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为振兴中国管理教育殚精竭虑 |
范文 | 讲台育英才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长唐任伍至今已从教42年有余,其学术之路,带有几分苍凉,几分悲壮。唐任伍1972年参加工作,在农村小学、中学从事教育,大学毕业后又从事中小学教材研究和编写工作。1994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至今年已耳顺,从教四十有二,大学讲台二十年,见证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岁月沧桑,唐任伍院长华发早生,对党的教育事业仍痴心情深。几十年来,他始终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三尺讲台成为他历练人生、锤炼意志的第一场所。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身正为师,学高为范”,唐任伍始终以一个人民教师的身份,始终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坚守职业道德,坚持工作岗位。 作为教师,教书是天职,是本分。唐任伍不管工作多忙,管理任务多重,承担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生的教学任务雷打不变,每学期都坚持给学生讲课。他一直坚持给本科生讲基础课,每节课听课人数超过150人。不管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总是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备好课,做好讲义,编写好PPT,做好充分准备;教学中,他几十年来风雨无阻,从未耽误过上课,也从未迟到、早退过,有一次,唐任伍因病在医院,但晚上六点钟有他的研究生课,他说服大夫,提前离开医院,带病坚持上完课后再回到医院;课后留给学生的作业,如果可以通过邮件完成的,他坚持按时用邮件进行批改,如果是文字性的作业,他坚持及时再作业本上批改;他长期坚持与学生沟通交朋友,利用微博、E—Mail甚至博客,与学生交流学习中问题和人生感悟,很多学生是他的“粉丝”。他承担的课程,尽管人数多,且很多是外院学生的选修课,但学生的评价总是在4.5分以上 作为教师,育人是第一职责、第一要务。唐任伍始终把自己当作一个花匠,一个园丁,不知疲倦地在这块园地里耕耘,履行着一个教师的职责。每年的开学典礼,他总是要给新生讲第一课,和他们谈人生,帮助他们转变角色,适应大学新生活;每年学生毕业,学院总是要在学校举行毕业典礼的基础上再举办一个学院的毕业典礼,和他们谈理想,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社会。面对稚嫩的学生,他不但言传,更注意身教,不仅在课堂上,更注意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以自己的说话和行为举止给学生以榜样。他工作勤奋,对工作和学习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不马虎,不糊弄,给学生以感召,让他们懂得社会责任的重要,勉励他们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对社会有用的人。 为了提高自己教育的有效性,唐任伍注重自己的业务修养,承担了大量的科研项目,主持担纲多项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他还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亲自承担学院有关学科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他主编的教材发行达几万册,多所高校使用。由于唐任伍长期坚持不懈地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又是双肩挑的管理人员,他的教学科研工作获得老师们的赞誉和社会的认可,科研成果先后获北京市、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十多项,研究成果先后获得李克强、马凯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批示,2013年还被人民日报、人民论坛评为当年的“十大思想人物”之一。他也先后担任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会长、教育部公共管理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MPA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等社会职务,2001年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后又被评为北京师范大学优秀共产党员,获得钱瑗基金。这些褒奖,成为他进一步做一个优秀人民教师的动力。 专心搞科研 “做好科研工作是做一个好老师的基本功,因为只有进行科研,才能掌握本学科的前沿领域,了解国内外的最新研究动态,讲起课来才有深度。否则的话,讲起课来全是老一套,甚至是在重复已经过时的知识,没有时代感,学术也不愿意听”唐任伍说。因此,多年来,不管工作再忙,他都始终没有放弃科研。围绕管理思想史和公共管理两大领域,关注前沿领域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持续不断地进行研究,先后发表了200余篇文章,提出了他的一些见解和观点。例如,他对什么是管理提出了完全不同于西方学者教科书不同的看法。 唐任伍认为,管理是缓和和避免冲突的过程,包括避免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人与物之间的冲突、物与物之间的冲突三个方面。从这一概念出发,由于管理具有两重性,即它的经济性和社会性。避免冲突的目的也同样具有两重性,即为了求得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增长。中西双方的文化传统,即基督教文化与儒家文化都为避免冲突以求得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增长提供了理论指导。正是这种不同的理论指导,使得中西方管理无论是从文化源流还是从理念到工具到手段,在避免冲突的手段和方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差别,是两种类型的管理。 中国传统管理是以“和”为工具的管理,主要以避免“人与人之间冲突”为内容、以维持社会稳定为目标、以“和”为理念和工具,目的是为了求得社会的稳定而非经济的增长。