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以科研助学岗位推进高校资助工作新方法
范文 翁明慧++王达
摘要: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招带来的一个必然结果是政府和高校的教育成本大幅度提高,为充分发挥资助育人的功效,文章从公平正义的理念出发,希望通过以科学助学岗,从教学、管理、资助三方面入手既在物质上资助学生,更在学业上督促学生、生活上关心学生,形成一种公平为上、效率为先的资助环境。
关键词:资助 公平正义 效率 科研助学
《面向21世纪振兴教育行动计划》提出:“要通过多种形式对高校特困生给以资助,保证经高考录取和已在校的家境贫寒的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根据《2012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2012年,国家奖助学金共资助、奖励普通高校学生3842.7万人次,资助金额547.84亿元,比上年增加33.16亿元,增长6.44%,比2006年增长2.27倍。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使之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公平,关系到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然而,随着政府资助金额的逐年大幅度提高,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仅仅是物质上的资助,金钱上的支持并不能完全实现高校资助工作的宗旨和目标。
1.高校资助工作面临的问题
1.1受助学生的权利与义务不对等
由于国家资助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无偿提供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用于在校学习的,2010年国家助学金的资助力度也由以前的每学年人均2000元,提高至人均3000元。国家资助在很多时候仅仅发挥了“助困”的作用,而忽视了“助学”的问题,在倡导教育公平的今天,这种资助政策弱化资助的激励作用,背离了新政策维护教育公平的初衷。
1.2精神帮扶与物质资助不均衡
目前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虽然逐年规范,高校注重如何争取更多的资助金额,保证所有学生可以顺利完成学业,但是对于困难学生精神上的鼓励和引导、心理上的关注与疏导却相对薄弱。如何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适应大学的学习与生活,使他们可以享受大学生活,在大学的学习中收益,帮助他们以一个健康的身心投入到社会中去,也是我们资助工作的课题之一。
2.公平正义与高校资助工作
苏格拉底说,“公正是一种美德”,只有当统治者拥有这种美德,才能将国家建设好;柏拉图说“公正即是和谐”,公平正义体现了至高的“善”。正义的制度安排是必须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且保证对所有人的机会是公正平等的。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作为保障教育公平的一项重要措施,高校学生资助制度受到了广泛关注。因此,高校资助工作的开展与公平正义的精神密切相关。
第一,公平正义是资助政策制定的基本要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的出现之初就是为了弥补由于社会及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而带来的不公平状态。如果实施不当,一方面会加重受助学生的自卑心理,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会助长受助学生不劳而获的意识,弱化他们的自强自立意识,偏离我们的初衷;第三方面,不公正的资助政策会使得其它非贫困生感觉学校、政策有失公正,不利于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碍校园的和谐有序建设。
其次,公平正义是资助工作开展的基本保障。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灵魂,因此,公正是贯穿和谐校园的主线,是高校民主建设的原则,是师生之间诚信友爱的前提,是校园文化生活充满活力的基石,也是资助工作安定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
公平正义的最终目标是消除校园里的不平等和不公正,使得同学们可以在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享有平等的权利,从经济上帮助学生完成学业,从精神上鼓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高校的学生与生活,实现在校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第三,公平正义是评价资助工作的有效标准。资助工作的合理开展首先表现为公平正义,是一种制度制定的公平和利益分配的正义。资助政策制定的前提是在高校内秉承公平正义的原则;资助政策实施的过程是以公平正义为衡量尺度的,政策落实到每一个学生的身上,都必须按照公平正义的主旨来把握与协调;资助工作的有效评价必须以公平正义为准则。正义是要从提高弱势群体的地位入手去实现,要更好地关注高校中的“最不利者”。资助的政策与制度的安排是必须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且保证对所有人的机会是公正平等的。
3.以科学助学创新高校资助新方法
3.1构建公平为上,效率为先的基本维度
高校资助工作的合理、及时、有效地开展也是公平正义原则在校园内的实现,是落实教育公平,构建和谐校园的重大课题。以教育机会公平为基本理念的高校学生资助制度,是保障教育公平的一项重要措施。它契合了现代社会追求社会公正的核心价值取向,通过一系列的资助政策和制度安排使贫困家庭学生也能平等地接受良好教育进而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落后地位,保障了社会公平。但是,没有效率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好的资助工作必然是兼顾公平与效率的。
效率是为了更好的满足资助保障的需求,高校的资助工作必须保证各项资助方式搭配合理,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和效用,使得所有学生可以得到合理、有效、适宜的资助。同时,资助工作除完成其“助困”的使命外,还必须努力实现“助学”的目标,不仅要为学生接触物质上的后顾之忧,更要在精神上资助学生,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提高综合素质,达到经济资助和精神资助的双重效果。
3.2以科研助学岗位创新资助工作新方法
物质因素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了相当的影响,不少学生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表现出自卑、抑郁、孤僻等心理问题,甚至对学业失去信心,对前途悲观。家庭困难学生的状况不仅严重影响着学生自身及其家庭的发展,也影响着高校整体的教育教学情况,甚至关系到国家整体教育质量。作为学校、老师有责任和义务让所有的同学接受相对公平的教育机会和条件。
科研助学岗位设立的雏形来源于学校的勤工助学岗位,不同于一般勤工助学岗的事务性和繁琐性,科研助学岗位更具学术性。导师带领学生直接参与科研项目中的基础性工作,较之课本知识的传授更直接更生动更具体,收效更好。另一方面,很多时候科研小组人手不足,繁复的基础性研究却占据和虚耗了很多精力和时间,科研助学岗位的设立,是选拔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辅助导师完成科研工作。帮助导师做好课题的准备工作,并完成力所能及的基础性科研任务,减轻导师的工作量和负担。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老师的科研项目中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老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经济上给予资助,在学业上进行指导,在科研创新能力上进行培养。一方面,教师自动自发的资助学生,为家庭经济特殊困难的学生雪中送炭,在学习和生活上提供了一些物质保障;另一方面,教师的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良好的学术底蕴帮助学生答疑解惑,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并且聘用本科生参与日程的科研工作,提早让学生接触科研、了解科研,培养科研的兴趣与爱好,为高校研究生教育提供了人才的保障与支持。
资助工作是关乎高校内弱势群体的学习、生活、成长的最重要的工作,构建一种以公平正义为基础,推行科研助学岗位,扩充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学习、生活、科研、心理上的困难与问题,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远大目标和崇高理想,努力构建人性化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系统,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2012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http://www.chsi.com.cn/gjzxdk/news/201311/20131113/618438292-5.html
[2]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7
[3]陈虎.江苏资助育人教[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2)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3:5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