和法人章同时由出纳一人保管。 (三)公益性事业单位运行缺乏效率。公益性事业单位运行机制不灵活,缺乏必要的激励惩罚机制,导致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管理效率低下;长期以来形成的不良工作作风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办事拖沓,人浮于事在单位普遍存在。 (四)内部监督薄弱。在我国还没有真正形成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大环境,单位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时有发生,管理人员的法制观念比较薄弱,对一个具体的单位而言,很难形成有章必循、违章必究的局面;从单位的内部环境来看,我国目前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还比较薄弱,很多单位根本没有专门的审计机构,因此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的监督任务往往有财务部门来承担,而财务部门本身就是內部控制制度的主要执行部门,这就形成了自己监督自己的局面,其实际效果可想可知。 二、强化我国公益性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措施 (一)增强内部控制意识。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负主要责任。因此,强化单位负责人的内控意识非常重要。首先,要强化单位负责人对内部控制制度重要性的意识程度,必须强化单位负责人在内部控制方面的培训学习,使得他们在了解内部控制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培养良好的内部意识和内部控制环境。其次,将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同单位负责人的业绩考核挂钩,使其主动参与到内部控制制度的学习和制定工作中来,将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落到实处。当然,只增强单位负责人的内控意识也是不够的,还应增强单位工作人员的内控意识,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使其能够自觉遵守内部控制制度。 (二)加强公益性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公益性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和内部控制工作的效果,需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来支持和保证[3]。目前,财政部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虽明确指出其适用范围包括公益性事业单位,但实际上是针对企业制定的。由于没有考虑公益性事业单位的特点,也没有体现行单位资金和经费管理体制上的特殊性,诸如收支两条线管理、政府采购、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国库集中支付和国库直接支付等,实际上对公益性事业单位的适用性是比较差的。 (三)加强公益性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一方面要规范会计机构的设置和会计人员的任职资格,坚决做到不相融职位严格分离。公益性事业单位应当加强财会人员业务培训,包括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特别要加强实际业务的操作能力培训,严格执行财会人员持证上岗和岗上考核制度。另一方面要规范会计核算,加强内部审核因为内部会计控制是寓于会计核算之中的,会计核算过程本身就体现了内部会计控制的要求。通过规范会计核算,加强内部审核,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四)加强组织机构和岗位设置控制。有效的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取决于组织机构和岗位设置是否合理、是否坚持了“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原则,重点在以下方面:一是各机构之间和各个岗位之间必须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二是严禁一人多岗、身兼数职的“一肩挑”;三是授权批准人员不能“事必躬亲”,亲自经办自己批准的经济业务。要加强关键点的控制:通过分析业务处理过程找出业务流程中的关键控制点。抓关键点的控制,可以有效降低内部控制成本,提高内部控制效率。 (五)狠抓落实,提高内控制度执行的有效性。有了良好的制度,还必须去执行。在确保制度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基础上,应狠抓制度的执行落实,加大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违章必究,以提高内控制度执行的有效性。要落实奖惩措施,找出存在的弱点及隐患,对准确把握内部会计控制的薄弱环节及容易造成损失的失控点,要通过有针对性的、经常性的、连续性的跟踪监督,帮助有关控制部门逐步加强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使内部会计控制起到应有的作用。 (六)加强监督,严格奖惩制度。一方面,单位及政府部门应当重视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检查工作,确保内部会计控制的贯彻实施。单位要设立专门机构或指定专人具体负责内部会计控制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先进行自我考评、政府财政、审计部门要集中重点对各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执行的结果,即收支核算是否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进行监督;另一方面,要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对内部会计控制健全、执行好的单位进行奖励,对内部会计控制不健全或执行不好的单位责令健全整改,必要时对领导进行撤职、处罚、以提高其健全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并严格执行的积极性。 总之,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是一个需要单位内部各个部门共同努力的任务,也需要外部环境的努力和支持只有通过各个方面的努力,内部控制制度才能得以建立和完善,才能使公益性事业单位为社会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陈彤,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思考 [J].财会月刊,2006,(8) [2] 沈涛.试论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J].财会研究,2006,(5) [3] 张惠碧.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研究 [J].现代商业,2008,(3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