重视给养,要求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于是,中国历代的宏观管理的重心,都是重“维持”而轻发展。“维持”是使农民免于饥寒,使土大夫安于宁静淡泊,使社会有法律、有秩序,有公共建设,避免外族入侵。社会稳定与否,关键的因素在人,在人与人之间不产生大的冲突和对抗。只有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和对抗才会造成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因此,中国的传统管理重点放在对“人”的管理上,发展出了一整套管理人、调节人际关系、避免人与人之间冲突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这是中国管理科学中最发达的内容,是可以与西方管理科学相比美的精华部分。这种宏观管理理论,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而以基督教文化作为背景的西方管理是以“竞争”为工具的,主要特征是以避免“人与物”、“物与物”冲突为内容、以“发展”为目标、以“竞争”为理念和工具,其目的则主要是为了求得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管理者重视和关心的是最终物的产出,采取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淘汰的方式,充分依靠和焕发个体的智慧和力量,依靠能力主义作为激励手段。人与人在竞争中用制度、标准和法令等硬性措施来调节。 从亚里土多德开始,欧几里德、达尔文、哥白尼、爱迪生、爱因斯坦等以探索自然之理几乎成为传统,各种以自然为对象的运动也不断出现,诸如工业革命、启蒙运动等。其目的在于战胜自然界,从自然界中索取更多的资源,以发展生产,增长经济。这也是西方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发展得比较快的原因。这种以人最终战胜物来避免冲突的方式,尽管经济增长了,财富积累了,生产力发展了,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但以“个人功利主义”为经,以“理性市场价值”和“经济性报酬”为纬的避免冲突模式,却是以社会失衡为代价的。 他还认为,中国的国家管理、家庭管理发达,而西方的微观管理、企业管理发达。在经济社会处在发展阶段时,西方管理理论有效率,但一旦到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物质财富像泉水一样涌流出来以后,中国传统的儒式管理有效,或者说中国管理在未来大有前途、大有作为。 多年来,唐任伍在管理方面的研究多次获奖,如专著《中外经济思想比较研究》曾先后获得北京师范大学首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教育部第二届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唐代经济思想研究》曾获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管理审视——中外经济管理比较研究》、《儒家文化与现代经济管理》、《振兴中国的管理科学》等专著曾先后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4年,他的《世界管理思想史》又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这些研究,对他当好一个老师、教好学,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用心搞管理 北京师范大学原来的管理学科并不发达,2001年,学校组建管理学院,任命唐任伍担任执行院长(院长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蒋正华)进行管理学科建设。十多年来,唐任伍将院长作为一个岗位,尽心尽力进行管理学科建设,先后建设起了四个本科专业、十多个硕士专业,2003年他牵头申报公共管理博士授权一级学科并获得批准,使北京师范大学成为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第一批获得公共管理一级博士授权的七所高校之一,同时北京师范大学还是首批举办公共管理专业硕士(MPA)的24所高校之一。2010年,唐任伍率领团队,成功申报了北京市公共管理一级重点学科并获得批准,使得公共管理一级学科成为北京市唯一的一级重点学科。现在,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科专业齐全,还拥有政府经济管理、社会政策、人力资源管理等自设的、独具特色的二级学科,构建起了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的教学基础与平台,建立了12个公共管理专题研究中心,培养了一支长期从事公共管理研究的老中青相结合的研究与教学人才队伍,凝聚了部分国内外知名的学者,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研究基础和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合作研究、交叉研究的学科体系与团队,师资队伍结构合理、规模适当,学科背景多元化,94%具有博士学位,多数毕业于国内外知名学府。 为了抓好学院建设,他呕心沥血,以学科建设为核心,师资建设为龙头,服务学生为重点,努力提高教学、科研质量,在教育部和民间的各种学科排名中,政府管理学院的本科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多次排名全国第一,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在三轮教育部评估中,两次第六名、一次第七名,始终处于该学科的前列。学生就业质量很高,很多学生已经成为单位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唐任伍培养的学生中,一些成为企业家,在公务员队伍中的一批人成为处长、副司长、司长,在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有些已经是教授、博导。唐任伍在副院长、院长岗位兢兢业业整整工作了19年,他的工作也获得了老师、学生和学校领导的认可,他自己也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1999年时就获得了国务院特殊津贴。在唐任伍的带领下学院的发展现在是蒸蒸日上,充满生气。这也是最让他感到高兴和满意的。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